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航海到鴉片戰爭:中國瓷器上的世界歷史

從大航海到鴉片戰爭:中國瓷器上的世界歷史

“海上絲綢之路”在歷史上是中國重要的對外貿易通道。早在唐代以前,這條“海上絲綢之路”就已經通往世界各地,包括非洲大陸。明代初期鄭和七次下西洋,當時中國的航海實力已遠超世界其他國家。在明中期以前,海上貿易的主要方式是朝貢貿易,從明嘉靖年開始“海上絲綢之路”一直延續了300年,是古代中國與海外貿易的繁榮時期。中外貿易的主要商品是茶葉、絲綢和瓷器,其中瓷器不僅傳播了中華文化,還承載著海外各國的歷史文化。

大航海時代

開啟中西外銷瓷貿易

從大航海到鴉片戰爭:中國瓷器上的世界歷史

1552年左右,一位葡萄牙商人安東尼奧·帕首託來到中國,沿南中國海岸開展貿易。他通過中間商在景德鎮訂製了家族紋章瓷(圖①),紋章瓷底下注有“大明嘉靖年制”六字雙圈款,這批瓷器也許出自御窯。葡萄牙人非常珍視這些中國瓷,在返程途中甚至給它們加飾銀製配件。這是在歐洲大航海時期最早私人訂製的瓷器之一。

在16世紀,控制了海洋就意味著控制了財富與世界。葡萄牙人打敗阿拉伯人,佔領好望角,並於1511年到達馬六甲海峽,從而掌握通往印度洋和中國的海上貿易要道。1514年和1516年,葡萄牙派出幾位傳教士前往中國,想與中國展開全面的正常貿易。但在這一時期,葡萄牙與中國衝突不斷,直至1557年,明政府才允許葡萄牙人在澳門定居,開啟中葡兩國正式貿易的歷史。

1602年,逐漸強大的荷蘭在海上劫獲了克拉克號等葡萄牙商船,將船上的青花瓷分別運到荷蘭米德爾堡和阿姆斯特丹進行拍賣,轟動歐洲。這些中國青花瓷隨之被冠以“克拉克”的名稱,即指以多個開光為邊飾、具有裝飾樣式的中國瓷器總稱,這一件青花克拉克樣式海船圖案瓷器,見證了當年的海上貿易盛景(圖②)。

由於與東方的貿易利潤巨大,各國相繼成立了東印度公司以壟斷東亞貿易。1600年,英國率先成立東印度公司,荷蘭於1602年成立東印度公司,隨後丹麥、法國和瑞典分別在1616年、1664年和1731年成立了東印度公司。從1514年到各國東印度公司解散的1833年,中國與西方間的對外瓷器貿易綿延300多年的漫長時光。

中國藝術風

藉由瓷器在歐洲傳播

17世紀,新航道的開闢打開西方與中國全面貿易的新階段,也是荷蘭與中國貿易的世紀,瓷器貿易量巨大。大量中國陶瓷、絲綢、漆器、茶葉等貨物受到歐洲各階層的追捧,歐洲大陸颳起猛烈的“中國風”,荷蘭著名畫家倫勃朗也曾收藏中國瓷器和轎子。西方國家推崇中華文明,瓷器貿易基本上以克拉克瓷和中國紋飾的瓷器為主,荷蘭東印度公司也會在其中加入如鬱金香等歐洲紋飾。

17世紀中期,中國處在朝代變更的動盪時期,景德鎮御窯瓷廠關閉,大量窯工轉入民窯,荷蘭與中國的貿易瓷交易量達到頂峰。1620年至1680年左右,以書法手寫繪製的中國青花瓷,因為荷蘭人的要求逐步過渡到層次渲染的手法,出現了十分精美的中國歷史題材和山水花卉圖案的青花瓷。

荷蘭有一個小鎮名叫代爾夫特,因生產陶器而著名。17世紀時,整個代爾夫特幾乎都在仿製中國青花瓷,大量銷往歐洲各地,將中國陶瓷紋飾傳遍歐洲大陸。如一件仿崇禎年間中國景德鎮繪製三酸圖的大罐(圖③),畫面內容是北宋蘇東坡、黃山谷和佛印禪師品唐代名醋桃花酸的故事,象徵著中國傳統的儒、釋、道三教合一。這些凝聚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內容對於當時的西方人是很難理解的,然而他們卻依舊模仿著畫在陶器上,足以印證歐洲對中國瓷器藝術的尊崇。

18世紀,由於國力的不斷增強,英國逐漸成為與中國瓷器貿易的主角。英國著名作家丹尼爾·笛福說:“英國女王本人穿中國服裝出現……我們的屋裡充滿了中國的東西。”中國元素在當時的歐洲是品位和地位的象徵,許多歐洲家族在中國訂製如同家譜一般的中國紋章瓷。中國的泥土和瓷器燒製技術為這些歐洲家族記錄下祖先彩色紋章的樣貌,如美國南北戰爭時期著名的李將軍祖先家族紋章瓷,是中國與英國貿易的見證:瓷盤的邊飾一邊是廣州城,一邊是倫敦市,這種以墨彩繪制建築的紋章瓷邊飾在300年外銷瓷貿易中,只有兩個家族訂製。

在17世紀傳入歐洲時,中國瓷器上的山水風景紋飾受到歐洲人的廣泛喜愛,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荷蘭風景繪畫的產生。歐洲人對中國山水園林最熟悉的符號是山水拱橋、漁夫泛舟、柳樹花卉、橋畔庭院等,當時的歐洲園林以意大利傳播到法國的歐式園林為主,基本是對稱幾何規範的直線佈局,而中國園林的移步易景、曲線式園林佈局則直接影響了英國的自然風致園林。威廉·坦普爾在《伊壁鳩魯的庭院》一文中認為,英國出現的非對稱式的自然園林,“這種造園樣式反映在中國生產的瓷器和壁紙之中”。

歐洲著名畫家魯本斯創作的、讚美法國瑪麗皇后的24幅鉅作油畫收藏於法國盧浮宮,其中有一幅畫作是瑪麗皇后和亨利四世大婚,在婚宴上拿出精美的中國瓷器讓來賓大飽眼福,婚後亨利四世迷戀中國瓷器,並前往阿姆斯特丹參與中國瓷器拍賣會,法國從國王到市民均熱烈推崇中國瓷器的故事。在法國路易十四統治時代,法國王室在凡爾賽建造中國宮,並大量購買中國漆器、絲綢、掛毯和壁紙,中國藝術品的精美裝飾令法國人開始注重室內裝飾,在傢俱和繪畫等方面開始追求華麗的裝飾風格,在整體色彩上推崇華美濃郁的紫紅和淺紫色。

世界的歷史

凝固於中國瓷土之上

18世紀中期,由於西方瓷器的出現,中國外銷瓷紋飾逐步由中國圖案轉向西方來樣訂製的紋飾。1740年左右,大量西方版畫和繪畫設計出現在中國瓷器之上。許多歐洲政治、經濟、歷史、宗教、文學和市民生活,以及航海貿易等方面的題材大量繪製於中國瓷器之上。一些重大的政治歷史事件,在中國瓷器上留下了生動的記錄,中國瓷土在承載了豐富世界文化的同時,令歷史不再遙遠。如這一件瓷盤(圖④)的畫面講述的是在英國輝格黨與詹姆斯保皇黨的鬥爭中,蘇格蘭高地團士兵和風琴手被流放到美國的故事。當時,類似的政治事件和生活趣聞繪製在中國瓷器上非常普遍,俄國沙皇“微服私訪”、美國《獨立宣言》的簽訂、英法戰爭等也都在中國瓷器上留下了珍貴的歷史紀錄。

在法國路易十五國王當政期間,歐洲颳起洛可可裝飾和繪畫風潮。無論是華託的繪畫,還是洛可可風格的傢俱和工藝品,處處可見中國藝術風格的影響印記:華託繪畫中的華麗色彩和纖細線條,洛可可式傢俱中的卷草紋、如意雲頭和回形紋樣,都完全脫胎於中國工藝美術風格。洛可可風格盛行時期,中國外銷瓷出現了極為精緻的粉彩繪畫,其中也有歐洲流行的洛可可式卷草紋飾,它不僅胎薄如蛋殼,背後還施繪康熙晚期的新繪製工藝胭脂水,代表了中國外銷瓷的藝術頂峰(圖⑤)。

乾隆中晚期到19世紀早期,最重要的外銷瓷器是廣州十三行的通景和開光潘趣碗,這是一種裝混合調製酒的酒碗。十三行大碗的生產時期始於1772年,結束於1792年左右,價格在當時非常昂貴,1785年美國商人購買時為5美元一件。由於製作量不大,大碗已成為中國外銷瓷的標誌性產品之一。

1833年,伴隨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解體,歐洲對東亞的壟斷貿易隨之結束。鴉片戰爭的爆發,也直接導致長達300餘年的中國外銷瓷貿易歷史走向終結。(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餘春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