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过野鸡大学高等教育的我为什么要去夜店蹦迪?

咸鱼在家躺尸的周日,我半推半就的接受了朋友的盛情邀约,抱着反正不是我出钱的侥幸心理,第一次走进muse。

作为一个骨子里带着点80年代书生气,又喜欢强行混在的00后的95后精分癌晚期,我想成为muse的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冷静的做一个观察者,众人皆rave我独醒的那种。

但是被电子迷幻音包裹住神经末梢的瞬间,我就将这个念头抛到九霄云外。

波动的生物电流让汗毛战栗,心脏先于耳朵感受旋律的跳动。

在卡座,散台和舞池界限暧昧不清的中国式夜店中,我找到卡座旁边的一块空地,无意识地伸展着僵硬的四肢,像被注入某种致幻剂,开始了人生第一次的蹦迪。

这是一个与外界无关的世界,看不见远方的人,隔绝了所有的声音,所有人看起来都到达某种“神启”的状态,将内心的某种缺失投射到癫狂的肢体律动。

受过野鸡大学高等教育的我为什么要去夜店蹦迪?

同一个舞池每一个人跳的风格都大不相同,popping,hiphop,jazz,locking,和xiadong(学名:瞎几把动,我编的)...奇异的融合在一起,每个人都力图在鼓点将身体拉伸到最大,摇头,碰杯,扭动腰躯,偶有几个中年油腻男不怀好意的贴近前面的美妞,也被遗忘在弥漫着音乐的蒸汽里。

喝下三杯天价假酒,我的精神达到了一个全新的high点,就像从2000米的澳门塔一跃而下,与日俱来的压力和疲倦全部蒸发在电子音乐的鼓点中,只剩下空荡荡的思绪和肆意舞动的躯体。

受过野鸡大学高等教育的我为什么要去夜店蹦迪?

灌入第五杯假酒的时候,我跪倒在地,吐成喷泉。

在断片般的无意识中,我结束了人生的第一次蹦迪。

那个晚上,明明身置最大分贝的噪音之中,却奇异的找到了0分贝都体会不到的宁静。

就好像置身于一个置身于一场触手可及的狂欢节,脑海里只有毫无目的的兴奋。

没有碎片信息流,和思维“小我”的纷扰不休。

受过野鸡大学高等教育的我为什么要去夜店蹦迪?

蹦迪实质上是一种独立于现实的另类乌托邦,就像沉醉在中世纪假日的狂欢节,被严森等级制度压抑的人性,在这一天进入自由平等,群体高潮。

“几乎没有人可以逃脱蹦迪的魔力,那些高声diss蹦迪的人,可能从来都没进过夜店,而一旦他们进入了夜店,他们想的可能又完全另一个问题。”

受过野鸡大学高等教育的我为什么要去夜店蹦迪?

巴赫金在研究狂欢理论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

“人们似乎过着两种生活,一种服从于物质世界的规则,充满了趋利,功名,上进,自我实现的生活,另一种是狂欢广场式得生活,允许疯狂,允许堕落,允许歇斯底里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人们同时需要这两种生活来维持平衡。”

受过野鸡大学高等教育的我为什么要去夜店蹦迪?

而现代文明社会中真正意义上的狂欢节的缺失,使得蹦迪成为大多数人自主选择的狂欢节,这也就是为什么面对蹦迪,很多放不开自己的浪逼,嘴上说着不要不要,而身体却很诚实。

可是文明越发展,个体越独立。

即使蹦迪这种电子空间的超现代狂欢节,也在如何保持群体狂欢中个体的独立性的课题上找到了未来发展的曙光,他们发明了寂寞嘉年华—silent disco。

受过野鸡大学高等教育的我为什么要去夜店蹦迪?

Silent Disco,又名无声迪斯科,最早起源于欧洲。一批既热爱迪斯科的荷兰青年在森林里举行舞会,为了不惊扰森林里的动物,他们发明了带着耳机跳舞的无声舞会。

这就是silent disco开始的地方,随后这种奇特的玩法被多国骚年竞相模仿,silent disco也迅速风靡世界。

受过野鸡大学高等教育的我为什么要去夜店蹦迪?

“刚进入silent disco舞厅,我听不到任何声音,触目所见只有舞池里蛇精病般扭动的身体,但是带上耳机的一瞬间,我便一头扎入了电子乐的世界,这个世界仿佛都自带bgm,你会不由自主的跟着bgm旋转跳跃转不停。”一个进入了silent disco的朋友介绍。

每一个进入silent disco的人都会被派发一个高档无线耳机用来接收音乐,不同颜色的耳机代表不同DJ打的音乐,你可以随意的变换曲风,调整音乐风格,在舞池中,你带上耳机,跟着电音节拍肆意摇摆。

受过野鸡大学高等教育的我为什么要去夜店蹦迪?

“但是你永远不要试图在中途摘下耳机,因为你会瞬间被打到一个异次元的疯人院,当所有的人伸展着四肢扭动,但周围只有地板摩擦音和尖叫声的时候,你就会知道没有BGM的世界有多可怕。”

受过野鸡大学高等教育的我为什么要去夜店蹦迪?

“当我high到了贤者时间,疲倦的放下耳机,一种喧闹和宁静的强烈对比,就像看一场80年代无声电影,内心波澜四起,却不想弄出一点声响,安于一种异样的宁静。”

Silent disco 给了人们最大选择的权利,带上耳机,各自听着不同的音乐,这是一场同床异梦的蹦迪体验,即使身处于集体之中,silent disco也能享受到最大化的个体自由——你可以自主调节频道和音量,即使是不喜社交肥宅,也可以在这里找到奇异的安全感。

巴赫金在他的研究中阐述,弹冠相庆的狂欢节只是人们对于暂时性解放的诉求。

中世纪的狂欢节是教会用来稳定社会的工具,而现代的蹦迪是人们逃离焦虑,奔向自由的自主选择。

而在追求自由的路上,人类从来没有安于现状。

发达国家的有些高学历歪果仁认为蹦迪的地域限制了他们的自由,

因此他们甚至选择去图书馆,博物馆这些拥有着深刻文化底蕴的地方聚众silent disco。

受过野鸡大学高等教育的我为什么要去夜店蹦迪?

对于蹦迪来说,朦胧的夜色就是最好的化妆品,迷幻旋转的灯光就是最猛的致幻剂,肉体在当下超越灵魂成为连接音乐的载体,而你就是人类争取自由路上最好的见证者。

就像历史上每一场狂欢,音乐响起的一刻,踩好每一个beat,摆好每一个pose。

you are the king of the worl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