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其中的「土」應該怎樣解釋,整個句子又該如何理解?

wangshuiyiyu


各抒己見,百家爭鳴



首先,有書君先來看看,這道題問了幾個問題:


1、“土”應該怎樣解釋?

2、整個句子又該如何理解?

3、懷念鄉土是鄉愁的意思嗎?

4、小人又如何理解?


要問一個字在一句話中的意思,首先要先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而要理解整個句子,就必須先去了解說出這句話,當時的歷史背景。


現在,這4個問題,有書君來為您一一解答。


答1、“土”應該怎樣解釋?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這句話,是出自《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君子所想的是高尚的德行,而小人安於眼前的故土;君子敬畏國家的法律政令,而小人貪圖小恩小惠。


因此,“土”此處應該解釋是故土、鄉土的意思。


答2、整個句子又該如何理解?


有書君結合上下文來理解,整個句子,當時,孔子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君子眼界高遠,因而為了追隨德行,志在四方,他的心中有明確的道德界限,不會隨意逾矩而行;小人目光短淺,因而只安於此時身處的居所,只看中眼前的小利。”


答3、根據題目的描述:看到楊伯峻老先生的論語譯註,裡面解釋道,君子懷念道德,小人懷念鄉土。懷念鄉土是鄉愁的意思嗎?


因為“懷土”在古代漢語中,有兩種解釋,一是安於所居之處;二是懷念故土。而結合本文句子所表達的意思,這裡應該是第一種解釋,就是安於所居之處,而非鄉愁的意思。


答4、小人又如何理解?


“小人”,本義專指喜歡明爭暗鬥,做搬弄是非、挑撥離間、落井下石這一類壞事的人。


“君子”一詞,有三種釋義,1、對統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2、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著重強調政治地位的崇高。後來孔子為“君子”賦予了道德的含義,指人格高尚的人。3、對別人的尊稱。



孔子曾經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君子有四不:不妄動,動必有道;不徒語,語必有理;不苛求,求必有義;不虛行,行必有正。


而在《論語》中,經常有“君子”和“小人”對舉的例子,因此,本文中這些“君子”“小人”, “君子”可以理解為有遠見、有德行的人,而“小人”可以理解為目光短淺、胸無大志的人。


因此,君子平日所思,都是德行,而小人所思,都是有利可圖;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都是存著僥倖。


有遠見、有德行的人,心中常想的是怎麼以法治國,目光短淺、胸無大志的人,心中想的是怎樣生存,怎樣謀私利,怎麼才能得到更多的實惠。


當然,學術界關於“君子”和“小人”,有著各種各樣的見解,《論語》中“君子”和“小人”只是基於儒家思想的理解,只是一家之言。


但是,不管見解有何不同,每個人都要力求做一個君子,都要時刻關愛著普通大眾,遵紀守法。承擔起對社會和國家應盡的責任,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這個時代變得更好!只有社會和諧,國家才會不斷髮展壯大。


有書君希望以上的解答,能夠幫助題主,也希望大家一起討論,各抒己見,百家爭鳴!



有書共讀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想要準確的理解這句話,還需要聯繫上下文: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題主所說,楊伯峻老先生在《論語譯註》中解釋的“君子懷念道德,小人懷念鄉土”,在意思上是正確的,但可能對於還沒吃透《論語》的人來說,仍舊比較含混。下面,我們根據整句話的含義,來一一說明題主的幾點疑問:

第一,“土”應該如何解釋?“懷土”是鄉愁的意思嗎?

第二,“小人”應該如何解釋?

第三,整個句子應該如何解釋?

首先,“土”在此處,是故土、鄉土的意思。“懷土”在古代漢語中有兩個常見意思,第一是安於所居之處,第二是懷念故土。此處應該採用第一個,也就是安土重遷,安於所居之處,並非鄉愁的意思。

其次,在《論語》中,經常有“君子”和“小人”對舉的例子,這些“君子”“小人”,都是基於一般人而言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居高位者與無地位者。“君子”可以理解為有遠見、有德行的人們,“小人”可以理解為目光短淺、胸無大志的人們。在簡單意譯中,也可以直接稱為君子和小人,不作特別解釋。

=====

非常感謝大家在評論區的熱烈討論,《論語》中“君子”和“小人”是理解儒家思想的一個關鍵問題,

學界也有各種不同的看法,這裡陳述的只是一家之言,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關於這個問題,另外補充幾點:《論語》中19次提到“小人”,根據這些對“小人”的描述,可以勾勒出這類人的基本特徵是目光短淺、胸無大志、只關心眼前利益,但是並不一定主動地為非作歹,在現代漢語中,更接近“庸眾”而非“壞人”。而《論語》中的“君子”,有從位說、從德說兩種解釋,但我傾向於“君子”作為孔子心中理想人格的化身,是位、德、才三位一體的,也就是說既有其名位官職,又在自己的位置上展現品德、發揮才能。

=====

第三,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所想的是高尚的德行,而小人安於眼前的故土;君子敬畏國家的法律政令,而小人貪圖小恩小惠。進一步解釋,就是君子眼界高遠,因而為了追隨德行,志在四方,心中有明確的道德界限,不會隨意逾矩而行;小人目光短淺,因而只安於此時身處的居所,只看中眼前的小利。因此,君子和小人就高下立判了。

希望能夠幫助到題主~


薛暖暖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是《論語里仁》中的一句。把這句話用現代漢語翻譯出來,應該不難。因為理解的不同,翻譯的效果也不同。個人覺得,無論是古文翻成今文,還是外翻成中文,只要弄明白文字的意思,再弄明白這句話在文化系統和倫理框架中的位置,就好理解了。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要弄明白這句話,先要弄清楚在中國文化中延續了千年的“君子“與“小人”之辯。我們今天所說的君子,指的是道德高尚的人,而小人指的是道德水平低下的人。而在兩三千年前的孔子時代,“君子“與“小人”只是社會身份的不同,而不是一種道德評價。

要講君子,就要先講“君“,君是一個社會群體,比如部落,族群中的領袖人物。因為他們能力出眾,能夠帶領族群在殘酷的自然與社會競爭中生存下來,大家便推他為主,這就是所謂的“君“,君主持部落事務,稱為“主”,所以“君”與“主”是同義詞,合成一詞是“君主”。君主的兒子,就是君子。與之相對應的群眾,就是小人。這是“君子”與“小人“的本義。

部族的首領之所以能在人群中脫穎而出,是因為他們有本事,懂得按自然規律辦事。自然規律是“道”,明白“道”的人叫“有德”。所以,君是有德之人。以大禹為例,他是帶領群眾治水過程中最有本事,最有能力的人。

君主的兒子,是要繼承君主的事業,所以要學習君主的本事,學習本事的過程,就是道德提升的過程。只有道德提升了,才能勝任君主的工作。

君主的概念,與“天子”與“皇帝“是不同的。在中國傳統的“天下“理念下,天子具有唯一性,而君主不同,諸候國有國君,一家之主也可稱為“君”。王勃《滕王閣序》:“家君做宰,路出名區”中的“家君”即是此意。

“君子”的來歷講明白了,“君子懷德”的意思就很容易理解了。君子之所以稱為君子,本質的原因是“有德”。只是“德”的意思有兩個方面,除了道德感之外,還包含有本事的意思。所以,君子懷德如果翻一下大概意思是:具有君子人格的人,會時時想到提升自己的道德水準與實際能力。

“小人”這個概念,是與“君子”或“大人“的概念對立出現的。世上沒有絕對的小人,也沒有絕對的君子。“小人懷土”之“土”說是鄉土,肯定沒錯。但把“小人懷土“之中的“懷土”理解為故國之念,思鄉之情的鄉愁,雖未必錯,可能也未必準確。鄉愁成為一種人文情懷,應該是在秦漢之後,流官制度建立之後。起碼《論語》中的這句話與此關係不大。

“小人懷土”之中體現的,應該是“安土重遷“之意。這裡小人所懷之“土“,與君子所懷之“德”,也是對應出現的。君子懷德是說,君子立身處世的根本是道德能力。而小人心中所重的是現實生活,物質財富。它們都建立在土地之上。古語有“破家值萬貫”之說。社會下層,能力不是很強,一般不願意搬遷。到另一個地方,重新安置,是要花費代價的。而君子,也就是有能力的人,是不在乎這些的。不管到了那裡,一切都會有。

《論語》中關於君子小人之辯的內容還有很多。比如“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其中的“刑”與惠也是對應出現的。刑與惠之間看似沒有直接聯繫。如果加上一句俗話“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就好理解了。君子懷刑,不是什麼利都要,所以能利身保命,小人看到利益之後什麼都忘了,最後會因利亡身。

《論語》中還有許多諸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講的都是君子小人之辯。


七月流火140400643


這句話的出處是論語第四篇: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要理解這句話先要理解什麼是君子和小人。

我們一般認為君子小人是兩種品德對立的人。

這本身沒什麼錯,但這樣理解不全面。


1

讀論語,要先讀《大學》。這是朱熹的建議,他認為《大學》提出了孔門儒學的綱領。

所謂八條目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八個條目分為身心內外兩組,心內四目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身外四目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其實這八目是八個層面的組織,《大學》就是大人之學,大人就是組織的領導,所謂《大學》就是管理學,組織行為學,或領導學。

天下是最大的組織,國次之,家再次之。

天下的領導是天子,國的領導是諸侯,家的領導是大夫。

所謂修身,就是管好自己。管好自己也是管好一個團隊,因為所謂自己本非單獨一個成員,人分為身和心,心主身,心是君,身是臣。

所謂正心,就是管好自己的內心,心也是一個團隊,意為心君。

意是君,己是臣。

意就像意識,己就像潛意識。意對己說是記,己對意說是憶。

所謂誠意,就是管好自己的意識。意也是一個組織,知為意君。知為君,覺為臣。

知相當於中樞神經,覺相當於周邊神經。

所謂致知,就是管好自己的中樞神經。知也是個組織,物為知君。物為君,器為臣。

物是抽象化的概念,器是具象化的個體。如“樹”這個概念就是一物,而當我們有所指的說“這棵樹”時則是一器。

所謂格物,就是將世間萬物按其共性歸類,相同性質的個體放到一個格子中,命名為一物,如同將藥物根據藥性分門別類放置到藥材櫃子中。


君子小人都是相對大人而言,以家這個層面來說,大人就是家長,如父親,君子小人都是兒子。君子是大兒子,是大阿哥,是長子,是未來家業的繼承人。在國的層面來說,君子就是世子太子,就是未來之君;小人是公子是未來之臣,父君退位之後,由太子繼承君位。


《大學》對君子而言,是學習為君之道;對小人而言,是學習為臣之道。


《論語》:為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這句話裡的小人就是君子的弟弟們,這句話是說和他們保持適當的距離是有難度的,太遠不好,太近也不好。


君子小人是一組符號而已,對心內而言,君子就是西方的天使,小人就是西方的魔鬼。

君子小人指的是君子之心,小人之心。這兩種心都在我們的心裡。


論語中有很多君子小人對稱的句子,如: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小人究竟是什麼?

我們不妨用樹木的干支來打個比喻,以便加深理解。

樹是一節一節生的,一節就是一世。

大人是樹幹,君子小人都是樹枝。

君子雖然是樹枝,但他和其他樹枝不一樣。

君子的六個品德,使他有機會成為新的樹幹。

1仁對立

所謂立,就是長在樹節上,而不是節外所生的枝。

2義對平

所謂平,就是不偏心,不厚此薄彼,均勻生長。

3禮對中:

所謂中,就是將從樹幹吸收的精華集中放在中心,不過多開枝散葉,從而是枝體粗壯。

4智對直:

所謂直,就是“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的直。德字的古文就是惪=直+心。

5信對正:

所謂正,就是不傾斜,不左不右,居中向上。

6樂對和:

所謂和,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和。君子之所以能成為將來的樹幹,是因為君子和每根樹枝都相連,這就是和。這也是君子與小人的不同之處,小人們的相同之處在於他們都不和其他小人連接,所以成不了樹幹。

君子這六個品德,就是正直,中立,平和。


再打個比喻。

君是概念。

君子是概念的名,signifier

小人是概念的實,signified

比如說“我”這個概念。

君子可以是漢語的“我”,英語的“I”,德語的“Ich”等等,不管什麼語,其背後指向的是意識本體的君。

但每個人都可以說“我”,我說“我”,你說“我”,他說“我”,等等,這些不同人說出來的“我”就是小人。

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

君子求道,小人求器。


回到題主的問題。如何理解以下這句話: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刑與土一組

刑字的理解有二:

1.君子克己修身,不過多開枝散葉才能成為樹幹。

2.模型的型,製作器物所需的型,型決定了器物的形。君子懷型,所以得道;小人懷土,所以得器。


德與惠一組。

論語以仁為核心。孝悌乃為仁之本。

悌就是一顆甘當弟弟的心,就是敬。

孝敬是仁的兩端。

兄惠地敬,父慈子孝。

德與惠說的就是兄弟之間的相處之道。

君子為長兄,兄把好處留給弟弟們,弟弟們得到的是惠,小樹枝開開心心開枝散葉;而君子自己得到的就是德,一心直著往上長。

所以小人受惠而懷惠,君子授惠而懷德。


迷途中的玖伍貳柒


“土”要解釋為“封地”,可引申為“富貴”。因為先秦時代士大夫的“富貴”都必須依靠獲得“封地”而取得。

本句應當這麼解釋:君子心懷德禮,小人掛念封地。講的是“士大夫”的兩種不同心態。

下一句“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應當解釋為:君子心存法律,小人掛念好處。這裡的“刑”指的就是法律制度。

楊伯峻先生這裡對“懷”與“土”的解釋是不太準確的。總體而言,他的《論語註釋》本子已經基本上算是最好的註釋本了,但僅憑望文生義而模糊或錯誤的地方其實還是相當多的。此處就是一例。目前市面上出的相關的書雖多,但真正善本幾乎沒有。所以,就這麼簡單一句,今人已經基本誤讀。

懷,這裡最好不要解釋為現代漢語的“懷戀”,應當解釋為“心懷”、“心存”、“存念”。這裡頭有微妙差別。所以,“君子懷德”應當解釋為“君子心存道德”,也就是君子是將價值觀將德性擺在第一位的。否則就不可能“取義成仁”了!若引《孟子》佐證,孟子曾言“仁、義、禮、智、信”等德性是人之所謂“天爵”,而與世俗之“人爵”不同,是人之“安宅”,其實也是同等之義。《大學》開篇中言“止於至善”之“止”,其實正可與這裡的“懷”互注。

解釋為“懷念”,不免與“思念”同意。君子已經具有、心存、心懷道德,所以不必懷念、思念道德,否則與理不通。因為有了,就不失去,也就不必懷念與思念了。只有失去的或不具備的但貴重者,才會令自己去懷念與思念。

所以,“土”在這裡更不能解釋為“鄉土”。“土”可以解釋為“鄉土”是後世的事,在孔子所處的先秦春秋時代尚無此種用法。若解釋為小人心懷鄉土,懷念故土,那這對比就有點可笑說不通了。難道君子就不懷念、思念故土了?那孔子說的“君子不遠遊,遊必有方”豈不矛盾?他周遊列國後又歸魯度晚年做文化整理與教育工作豈不相違?君子也是可以正常思鄉,懷念故土的。

所以,這裡的“土”不是指“故土”,而是指“封疆裂土”的“土”,也就是指“封地”。先秦文獻中,“君子”同時有二義,一是指有地位有臣屬者;二是指有德者。“小人”也有二義,一是指民、眾、隸民等非貴族階層,二是指無德之人。所以,士以上的貴族階層,從德的角度來說,也是有君子與小人之別的,孔孟更常以此論君子與小人。

當時施行“分封建侯”的制度,士依大夫,大夫依諸侯,諸侯依天子而得地。所以得“土”得地對當時來說就意味著得富貴了。按照道理,上封下,下依上,不應僅是功利的相互依賴,更應是德性上的同聲相應,若如此者方為君子,所謂“君子懷德”。

小人則不如此,“小人懷土”,所以常裂地背叛,例子比如魯季氏等三家大夫無視魯君,不懷德禮;又如陽虎等作為家臣據其封土而叛季氏。

所以把“土”解釋為“鄉土”,再引申為“鄉愁”的話,那就更為風馬牛不相及了。若如此解釋,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厚誣古人。


建章看世界


這句話要搞清楚兩個基本概念才能得到正解。

第一個是“君子、小人”的本義。這裡指的君子與小人,不是道德觀裡的君子和小人。而是個人認知、能力和智慧層面的君子和小人。這句話很容易混淆,認為君子就是道德高尚的聖人,小人就是言行齷鹺的爛人。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認知誤區?是因為沒有設身處地站在孔子說這話的時代背景去理解,而是僅憑字面,用現代觀念理解而已,所以會有誤解。這裡指的君子與小人,只是學識修養和能力有區別,沒有人性品質和道德的差異。



第二個是“德、土”的本義。有了對君子與小人的正確理解後,你就會明白孔子的真正話意,肯定都不是君子道德高尚,為人表率,小人鼠目寸光,只見眼前利益了。這句話真正表達的是個人能力,在社會上所起到的作用。君子德行深厚,志向高遠,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要去幫到更多的人。而小人能力不大,能夠做好自己就很好了。

通過對這句話的不同理解,也表明了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正確學習古代思想和古人著作,是要進入當時場景才可以的,不可浮光掠影而一知半解。


普濟


首先,這句話裡的“君子”和“小人”是什麼意思?

我們現代人說君子,是指道德高尚的人;說小人,指的是卑鄙的人。但是這句話裡孔子說的君子和小人,並不帶有道德評價的意思。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從先秦時代的嫡長子繼承製說起。

按照先秦宗法制度,貴族的嫡長子被稱為“大宗”,可以繼承家業,比如天子的嫡長子可以做天子,諸侯的嫡長子可以做諸侯。而次子和庶子則是“小宗”。

大宗又被稱為君子,即國君之子;小宗又被稱為小人,即小宗之人。

當然,大宗和小宗又不是絕對的,小宗也可以分出來成家立業,成為大宗。比如天子的小宗可能被封為諸侯,便成了大宗;諸侯的小宗可以做大夫,也會有一塊封地,也可以成為大宗。小宗的小宗……的小宗,這個運氣就不太好了,可想而知會最終淪為庶民。

因此君子便指貴族,小人便指平民。人們認為,只有貴族才需要加強道德修養,平民百姓只需要服從統治就可以了。後秦滅六國,陳勝吳廣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標誌著貴族與平民之間的界限被打破了。君子與小人便只有道德上意義了,即君子是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是人格卑劣之人。


因此,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貴族懷念道德,平民懷念鄉土。

為什麼貴族懷念道德呢?因為貴族只要有道德,不論來到哪一國,都可以出仕。孔子周遊列國,到哪裡都能得到國君的禮遇。只是因為他想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才輾轉於各個國家之間。

為什麼平民懷念鄉土呢?因為平民養家餬口靠的就是土地,平民如果離開家鄉,流離失所,就沒辦法餬口了。中國人特別害怕背井離鄉,就是這個道理。



夢露居士


語出《論語 里仁》篇: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裡,鄉村,按春秋齊國管仲的改革措施,移風易俗,編五戶一甲,十甲為保,五十保為裡(?),男子二十歲以上均授田,每個家庭負擔穀物、徭役等,閒時務農,精耕細作,戰時承擔每戶一男子的兵役。《里仁》篇的社會背景大致如此,孔子討論的重點還是在仁。土,土地,井田土地制度下出去公田屬於王侯外自己授田部分。周朝前期土地制度沿襲三皇五帝以來的井田制,王侯除了公田所得外,其他分文不取。到了末期,王侯將相經濟實力膨脹,加上一些有功者不斷獲得土地(封地),土地逐漸私有化程度加重,原來的自耕農失去土地,被迫租地主田地耕種,生活水平、生產積極性都有所降低。這裡的君子,是君王、王侯,意思是君王審察子民疾苦,大興農田水利,災年及時救助,免除賦稅以緩解子民之苦。小人懷土,小人是耕種土地的農戶,按照二十四節氣適時耕種,勤儉節約,達到豐衣足食和祥安樂的景象。

“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歷來註釋者不求甚解,望文生義,把君子和小人對立,尤其是“刑”字此處解釋為刑罰,誤人不淺!好言者不羞愧乎?我們先引用一些典籍中涉及到“刑”的句子,來糾正以上偏差:荀子《大略》:子貢問於孔子曰:“賜倦於學矣,願息事君。”孔子曰:“《詩》雲:‘溫恭朝夕,執事有恪。’事君難,事君焉可息哉!”“然則,賜願息事親。”孔子曰:“《詩》雲:‘孝子不匱,永錫爾類。’事親難,事親焉可息哉!”“然則賜願息於妻子。”孔子曰:“《詩》雲:‘刑于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妻子難,妻子焉可息哉;

《左傳》宋人圍曹,討不服也,子魚言於宋公曰,文王聞崇德亂而伐之,軍三旬而不降,退修教而復伐之,因壘而降,詩曰,刑于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今君德無乃猶有所闕,而以伐人,若之何,盍姑內省德乎,無闕而後動。

孟子《梁惠王上》: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雲:‘刑于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仔細分析以上三段文中對話語境,不難看出,刑,是表率、施德、推恩,是仁的體現。至於“刑于寡妻”,就不用多解釋了吧!


思我美人


小人在封建社會里所指的是農民,城市居民,也就是工人和農民兩種人。那是中國社會最底層,最貧困,最無文化,最無見識,最走不出去,最無人脈,最具求生慾望的人。被貶稱謂小人,相對於作威作福,朱門酒肉臭的統治階級,叫大人。其實,也就是肚子裡的板油大了一些,就可成君子了。就可以光明正大,合法合理地吃用工人農民的。而工人農民只能靠土地的生養供給,才可以活命。此話是統治階級說的,法律就如此實施,成了金科玉律。豔如玉,千鍾粟,黃金屋,全他媽在裡面了。


李198588733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要想正確理解這句話,首先我們要區分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小人。畢竟在論語中,孔子最為重視君子,把君子人格當成是中國人的理想人格。當然,有了君子就要小人,君子和小人不是在地位上的區別,而是在道德上、眼界上、胸襟上、追求上,在對待正義和利益上,在對待是非成敗上的態度上的區別。

比如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遇到事情總是嚴格要求自己,小人總是把責任推給別人。君子在對待人生際遇的時候,總是能守住底線,君子固窮而窮則獨善其身,而小人就會突破底線而無所不為為非作歹等。君子和小人在對待道義和利益上的立場也是不同的,比如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看重的是道義,而小人看重的卻是利益。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而小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利,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問題或者做選擇時的最大區別。

綜上所述,君子道德高尚品味高潔追求高遠,有大胸襟和大境界,而小人則是目光短淺凡事推之於人,看重利益忽視道義,在人生遇到困難時,往往不能守住底線。

好,現在我們可以來看看這句話:君子懷德,小人懷土。這句話從字面的意思來說,是君子心懷道德,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有大境界大追求,他追求天下和諧太平,他是懷抱世界的人,而小人則不同了,小人目光短淺,只是緊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哪怕是一釐米的宅基地也要斤斤計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