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擁有120多位科學大咖的家族,日常最喜歡的竟是互懟

史上擁有120多位科學大咖的家族,日常最喜歡的竟是互懟

數學天團成員間的

日常互懟

超模君發現小天非常迷戀《創造某數字》,世界盃決賽不看卻在看《創造某數字》的回放,於是就問她:小天,你還知道什麼著名的天團嗎?

小天:有很多啦,SHE、飛輪海、少女時代、TLC等等。

超模君:那你知道數學界的第一天團嗎?

小天:當然知道,那就是大名鼎鼎的伯努利家族啦!

是的,伯努利家族是數學史上的第一天團,這個家族星光閃耀、人才輩出,三代人中產生了八位數學家,其中的幾位非常突出。

你以為就這樣了嗎,伯努利家族至今有不下於120位後裔,他們幾乎都是優秀人物,在數學、數理物理學、天文學、光學等領域有著廣泛深入的建樹。如今,有六個數學方程、函數及定理都冠以了伯努利這個名字。

史上擁有120多位科學大咖的家族,日常最喜歡的竟是互懟

伯努利家族三代家系圖

對於這個成就顯赫的家族,人們很容易會認為,家族的成員之間應該非常和睦,攜手共創輝煌。

然而,這個天才輩出的家族內部卻上演了一場火藥味十足的撕逼大戰,兄弟相殘,父子反目,其激烈程度一點不亞於

牛頓與萊布尼茲的相愛相殺

這場大戰的中心人物是伯努利家的第十個孩子約翰·伯努利。他天資聰穎又爭強好勝,然而他卻沒有受到家族的重視。

相比之下他的父親老尼古拉更偏愛他的哥哥們,特別是大哥雅各布·伯努利

史上擁有120多位科學大咖的家族,日常最喜歡的竟是互懟

雅各布·伯努利與約翰·伯努利

原來,雅各布比約翰大十二歲半,當約翰還在大學學醫時,雅各布就已經是巴塞爾大學的教授了,還結識了萊布尼茲、惠更斯等著名科學家,有了一定的名望與社會地位。

哥哥取得的成就與名聲大大地刺激了約翰,不能再活在哥哥的陰影之下了。

約翰決定要從各個方面打敗哥哥,證明自己的實力。

於是,大戰一觸即發!

首先是在著名的懸鏈線問題上,這個問題從達芬奇時代開始就一直懸而未決。雅各布試圖用新武器微積分來解決該問題,但努力一年卻沒有太大進展。

史上擁有120多位科學大咖的家族,日常最喜歡的竟是互懟

懸鏈線:兩端固定的繩子 (或鏈條) 由於重力而自由下垂,形成的曲線到底是什麼形狀

約翰認為,機會來了。

經過整整一晚的艱苦奮戰,他成功地運用微積分解出了這個問題,證明懸鏈線是雙曲餘弦函數。

當然,他不會輕易放掉這樣一個表現機會,於是到處宣揚,肆意貶低哥哥抬高自己。不知不覺間,兄弟間的矛盾開始激化。

甚至在27年後的1718年,約翰在給他的朋友蒙莫爾(Pierre Remond de Montmort)的一封信中,他寫道:

哥哥的努力沒有結果。而我卻幸運得多……我花了一晚上來鑽研它……第二天早上,我滿懷喜悅地跑到哥哥那兒,他還在痛苦地思索如何解開這個戈爾蒂之結。

他毫無頭緒,老是像伽利略那樣認為懸鏈線是一種拋物線。打住!打住!我對他說,不要再用試圖證明懸鏈線是拋物線來折磨你自己了,因為這完全錯了……這兩條曲線完全不同,一條是代數的,另一條是超越的……

這是約翰第一次擊敗他的哥哥,使得他也獲得了較大的名氣,再加上他善於言談交際,他迅速躋身於歐洲最著名的數學家行列。

但是,年輕的約翰依舊處於劣勢與被動一方。

此外,創辦於萊比錫的專業科學期刊《教授學報》 (Acta Eruditorum) 是兩人刊發成果的主要陣地,但約翰卻無法與《教授學報》直接通信,一切都要靠哥哥作為中介。

於是,不愉快接二連三地發生。

教授學報

當時,約翰把一篇文章寄給哥哥,刊發後卻發現哥哥在結尾自作主張地加段落,並附署名。此外,出於難以說明的原因,哥哥有時並不會將萊比錫方面的消息轉告約翰。

兄弟之間開始互相隱藏,暗地搞些小動作。

漸漸地,兄弟二人間的鬥爭越來越激烈,約翰這次準備主動出擊,他向哥哥拋出了同樣懸而未決多時的最速降線問題,並在數學界不斷宣傳。

當然,他早已做足了準備,花了兩週時間把問題解了出來,還是運用了費馬的光程最短原理的巧妙的方法,就等著看哥哥當眾出洋相呢。

史上擁有120多位科學大咖的家族,日常最喜歡的竟是互懟

最速降線問題:一個質點在重力作用下,從一個給定點到不在它垂直下方的另一點,如果不計摩擦力,沿著什麼曲線滑下所需時間最短?

雅各布給出瞭解答,但是方法非常複雜。約翰收到哥哥的解答後非常得意,因為相比之下,他的方法更加簡潔明瞭,看來這次穩贏了。

然而,這一次約翰卻被現實狠狠地打了臉。

數學界普遍站在了哥哥這一邊,原因是雖然雅各布的方法冗雜繁複,但推導過程中卻蘊含著新的變分思想,況且比起約翰巧妙的方法,顯得更加規範普適。

約翰自以為取得了完全的勝利,實際上卻遭到諷刺、排擠。

約翰的心裡越來越不平衡,於是不斷地對雅各布進行誹謗,搞臭他的名聲,宣揚自己的成就。雅各布當然也不示弱,聲稱約翰只是分享了他的成果,而不是獨立得出。

但約翰的行為並沒有贏得數學界更多的支持,有人還認為在某些研究上他剽竊了雅各布的成果,包括確實是他獨立完成的工作。甚至連他的老師萊布尼茲都更加讚賞他的哥哥,經常評價道:

微積分的思路還只有少數人懂,但我還沒聽說比這個著名的人(雅各布)更懂我的意思的人。

想必約翰的內心是這樣的:

史上擁有120多位科學大咖的家族,日常最喜歡的竟是互懟

兄弟之間就這麼相愛相殺了幾十年,直到雅各布去世。

一出大戲落下帷幕,但新的篇章卻又開始上演。

約翰並沒有得意太久,漸漸地,他的風頭開始被青出於藍勝於藍的兒子丹尼爾搶走。

歷史似乎在重演,約翰重複著他父親的行為。竭力阻止兒子們學習數學,逼迫他們經商。

然而,他的兒子丹尼爾和當年的他一樣固執,在巴塞爾大學攻讀醫學後,不久便轉向數學。此外,他還多面發展,研究領域涉及醫學、物理學、生物學、天文學、海洋學等學科。

史上擁有120多位科學大咖的家族,日常最喜歡的竟是互懟

丹尼爾·伯努利

約翰發現他兒子大有掩蓋他光輝之勢,而真正讓父子關係惡化的導火索是1734年巴黎科學院大獎頒佈結果,父子二人並列獲獎。

誒,這不明明是好事嗎,怎麼會搞得父子關係破裂?

可是約翰並不這麼想,他與兒子分享榮譽的不滿情緒與日俱增,甚至做出了禁止丹尼爾回家的決定。

史上擁有120多位科學大咖的家族,日常最喜歡的竟是互懟

作為兒子,丹尼爾有苦說不出,他開始有意迴避父親的研究領域。然而,一貫好鬥的約翰卻有意去鑽研丹尼爾熟悉的領域。

事情愈演愈烈,當丹尼爾在1738年出版著作《流體力學》(Hydrodynamica),約翰毫不含糊,也緊隨其後出版了一本《水力學》(Hydraulica)以示競爭,並有意將寫成日期改到了1732年。

這樣看來似乎是兒子從父親的的書中吸取了素材或者是兒子剽竊了父親的觀點。實際上確是父親從兒子的書中盜用了素材。

後來,在1743年一封給密友歐拉的信中丹尼爾寫道:

我寫出的《流體力學》從頭到尾都不用感謝我父親……我被搶劫了,失去了10年辛苦的成果。

然而,即使約翰費盡心思打壓自己的兒子,明眼人還是能發現到底是誰剽竊了誰。丹尼爾的《流體力學》成為了該領域的經典著作,而《水力學》卻鮮有人知。

史上擁有120多位科學大咖的家族,日常最喜歡的竟是互懟

《流體力學》

難道約翰就沒有個父親的樣子嗎?

其實也不然,在與兒子鬧掰之前,這位父親曾經把自己的得意門生歐拉送去聖彼得堡幫助兒子渡過難關。只是好勝好鬥的心與自負感讓一個父親在榮譽中越陷越深,卻離與兒子相處的路上越來越遠。

寫到這兒,超模君不由地感覺到了一點傷感。

萊比錫大學數學教授魯迪格·希勒(Rudiger Thiele)認為,約翰和雅各布的父親的消極態度,對兄弟二人的個性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

作為小弟弟的約翰所受的傷害尤為深重,並且隨著他年齡增長,慢慢養成了極度自負的性格,以此彌補他早年受到的傷害。

約翰於1701年寫信給他的父親,口吻像極了一個傷心、缺愛的小孩子,寫道:

我從沒收到過父親的信,這說明你更喜歡哥哥們,對我沒有感情。我真的不值得像哥哥那樣被關心麼?……你不允許我過自己想過的生活,而我已經將自己置於神的引導下。所以,請你不要來巴塞爾帶走我的名譽,並說你與之毫無關係。

同樣,雅各布也說道:我違背了父親的意願,但我功成名就。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啊,看來只有榮譽與認可才來撫慰心靈的創傷,這種偏執好鬥讓數學的發展自牛頓以來有翻開了劃時代的一頁,伯努利家族奉行的一條箴言很好地反映了這種偏執:我樂於共享知識,但分攤榮耀卻萬萬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