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農田的鄉鎮:當不了農村,又成不了城市

一排排平房,錯落有致,一條條石板路,曲折蜿蜒,一條條小巷,縱橫穿行,遊走於鄉鎮的老街小巷,看似平淡,但是從街巷的名稱中,仔細品味,便能讀出它背後蘊含著一段段歲月芳華。

這個農村曾在時代的大潮前端,無數農田被改建成現代工業,讓這農村在90年代迅速轉變成一座城鎮,卻又因少了創新的活力,如今大多數老街巷寂寥零落,僅剩下些許住戶陪伴歲月韶華。

少了農田的鄉鎮:當不了農村,又成不了城市

小巷叫糖水灶,據說那兒原是砌灶製糖的地方。曾經繁忙的棉湖碼頭,如今也荒廢靜寂,附近的“碼頭巷”“送船巷”“白糖街”,給予人無限的想象空間。昔日商貿的興盛,如今已煙消雲散,但是從留存的地名,仍可見證舊時的繁榮。

郭氏大樓,經後代修建,總共有房間100間,即所謂“百鳥朝凰”的建築格局。

少了農田的鄉鎮:當不了農村,又成不了城市

衙後池,也是一個烙上歷史印記的地方。

直至建國前,衙署大門兩邊仍寫有“湖口舊署,揭邑分府”。解放後,衙署舊址改建為棉湖影劇院。當時潮州府設置九個縣,棉湖不是“縣”,卻行使“縣”管理職能,可見當時棉湖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與意義。

一頁風雲,隨風飄散。衙署成為歷史,衙署後面的池塘也填埋了,只剩下鏽跡斑駁的殘缺門牌,記錄舊時輝煌。

少了農田的鄉鎮:當不了農村,又成不了城市

一扇蒼老的木門訂著門牌,寫著“戲臺巷”。戲臺指的是巷口的亭閣式古戲臺,建於清代初年,原名“演梨閣”,用於酬神演戲。

少了農田的鄉鎮:當不了農村,又成不了城市

“社”字具有深邃的歷史意義。古代把土神、祭地神的地方、日子和祭禮都叫“社”,有的地方將某個區域名也稱為“社”,後來逐漸演變為某種組織,乃至社會基層組織。

少了農田的鄉鎮:當不了農村,又成不了城市

不管街巷名稱是否有“社”字,都寄寓民眾對未來美好生活充滿濃郁的期待。“大吉社”“迎福社”兩個巷名,就是民眾呈現這種心願的實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