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古國——養國,「養」字是這麼來的,「神箭手」養由基出生地

養國,嬴姓,商時立國,後歸順周朝,成為南方江淮諸侯,養國曆史雖不見史載,但出土青銅器銘文上多有“養伯”字樣,故養國當為伯爵,與江、黃、樊三國並稱為“江淮四嬴”。據現代考證,西周養國故地當在河南沈丘縣與安徽臨泉縣交界一帶。

江淮古國——養國,“養”字是這麼來的,“神箭手”養由基出生地

“養”的甲骨文分左右兩部,左邊畫著“羊角”,右邊是“手的持鞭狀”,合起來意為“某人在趕羊群”。很容易想像,“養”的本義是根據遠古牧人野外放羊的形像而來,所以古代放牛叫“牧”,放羊叫“養”。後來隨著漢字的演變,“養”字甲骨文從左右兩部變成了上下兩部,“羊角”被移到了上面,下面加了一個“食”字,表示“羊低頭取食”的一種意像,這也是“養”字現代字義的最早雛形。雖然現在“養”的本義早已消失,但可以推測,早期養地部落牛羊成群,畜牧業比較發達,族人們每天要做的大事便是放羊,也可以想像這個部落的安詳寧靜,富裕安康。

江淮古國——養國,“養”字是這麼來的,“神箭手”養由基出生地

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湖北荊州市江陵縣嶽山一座楚墓中出土春秋早期青銅器“養伯簠”,其銘文有:“養伯受用吉金作其元妹叔嬴為心饋簠,子子孫孫其永用之。”根據銘文得知,“養伯簠”當是養伯為自己的長妹叔贏為心製作的陪嫁物,也是楚養通婚的一個實證。

上世紀六十年代,在河南桐柏縣月河鎮境內出土了一批青銅器,銘文顯示為養國國君的墓葬,出土的盤、匜(yí)、罍(léi)、鼎等銅器均有“養伯庸”的銘文字樣,可證明此地為春秋時期的養國活動地。但西周養國既然在河南沈丘縣與安徽臨泉縣交界一帶,為何在河南桐柏境內有養國的器物?據推測,養國很有可能在春秋早期時被楚國吞併,後將養國南遷到今河南桐柏縣月河鎮境內繼續國祚,這是春秋爭霸時大國常用的政治手段,比如鄀國,楚國擔心鄀國投靠秦國,便滅了鄀國,將鄀國遷入楚國腹地圈養起來(見鄀國篇);再比如宿國也有同樣的命運,當時宿國夾於宋魯之間,宋國趁魯國與齊國對峙時,趁機將宿國滅了,然後將宿人整體遷到自己身邊,換掉親魯的國君,成為自己的附屬國(見宿國篇)。楚國對另一個“江淮四嬴”之一的嬴姓樊國(見嬴姓樊國篇)也是採取同樣的手段,先滅樊,再將樊人遷入鄧國故地(今湖北襄樊)。被遷後的養國實際上已經成了楚國的籠中鳥,實力盡失,只是名義上的存在。

江淮古國——養國,“養”字是這麼來的,“神箭手”養由基出生地

據《左傳·昭公三十年》記載:“(吳)二公子奔楚,楚子大封,而定其徙。使監馬尹大心逆吳公子,使居養莠尹然、左司馬沈尹戌城之,取於城父與胡田以與之,將以害吳也。”說得是公元前512年,吳國公子掩餘、燭庸(吳王僚的兩個弟弟)出逃楚國,楚昭王接納了他們,並派人將他們哥倆安頓在養地,這裡提到的養地應該是被滅後的西周養國故地,因為地處楚吳交界,楚昭王便讓吳王容不下的兩位楚公子來鎮守。並派

莠尹然、左司馬沈尹戌為他們築城,再把城父和胡地的土田賜給他們。這是《左傳》中第一次提到養地,但很顯然,這個時候的養地已經成了楚國的一個邑。楚昭王的這記封賞出手是相當大的,當然是出於政治需要,動機是為了“將以害吳也”,是為了將來對付吳國。

江淮古國——養國,“養”字是這麼來的,“神箭手”養由基出生地

養國被楚吞併後,雖然在楚國腹地尚有一塊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楚國的行政治理和文化灌輸下,養人漸漸融入到楚文化中,國人以養為氏,形成養姓。楚莊王時期,養國出了個神箭手,名叫養由基,為楚莊王的大將,應該是養國後裔。《戰國策·西周策》記載:“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成語“百步穿楊”由此得名。

更多方國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