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攔住家長向教師舉起的拳頭?

如何攔住家長向教師舉起的拳頭?

薦文|時代教育管理

近段時間以來,家長與教師之間不斷爆發的衝突再次成為社會輿論所關注的話題。

本應受到社會尊重的教師,卻被個別家長拳腳相向,衝擊的不僅是教師個人的職業榮譽和尊嚴,更是人們內心深處“尊師重道”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家長與教師之間為何會出現極端事件?應當如何保障教師的權益和校園安全?這一切都成為值得思索的話題。

如何攔住家長向教師舉起的拳頭?

小事引發家校之間暴力衝突

梳理近期新聞不難發現,教師被學生家長暴力現象並非個例,家長和教師之間發生衝突、爭議的事件近年來頻現報端。

6月29日上午,淮北市第二實驗小學五(5)班學生張某銘與趙某澤發生矛盾,張某銘毆打趙某澤後謊稱自己被打。張某銘的母親趙某妹、姨趙某玲找到五(5)班班主任老師張某,對其毆打,趙某澤和多名同班同學受到謾罵。

無獨有偶,日前,一名來自河南基層鄉鎮的四年級班主任,因為把學生在校默寫古詩的成績和照片發到了家長群裡,引來部分家長不滿,一紙辭職信讓輿論譁然;四川資陽市樂至中學一位高三班主任,因在校期間管教了上課耍手機的違紀學生,在高考結束當晚被學生家長(均為教師)帶來的人暴打。

教師被打、教師權益得不到保障、教師生命安全得不到法律保護、師道尊嚴被人隨意踐踏,傷害的不僅僅是教師的情感,更多的是傷害教育,讓教育遠離了教育規律和本質,讓教育失去了本身的光華。雖然毆打教師的家長受到了應有的懲罰,但與此同時,被更多的人所關注的是,當教師生命權都無法保障的時候,一味包容、放任,提倡“賞識教育”,將培養出怎樣的學生?

缺乏溝通埋下衝突隱患

家校衝突是學校的尷尬,也是教育的尷尬。因而我們不禁要問,家校矛盾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又要如何才能化解?

“這些極端案例近年屢有發生,究其背後原因,是家校溝通不到位、矛盾激化所致。”成都市青羊區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科研室主任李萍說,理想的家校關係應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學生尊師重道,家長老師相互尊重、形成育人合力,但當前家校之間存在雙方權責邊界不清、家長對教師信任度降低等諸多問題。

其實,就家校之間的關係而言,應該是相互理解、非常親密的,不應存有任何的矛盾衝突。因為家校的目標是共同的、一致的,都是為了促進和實現孩子的成長成才。但觀察現實不難發現,家校之間溝通的缺乏,導致雙方更多時候只顧站在自身的立場和角度考慮問題、處理事情,而缺乏換位思維。

很顯然,沒有平等溝通也就難有相互理解,而沒有相互理解也就不可避免地為矛盾衝突的發生埋下了隱患。

如何攔住家長向教師舉起的拳頭?

平等對話方可減少“家長暴力”

表面上看,家校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但事實上學校往往處於主導支配的強勢地位,家長更多的只是處於配合從屬的弱勢境地,因為學校往往佔據和掌握著教育培養孩子的主動權。在這種情形下,很多家長即便對學校的一些做法規定心存不滿,也不敢敞開心扉、開誠佈公的提出來,擔心因此而給自己的孩子帶來不利的影響。其結果,越是這樣,越是加劇了學校的自以為是、我行我素,最終導致矛盾的不斷累積和激化。

當然,世間萬事萬物都存在矛盾。家校之間因為立場和角度不同,在一些問題上不可避免地會存在認識上的分歧。但這種分歧並不是無法調和的,而是完全可以通過深入交流,達成共識。因為相互之間都是為了更好的實現和促進孩子成長成才這個共同目標,沒有本質的對立衝突。

前文所述的那位河南四年級班主任,在其辭職書引發網絡熱議之後,當地教育部門和學校領導第一時間找到老師、家長和孩子做通思想工作,及時化解矛盾。目前,這位老師沒有辭職,已正常到校教學,大家都對這一結果表示“滿意”。而這樣的結果,也正得益於平等的溝通。

如何攔住家長向教師舉起的拳頭?

由此可見,化解和消除家校矛盾衝突,首先應當著力做好溝通交流方面的工作。例如,可以在各年級、班級建立家長委員會,主動走近家長,定期傾聽和徵詢家長委員會的意見建議。另一方面,家長應該充分利用家長會、家訪、家長開放日、家長接待日等開放性的平臺渠道,開誠佈公地、理性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唯此,家校之間的矛盾才能不復存在。也唯有如此,家校之間的關係才能和諧融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