別讓軍人在回家之路上,再碰得頭破血流!

別讓軍人在回家之路上,再碰得頭破血流!

別讓軍人在回家之路上,再碰得頭破血流!

軍人離家,到底多遠?

前兩天,有個戰友與地方同學小聚,席間說到部隊老不打仗、是如何訓練膽量的?戰友說:給你看一段ISIS割頭的視頻吧,我們常看……

他們異口同聲地說:不看不看,太殘忍太恐怖!

戰友又說:這種恐怖,其實每天都在一些國家上演。

大多數人,在安享家的幸福溫暖的時候,很容易忘記這份和平和寧靜,是怎麼來的。

不知道有那麼一群人,為了多數人的家庭團圓與幸福,他們離家萬里,十年、二十年不歸,用天各一方、長相思念換來了我們多數人的朝夕相處、長相廝守。

這些天來,筆者接觸了太多的軍轉幹部、退伍戰士,他們以各種方式訴說著自己“回家之路”的辛苦與辛酸:

退役軍人如果是城鎮的

,相關單位給了一筆錢讓他自謀職業,除了去當保安似乎再沒有更好的出路。

而農村來的士兵根本就沒有說法,只能繼續面朝黃土背朝天。

當年在部隊傷病的,看不起病拿不出醫藥費,求助有關部門回覆無一不是“你這不符合政策”。

軍轉幹部被降職安排、虛位掛起,指揮過千人團隊的團職領導站在川流不息的馬路中央指揮交通。

家屬安置更是難上加難,有很多人隨軍之前還有不錯的工作,回來之後發現她們已經永遠回不來了……

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原本且實際上很優秀,卻感覺被時代、被社會、被人群遺忘和淘汰了!

這些人,特別是那些退伍老兵,犧牲半生所獲得的回報,竟不足以支撐起一個破鏡重圓之後的家所應有的光華與溫暖......

回家路遙,這種痛苦與失落,你是否懂得?

別讓軍人在回家之路上,再碰得頭破血流!

別讓軍人在回家之路上,再碰得頭破血流!

“回家”之路,因何艱辛?

這些天持續發酵的“討周”大戰,實際上掀開了兩個蓋子:

一個是地方某些官員明尊實貶、對子弟兵既無擔當亦無感情的安置現狀的蓋子。

一個是本應是軍隊內部長期積累的、既憂前途又憂後路的思想現狀的蓋子。

我們驚人地發現,這樣的焦慮和不滿,更多的來自於現役軍人,甚至言辭激烈,透露出了一種奮不顧身的歇斯底里。

因為他們深知:

再英武的勇士也有拿不起刀槍的那一天,他們都是要回家的。

他們不願意在回家的路上,迎接自己的都是這樣的冷言冷語。他們不敢也不願相信,說出這些冷言冷語的,恰恰是他們日夜守衛著的人。

最高統帥提出的“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實際上正是基於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軍人並未受到全社會的尊崇

具體到軍人後路這一塊,原因是多方面的:

歷史的原因

比如軍轉幹部降職安置,當時有百萬大裁軍、地方一時無法對等安置那麼多中高級別的部隊幹部的原因,於是部隊做出犧牲,這個政策實行並且延續了下來。

還有後來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出的“軍隊要忍耐”,軍隊一忍就是十數年,處於一個基本維持的狀態,軍人一度成為“最窮的”一批人,幸而以自己的犧牲換來了綜合國力和國防建設的大步提升。

然而軍隊和軍人的忍耐給某些地方官僚、也包括一些社會輿論造成一個錯覺:

似乎軍人的這種忍耐是理所應當的,你不忍耐誰忍耐?

是我們養了你們,矯情什麼?

態度的問題

如何看待現役軍人、復轉退役軍人這個群體,首先是一個政治態度的問題。

不知曾幾何時,當年為國盡忠的軍人脫下軍裝,不少竟然成了某些地方的維穩對象,不能不令人心冷齒寒。

有人說這是不講政治,缺乏大局觀,其實有位戰友說得很好:

黨的領導是政治領導思想領導,軍人脫下軍裝,仍然是在黨的領導和關懷下,地方各級黨委,有責任把黨的領導與關懷落實到復轉軍人身上,這也是對黨對軍隊絕對領導之基本方略的最好貫徹。

只可惜,我們很多地方黨委、領導都缺乏這樣的基本認識。

同時,像“粥”書記這樣的人,對軍轉群體說出那麼不負責任的話,除了態度問題,更還有對軍隊、對軍人缺乏基本認知、缺乏價值認同的感情問題。

有網友建議,讓領導幹部都去軍營接受現實生活的鍛鍊,筆者認為很有建設性,中央學校可以辦班,國防大學結合部隊也可以辦班嘛!

政策不能與時俱進

現在地方一些涉及軍轉復退的政策得不到落實,除了有些相關部門推諉扯皮不作為,也有政策本身的一些原因

很多政策,囿於當時的條件,只能那麼規定,後來又不能與時俱進,就從本來一個好政策變為實際上的“絆腳石”。

很多復轉軍人講,找到有關部門,人家拿出政策一對照,確實不符合規定,你縱有千難萬難,人家按政策辦事,就算是有意拿政策卡你,也一點脾氣都沒有。

比如退伍軍人詬病已久的城鎮兵和農村兵在安置時不能同等對待的問題,客觀上就是一種政策歧視和不平等,只不過現在在很多地區,大家都安置不下去了,才使得矛盾沒有那麼尖銳,但歷史遺留問題還是相當普遍的。

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

為國效力,身後自然應由國家來管,這個道理看起來沒毛病,但國家也很為難,如今每24箇中國人中間就有一名退伍軍人,普遍性的問題還好說,具體到不同的困難和問題,解決起來相當費力氣。

今後隨著“小政府、大社會”的深入推廣,凡事由國家來安排來解決的想法只能是“想起來挺美”。

事實上,像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其對退役軍人的保障與服務,更多是通過社會上的各種團體、機構來實現的,國家主要是給予政策支持

而在我國,比如現在退役軍人尤其是一些傷病殘老兵最為棘手的醫療保障問題,主要還是依靠個人和政府救助,一些慈善、福利機構根本就沒有發揮應有作用。

當然,說到根本,能否讓這些社會團體、機構發揮作用和發揮多大作用,也仍然是國家要管、要呼籲的事。

別讓軍人在回家之路上,再碰得頭破血流!

軍地對接的不洽

很多軍屬講,由於軍人在軍營封閉太久,似乎都與這個社會脫節了,不僅體現在知識上、思想上,也體現在待人接物等情商方面,剛回家的時候,感覺格格不入,哪哪都不合拍。

從這次“討周”大戰的評論來看,也確實反映出一些軍人的固執、保守和封閉

要說原因,我覺得主要在於軍方。

我們的價值觀培育雖然政治正確,但距離社會太遠,對於地方上“官本位”“拜金主義”的抵制又太過形而上,出於穩定的考慮又不可避免摻雜一些反智主義的影響,使得一直生活在“雲端”的軍人一旦回到地方,會產生被剝離、被拋棄、被愚弄的不適感。

當然,由於各種限制,很多軍人沒有時間學習和讀書,缺乏跟上時代融入社會的下意識、以及獨立思考能力,也是造成這種不適的重要原因。

軍人自身的原因

有很多退役軍人反映,退伍之後找不到工作,主要是要技術沒技術、要經驗沒經驗,現在招工一般還都需要大專以上學歷,自己哪哪兒都夠不著。

當然,這個還不能完全說是軍人自身的原因,因為確實部隊沒有教會他們除了打仗之外的其他生存本領,退伍之際也沒有進行很好的就業培訓。

但不是也有不少官兵利用業餘時間自學了律師等有用本領嗎?

而且在就業觀念上,有些人受“官本位”的思想還是很嚴重的,總想著自己是國家的功臣,國家理應安排“體面舒適拿錢多”的工作,像城管、保安這樣的位置都不能算是正經安排。

還有的當了兩年義務兵回來,也想著讓國家解決後半生的吃飯問題,這都是一種不切實際的主觀願望

現在不是計劃經濟時代了,任何單位、企業都要講效益,雖有愛國愛軍情懷,總也不能天天起鍋煮“大鍋飯”不是?

所以,系統地來看復轉軍人的焦慮和不滿,一定不是哪一個孤立方面的問題,而是一個橫向縱向的、裡裡外外的整體性問題。

與此相對的是,想要讓軍人找到“回家”的路,理應多方用力,從四面八方伸出援助之手。

別讓軍人在回家之路上,再碰得頭破血流!

凱旋網在山東省舉辦的招聘會

別讓軍人在回家之路上,再碰得頭破血流!

全民出動,歡迎“英雄”回家

戰爭年代,打了勝仗的勇士是英雄。

和平年代,為國家安全人民幸福獻出青春、獻出家庭幸福的戰士同樣是英雄。

“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不要讓英雄流血又流淚”,統帥鏗鏘而又有力、凝重而又飽含深情的講話,始終成為我們道路的指引,並始終迴響在每一位軍人“回家”的路上。

計將安出?茲事體大。對於這樣一個宏大而繁複的系統工程,千言萬語恐怕也不足盡述。

但筆者仍想就幾個建議性意見鋪陳一二,以供參考借鑑:

1多安排退役軍人到事務部工作

這不只是因為自己人辦自己的事,大家才放心,而是因為,退役軍人才更清楚地知道這個群體的真正需求與矛盾問題,包括他們的優點與弱點,這樣首先能夠保證他們是帶著感情和擔當去幹工作的

如果加上政策的學習和實踐的鍛鍊,再加上軍人作風的催化,可能會比普通人更具有針對性也更有工作效率。

2要對歷史遺留問題來一個“總清零”

那些政策方面的普遍性問題,修改完善政策;那些落實政策方面的問題,儘快落實並追究推諉者的責任;那些屬於個別退役軍人的個別特殊情況,派出專人逐個特事特辦。

特別是一些涉及到退役軍人吃飯、住房、醫療等基本生活方面的問題,要拿出時間表和責任書,務必在最短時間內完成。

再不彌補,他們當中的有些人就要含怨離世了

在這當中,肯定會遇到一些困難和麻煩,甚至會影響到一些地方政府的聲譽,代價是會有的。但如果不把這些歷史包袱徹底扔掉,而任之積累放大,再加上改革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將會使我們不堪重負,付出更大的政治代價

3要重點扶持為退役軍人服務的機構和社會團體

屬於國字號的機構和社會團體,要為他們明確政治任務,想方設法為軍人解決一些實際困難,並納入業績考評內容;

民間慈善和救濟機構,要加強資質審核和准入,併為他們開展為軍人軍屬服務的業務減免稅收、開綠燈,提供政策性支持;

各地退役軍人事務機構,也應當允許退役軍人自己組成一些服務保障團體,發揮“自救”和“自助”作用,以減輕國家負擔,營造一個社會發動、全員參與的尊崇軍人服務軍人的良好局面。

別讓軍人在回家之路上,再碰得頭破血流!

4加大對退役軍人的培訓和幫帶力度

事實上,現在軍隊一心聚焦打仗,讓軍隊再開設“軍地兩用人才學校”,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那麼這項任務,就理所當然地落在社會頭上。

應當參照目前實行的軍轉幹部崗前培訓,對全體退役軍人特別是沒有一技之長的退伍戰士進行崗前培訓,既可以依託大專院校、也可以依靠社會力量辦學,基本的培訓經費理應由中央財政下撥

培訓的內容項目,應當儘量豐富和具有實際價值,讓退役軍人能夠很快融入社會,並受益終生。

至於學歷問題,有句話不知是否當講,全軍開設的軍事職業教育大學,課程修滿之後弄本科有難度,但弄個國家承認的大專學歷並不過分吧

5鼓勵退役軍人到更廣闊空間爭取更大作為

中國軍網日前撰文,引用退役軍人事務部政研組的話說:

“廣大退役軍人,要牢記領袖諄諄教誨,不負人民重託,牢記生命中有了當兵的歷史,自覺弘揚人民軍隊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理想信念,樹立崇高追求,勇於到基層一線、到艱苦環境、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以實際行動為黨分憂、為國興利、為民造福、為軍增輝,

無愧於新時代退役軍人的光榮稱號”。

由此來看,軍人退役之後要努力完成轉型,保持刻苦勤奮的作風,在新的天地建功立業,這也是上層的一些意見和政策趨勢

畢竟,“回家”只是迴歸正常生活,不等於就此躺進了“安樂窩”

身為軍人,生來為了榮譽戰鬥,面對地方經濟建設的廣大空間,我們理應順勢而為,爭取更大作為!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