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液一次收139元比醫院貴7倍!「共享護士」到底靠不靠譜?

輸液一次收139元比醫院貴7倍!“共享護士”到底靠不靠譜?

導讀:“共享護士”來了!雖然目前還面臨種種質疑,但其背後的市場“錢景”還是比較確定的。

聽說過“共享護士”嗎?打開手機APP,手動下單,即可呼叫護士到家中提供打針、輸液、換藥等服務。

最近,不少App都推出了“醫護到家”“護士到家”等服務,也就是“共享護士”。當下,山東、福建、陝西等地興起“共享護士”醫療模式,醫療衛生領域搭上了“共享經濟”快車。專家呼籲,儘早制定相關規範,健全管理制度。

“共享護士”悄然興起

聽說其他城市有共享護士服務,護士可以上門,不知道西安有嗎?

華商報記者搜索下載了一個共享護士的App,註冊後,會要求填寫患者基本病情,選擇單價為169元的“輸液服務”後,出現了附近30多位可選擇的護士,大多數是如“李護士”“王護士”這樣的稱謂,也有實名註冊的。

從服務次數看,截至6月1日上午,排名第一的護士被預約62次,第二名51次,第三名48次;從評價來看,用戶都表示很滿意。

輸液一次收139元比醫院貴7倍!“共享護士”到底靠不靠譜?

該平臺標註,提供20多項服務,包括家庭護理和母嬰育兒護理,其中購買最多的是輸液服務。具體到單次價格,靜脈輸液為169元,肌肉注射139元,留置針輸液189元,導尿189元,普通換藥139元,新生兒護理349元,產後護理539元。根據說明,年齡小於10歲不提供服務,普通輸液看護時間至少20分鐘,輸液藥品患者自備,如果需要生理鹽水、針具等另外收費。

另據天府早報報道,在某款有共享護士服務的APP上選擇服務城市為成都後,記者看到,打針(皮下、肌肉注射)139元/次,如今已經銷售4512次;催乳師護理600元/次,已經銷售4880次。在醫生上門方面,最熱門的是全科醫生上門,1300元/次,每次服務時長60分鐘以內,已有4540人購買,其次是中醫專家上門1300元/次,已有4538人購買。在APP內專業護士上門服務中,上門打針輸液、上門體檢、上門推拿、導尿等醫療服務應有盡有。

為何如此貴?客戶這樣回答...

對於上門服務的價格為何高於市場價一倍或數倍?天府早報記者根據客服電話,聯繫到了該APP的相關工作人員。

對此,該工作人員表示,這個價格,主要參照北京市場定價:

  • “上門服務主要是針對慢性病人、長期性的,和每次去醫院的成本不同,加上醫生、護士上門也需要費用。”

註冊護士須取得執業證書或

專業技術資格證

哪些護士才可以在APP上接單?央視財經記者採訪了某款“共享護士”APP客服人員,該客戶表示,該款APP用戶手機下單後需要等待約20分鐘的審核時間。審核通過後,在平臺註冊的護士便能在線接單。

該APP應用平臺客服人員還表示,在線註冊的護士必須取得執業證書或專業技術資格證,並具備一定年限的從業經驗。為降低醫療風險,該APP應用平臺還免費為醫患雙方投遞保險。

輸液一次收139元比醫院貴7倍!“共享護士”到底靠不靠譜?

“共享護士”模式符合護士們的意願?

據統計,全國註冊護士總數為324萬人,護士的整體收入水平不盡如人意。在已離職護士中,48.8%的護士離職原因是收入低。而“共享護士”模式可以充分利用護士的專業護理資源和技能,還可以增加護士的收入,可以增強護士的職業成就感、認同感和積極性,很多護士都願意嘗試。

醫生看法一:能提高點收入

醫生看法二:不能在外兼職,安全存在隱患

而據天府早報報道,“共享護士”做兼職,在執業醫療機構之外提供醫療服務,本身與現行的護士執業制度就有牴觸。

在吳姐看來,共享護士雖然可以提供包括打針、輸液、靜脈採血、PICC換藥、灌腸護理、新生兒護理等10餘項服務,但其中很多項目必須在有專業醫生和設備的情況下進行操作,在患者家中操作,一旦出現意外沒有設備及時處理。“對於護士而言,不知道對方家中病人情況具體如何,也沒有任何保障,安全存在極大隱患。”

輸液一次收139元比醫院貴7倍!“共享護士”到底靠不靠譜?

醫療責任難以界定,

多數平臺不具備資質

近日,上海《新聞晨報》爆出,某APP網約護士為用戶王女士上門打美白針,導致王女士輸液後出現心慌、耳鳴、發冷等症狀,兩個多小時後才恢復正常。

按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規定,通過檢查、使用藥物、器械及手術方式等方法,對疾病作出判斷和消除疾病、緩解病情、減輕痛苦、改善功能、延長壽命、幫助患者恢復健康的活動,都屬診療活動,而診療活動只有取得醫療機構職業許可證的單位才可以進行。第三方的上門醫療平臺多數不具備這樣的資質。

輸液一次收139元比醫院貴7倍!“共享護士”到底靠不靠譜?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此前9價宮頸癌疫苗在內地還不能接種。而據工人日報報道,記者發現,在某共享護士APP頁面顯著位置,有“9價HPV疫苗一次搞定”的廣告語。

2016年4月,國務院新修訂了《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對疫苗的採購、流通、接種及異常反應處理等各個環節作出了更加明確的操作規定。公共衛生專家鄭雪倩表示,國務院出臺的疫苗接種管理辦法規定,有些疫苗需要有冷鏈,任何環節出問題都可能對藥品本身帶來一些影響。

不少市民還無法接受

據天府早報報道,談起共享護士、共享醫生時,不少市民都會搖頭表示,這個要慎重,不敢輕易嘗試。

“我不會考慮讓護士醫生上門服務,尤其是通過互聯網上選擇的共享護士。”市民王先生前陣子做了個腸道手術,由於上藥、換藥不方便,王先生請了位護工。但是當記者向其介紹共享護士時,王先生揮手拒絕。除了費用較高之外,王先生也不相信網上所謂的資質。

未來家庭醫護市場將達到十萬億級

雖然“共享護士”的模式目前還面臨種種問題和質疑,但“家庭醫護”市場的巨大“錢景”還是比較確定的。

早在1990年就率先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北京,對醫護上門服務的推進最為積極的。據第一財經報道,從2016年底,北京市開始實行六項醫保利好新政,其中就包括將上門醫療服務和建立家庭病床均納入醫保支付範圍。

輸液一次收139元比醫院貴7倍!“共享護士”到底靠不靠譜?

據第一財經此前報道,中國雖然尚沒有關於家庭醫護市場需求規模的權威估計,但中國養老產業市場宏大的規模已經引起關注。

中國社會科學院2016年發佈的《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預計到2030年中國養老產業市場可達13萬億元。

根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的數據,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其中,獨居和空巢老年人2020年將增加到1.18億人左右。

根據國家衛計委的統計,目前我國2.22億老年人中近1.5億患有慢性病,91.2%的已故老人死於慢性病;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痴呆)患者高達700多萬人;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近4000萬,完全失能老年人近1000萬人,預計2050年失能老人將達到9750萬。此外,三分之一以上的老人患有不同的心理疾病。

根據國務院公佈的《“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中國將逐漸完善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