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教不乖,終被孔子「除名」的弟子

屢教不乖,終被孔子“除名”的弟子

一、“非吾徒也”

冉求,字子有,多稱為冉有。是孔門政治軍事科目的高材生,曾帶領魯國軍隊大敗齊國進攻,很傑出的一位弟子。

但傑出沒有用,犯了錯照樣挨罰。宰我同學上課睡覺,也不過是被嚴肅批評,這位冉有同學最牛,直接被孔子“除名”了!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說:“他不再是我徒弟啦!你們大家可以敲鑼打鼓、堂而皇之地攻擊他了。”

看來真把孔子惹毛了,不光除名,還要大家“鳴鼓而攻之”,這得多大仇恨呀。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冉有的不乖向來有之,這“仇恨”估計也積攢多時了。

屢教不乖,終被孔子“除名”的弟子

二、讓他幹他不幹

冉有是季氏的家臣,季氏又是當時魯國最不乖的權臣,“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季氏把孔子氣出來的名言。

恨屋及烏,孔子自然也對冉有很有意見。

那天季氏又要去泰山玩,說是玩,其實就是假裝國之天子,祭祀宣揚下自己的威風。這孔子能忍?

於是就找到了冉有:“你就不能勸勸你家主人嗎?”

冉有的回答非常乾脆:“不能。”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

屢教不乖,終被孔子“除名”的弟子

三、不讓他幹他非幹

子華出使齊國,估計家裡老母親沒人管,冉子就為他母親請求一些救濟。

孔子說:“那就給他一釜(六鬥四升)吧”。

冉有又不乖了:“老師,太少了,加點。”

孔子:“那就給一庾(十六鬥)。”

冉有一看加這麼少,也不再問,直接給了五秉粟米。一秉就是十六斛,一斛等於十鬥。請問,冉有給了子華母親多少米?答:5 x 16 x 10 = 800(鬥)。

孔子能不怒嗎?拋了句:“君子周急不繼富。”子華那傢伙“乘肥馬,衣輕裘”,家裡富裕的很,意思意思就行了,還真當他是窮人來救濟嗎?

屢教不乖,終被孔子“除名”的弟子

四、到底為什麼除名

那冉有同學到底幹了什麼,氣得孔子要開除他呢?

一句話:助紂為虐。

《論語》有載,季氏家族本就富得流油,還不滿足,冉有居然仍變本加厲地幫他們橫徵暴斂。

孔子一向反對提高稅賦,反對季氏家族,你冉有這不是吃了熊心豹子膽了嗎?

於是就發生了前文“鳴鼓而攻之”事件。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後來怎樣,論語沒說,但看冉有仍然位列十大弟子榜單,估計也只是師生間的氣話、內部矛盾,並非真的“除名”。孔子跟這些學生一向都這樣,學業上相互批評、“攻擊”,絲毫不給對方面子,但感情始終如一。

屢教不乖,終被孔子“除名”的弟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