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酥油茶和普洱茶不得不说的故事

因为藏族居住的地区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属高寒地区,所以藏民的饮食主要是牛羊肉、糌粑、酥油,缺少蔬菜。茶既能分解多余的脂肪,又能增加防止燥热,正好和藏区饮食形成互补,所以,茶一传入这里,就受到欢迎,并形成了喝酥油茶的习惯。

藏族酥油茶和普洱茶不得不说的故事

藏族人喜饮茶,藏区却不产茶。他们所饮用的茶很大一部分来自云南,来自六大茶山。藏族大多居住在险峻而又如天堂般迷人的雪域高原,而六大茶山则远在温暖如春的滇南,二者是如何结缘的呢?这就有劳于马帮了。在过去年代,每年的秋末、春初时节,大队的马帮从雪域高原一路南下,翻山越岭,历经艰辛来到滇南产茶地。他们带来藏族的名贵药材麝香、菖蒲、藏红花,也带来了藏北高原独具特色的风俗和文化。然后又将藏民需要的茶、盐等运往雪域高原。茶马古道也在马帮的脚下一步步被开辟出来,成为千古佳话。

藏族酥油茶和普洱茶不得不说的故事

滇南茶区所产的茶在漫长的岁月中,一直以各民族自己的方式采集和饮用,生煮羹饮,晒干收藏,此时的茶还不能称为真正的“普洱茶”,应称为“银生茶”。而且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在漫长的运输过程中,在艰险的茶马古道上,茶叶的“后发酵”在静悄悄中进行,就像神话中的凤凰涅盘,银生茶在经历了一路风霜一路颠簸之后,茶味的苦涩浓烈竟然神奇地变为醇和陈香。“银生茶”脱胎换骨,升华成了普洱茶!

普洱茶一来到藏区,就和藏族人的生活结缘,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

相传唐代文成公主出嫁吐蕃(今西藏)时,带了许多茶叶,一方面是文成公主自己喜欢喝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传播唐代的文化。文成公主到了吐蕃之后,对当地的肉食和奶食的饮食文化十分不习惯,于是她想出了一个办法,把茶叶和奶一起煮,放入酥油等佐料。这应该是最早的奶茶了,渐渐成为了朝廷大臣效仿的做法。

藏族酥油茶和普洱茶不得不说的故事

酥油,是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经搅拌冷却后凝结在溶液表面的一层脂肪。牧民提炼酥油的传统方法比较特殊,先将奶汁加热,然后倒入一种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高4尺、直径l尺左右),用力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上面浮起一层湖黄色的脂肪质,把它舀起来,灌进皮口袋,冷却了便成酥油。一般来说,一头母牛每天可产四五斤奶,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而茶叶一般选用的是紧压茶中的普洱茶或金尖。

制作时,首先将紧压茶打碎,然后放在壶中,并加入适量的水煎煮20-30分钟,再滤去茶渣,最后把茶汤注入长圆形的打茶筒内。再加入适量酥油,还可以根据需要加入事先已炒熟、捣碎的核桃仁、花生米、芝麻粉、松子仁之类,当然还应放上少量的食盐、鸡蛋等。接着,用木杵在圆筒内上下抽打,当打茶筒内发出的声音由“咣铛,咣铛”转为“嚓,嚓”时,表明茶汤和佐料已混为一体,酥油茶才算打好了,随即将酥油茶倒入茶瓶。

藏族酥油茶和普洱茶不得不说的故事

在西藏,喝茶的茶具也十分考究,喝茶的茶碗有瓷碗“噶吁”、银碗“俄波”、玉碗“央池”、木碗“星泼”等。按藏族传统,民间一般人使用得最多的是木碗,这种木碗一般用桦木、杂木雕琢而成。用木碗喝酥油茶具有不烫嘴、喝茶香、携带方便等特点。

藏族人喜欢用酥油茶款待上门的贵宾。客人请到藏式沙发入座,主人拿过一只木碗,提起酥油茶壶,摇晃几下,倒满满一晚酥油茶放端到客人面前,这时作为客人你不能说“我干了你随意”而是要端起酥油茶,轻轻将茶水上面的酥油花吹开,然后轻轻地抿上一口,相信这一口醇厚奶香的酥油茶下肚,从你的骨头里都会泛起酥酥的泡泡。

当客人把酥油茶喝完后,主人马上再给你加满,就这样边喝边聊着家常;当你不想再喝时,就放置勿动,即使你喝了一半主人也马上给你添满。等你要告辞的时候,可以连喝几口但是不要喝干,留点茶底告辞,意味着细水长流,这才是高大上的=喝酥油茶的礼仪和流程。

在西藏工作和生活,酥油茶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汉族人也是如此,隔几天去喝一碗酥油茶,一个礼拜嘴都不会干。

藏族朋友说:长期出差,都要带上一块酥油,虽然没有茶桶打出来的酥油茶正宗,但是也能让他想起家的味道。回到家里,赶不及出锅,先喝上一大口,瞬间满血复活。

藏族酥油茶和普洱茶不得不说的故事

关于酥油茶有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相传藏区有两个部落,曾因发生械斗,结下冤仇。辖部落土司的女儿美梅措、在劳动中与怒部落土司的儿子文顿巴相爱,但由于两个部落历史上结下的冤仇,辖部落的土司派人杀害了文顿巴,当为文顿巴举行火葬仪式时,美梅措跳进火海殉情。双方死后,美梅措到内地变成茶树上的茶叶,文顿巴到羌塘变成盐湖里的盐,每当藏族人打酥油茶时,茶和盐再次相遇,空气中甜甜的香味都似乎变得浪漫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