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孩子,拿什麼和城裡孩子競爭?

貴陽那點事


農村孩子和城裡孩子競爭劣勢太多了。

1、眼界不一樣。城市孩子見多識廣,接觸各種層次的人多,生活內容相對豐富;農村的孩子世面見的少,接觸的人群相對單一,生活內容不夠豐富多彩。



2、家長教育理念不一樣。城裡絕大多數家長已經從只關注成績的思維中跳出來;而農村家長絕大多數還是把成績看成考核孩子怎樣的唯一標準。

3、心態不一樣。城裡孩子大多自信、獨立;而農村孩子受當前社會環境影響大多自卑、敏感。

另外城裡有的孩子啃老啃的理所當然;農村孩子沒有老人可啃。



城裡孩子和農村孩子目前共同問題大概就是過於依賴網絡,將大量的時間耗費在網絡上。

說到底農村孩子與城市孩子的最大區別是:教育的不同和環境的不同,造成日後的認知及思維的不同,進而導致能力的差別。準確地說應該是父母的能力和格局影響了孩子的未來!

不同的成長環境,造就不同的人生。


媽咪老師72


這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我們農村孩子,拿什麼和城裡的孩子競爭?問題本身就反映了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城裡孩子的學習環境,教育資源都遠遠優於農村孩子。

1.我們不拼起跑線,拼恆心、拼毅力

城裡的教育環境是我們農村所無法比擬的,胎教、早教,我們農村很難實現,而城裡胎教、早教機構遍地開花,我們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我們只有靠後天的努力來彌補。我們農村孩子只要有理想、有信念、有恆心、有毅力,就會迎頭趕上。

2.我們不拼資源,拼勤奮、拼自律

城裡的教育資源固然非常優越,但是隻要我們農村孩子懂得自律,都能夠自覺學習,主動學習,勤奮學習,我們就是不上補習班,也一樣能取的好成績。畢竟下苦功學習,就一定會有回報,所謂天道酬勤就是這個道理。蘇秦頭懸樑,錐刺股,終成大器,聞雞起舞、鑿壁偷光,那些勤奮的書生都學有所成,勤奮才是硬道理。

3.我們不拼物質,拼理念

只要我們相信知識能改變命運,只要相信勤能補拙,我們的物質條件比不上城裡的孩子,但是我們奮鬥的理念遠勝於他們,只要我們把理念落實到行動上,我們一樣可以勝出。寒門出貴子,儘管艱難,但並不是不能實現的神話,因為我們具備一種特質,那就是絕地反擊的努力和勇氣。

起跑線低,我們不氣餒,教育資源落後,我們不自棄,物質匱乏,我們不自卑,我們就是吞吳的三千越甲,我們就是破釜沉舟的有志者,我們拿我們的意志和城裡的孩子競爭,一樣可以金榜高中。


王老師教育新視界


現在孩子的競爭是從孃胎就已經開始了!我們總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我們會給孩子投入很多的教育資源,比如各種各樣的課外補習班,讓孩子參加各個類型的比賽,學習不同種類的技能。我們有一句話這麼說,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也顯示我們為了孩子的成就願意付出最大的努力!

但是,我們對城市孩子和農村孩子之間的差異,卻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農村和城市想比,教育資源是完全不在一個平面上的!城市的師資力量和教育水平高出農村不止一個層次,課外活動和各類比賽也比農村多得多!所以,比這些,農村沒法比!

可是,要說我們完全比不上城市也不對,畢竟很多高考狀元是來自農村的!我們農村孩子擁有城市孩子所不具備的特質,那就是努力,不是說城市孩子不努力,而是說農村孩子更努力!

教育資源再豐富,總歸是需要人去使用才能發揮作用,而農村孩子雖然資源不足,但是卻能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追上城市人,就像龜兔賽跑,只要堅持不懈,總會贏得成功!除此之外,我們農村因為很少能接受到城市的浮華社會,所以外物對農村孩子的引誘力會少很多,更能讓農村孩子吧精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就能做的更好!

所以說,雖說起跑線能決定一個人離終點的距離,但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速度!所以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的差異也是可以克服的!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望大家多多交流補充!

駿景——殷


駿景農業


條條大路通羅馬,可有些人卻生在羅馬,是父母的眼界限制了孩子的發展,如果全社會只有一個目標,到羅馬去,那麼不用比,有些人就生在羅馬。生而為人,最重要的是對生命本身的體驗,如果生下來就是為了和人比較,這恐怕是所有人不幸的根源。

農村與城市之間,一線城市與二三線城市之間差距都是巨大的,但這種差距僅僅指的是經濟方面的差距,如果我們把目標定為幸福的生活,那麼農村或許真的不比城市差,所謂的差,只不過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拼命往前趕,最終卻絕望的發現,我們的目標不過是別人遺棄的對象,所謂追逐,其意義究竟是什麼呢?

英國一個紀錄片,跟蹤拍攝了不同階層四十九年,結果令人沮喪的發現,富人的孩子還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舊是窮人。這不是一碗毒雞湯的故事,如果你非要找出正能量,那麼裡面倒是有一個孩子跨越了階級,從普通家庭晉身為精英家庭。是的,一場勵志大片就此誕生,就像超級言說家裡,那個得了冠軍的人,滿含熱淚的說,命運的大網裡,總有漏網之魚!

你總相信自己就是那一條漏網之魚,可不幸的事,相信這種論調的人,百分之九十,都只不過是命運之網中,那無法逃脫的魚而已。

當你挑出了龍門,又如何?當你從把自己比作一條魚的那一刻起,你就已經難逃命運之網的捕撈,問題是,為什麼我們要把自己比作一條魚呢?

佛家說,香象入河截斷眾流,斬斷這一顆比較的心,做回自己,才是最正確的做法 。莊子說的逍遙遊,大鵬雖大,蟬蟲雖小,但對於自由而言,他們都是相等的,都是自由的,也都是不自由的,所以它們都是平等的。


昭烈名臣


作為一個農村的孩子,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一、吃苦耐勞方面。作為農村的孩子,課餘就是不斷地幹各種家務,上田間地頭。所以肯定能比城裡的孩子更能吃苦,記得我在上大學的時候,由於家裡窮,生活費都不夠,課餘時間都在做兼職,別人在玩遊戲。追電視劇的時候,自己還在奶茶店上班。暑假別人都在各地去旅遊的時候,我們在工廠的流水線上打工。但是,我感激這些經歷,讓我在畢業找工作的時候有更多的經驗和優勢。

二、身體素質方面。我們小的時候,常常因為幹家務上學校遲了,都是跑步去的,而且從小去挑東西、爬山涉水,開山鋤地,風吹日曬。日日如此,無形當中鍛鍊了身體,身體素質相對較好。記得大學軍訓時候,很多暈倒的同學都是城裡的同學,他們經不了曬,跑步也跑不動。

三、與人分享,愛心方面。農村的家庭一般都會有三四個孩子,小時候有一顆糖要你咬一點我咬一點,與兄弟姐妹平分。不像城裡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從小玩具什麼都是自己的,不用與人分享。所以農村的孩子更懂得與人分享。

四、生活節約方面。農村的孩子一般家庭都比較困難,每一分錢都來自不易,更懂得去節省每一分錢。對於其他生活用品,衣服、水、課本等方面,更懂得去節約吧,因為從小都是困難過來的。

五、對大自然的體驗方面。農村的孩子從小與大自然接觸,對大自然的事物更加熟悉,知道大米怎麼來的,雞鴨是怎麼長大,樹木長怎麼長的水果是怎麼生長成熟的等等。


天空那抹藍399


不僅是沒法比,還可以說差距大,不僅是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距,家長之間差距也是非常大的。還記得北京高考狀元說的話不?他說他處在北京那麼教育條件好的地方考出好成績是理所當然的,現在農村孩子考上好大學和城裡的比例只會越來越大的。


我是一名幼兒園老師,剛開始在鄉下教幼兒園,再到縣裡,然後到現在的市裡。見過不同地方的孩子,鄉下孩子真的罵人,打滾各種不聽話,縣裡好點,市裡也好很多。鄉下家長,讓他們參加一個活動,不來說是沒必要,城裡的家長很重視,還有很多差別。



比如我鄉下的鄰居成績很好,在我們鎮上是年級第一名,他想學習,想補課,要到縣裡去,可是補課是晚上,她就沒法去。問到家長家長也不懂,經常來問我,現在我也不是很愛在家裡,到了縣裡她說就有明顯的差距,特別是英語老師的口語,鄉下相對來說不標準,到了高中老師讀,她很多還聽不太懂。



現在城裡很多家長都和孩子用普通話溝通,而鄉下的家長根本說不來,城裡孩子見識也不同。多一點見識肯定不一樣,我家孩子雖然很小,但是每次出去玩了回來就會新的詞語,走路和爬都是去商場的爬爬區跟著稍微大點的孩子學的,拜拜也是出去和那些哥哥們一起玩學會的,我們在家教,他總是不會。



而且我在城裡帶出去從來不會有人教我家孩子亂罵人,打人,亂喊家裡人,我家孩子每次回鄉下去,都有人教他罵人,打人,喊家裡人外號。我讓他們不要這樣教,他們還理由多的很,說的我都不好意思,反而別人還覺得我假打。害得我家孩子每次回城裡和小夥伴玩時就要出手,他們都會說又去鄉下來哇?



還有就是鄉下的孩子每次我帶兒子去和他們玩,我就說哥哥,姐姐……結果那些小朋友不理,而且叫她也不答應。在城裡面,我家兒子叫哥哥姐姐他們都會答應,還會主動給我們按電梯開門等等,即使有的孩子不好意思,家長也會引導。

不是說瞧不起鄉下人,確實差距很大,所以現在很多人都會去城裡讀書,鄉下很多就考二本,考重點大學的真的很少。你們覺得呢?


智慧麻麻


我是一位農村的教師,說實話,我是從農村考到大學,但是到了大學之後,發現和城裡的孩子還是沒法比,我們不會舞蹈,不會任何才藝,不會計算機。所以就算現在,我成為一名教師,我還是覺得農村的教育資源遠遠不夠。我們學校一半是聘任的教師,她們大多是留守的婦女。並不是說這些聘任教師教的不好,她們很努力,學生成績也不錯。但是教育的理念不同,教出來的孩子學習方法就不同。學生除了學校學習之外,在家裡沒有什麼娛樂,只有看電視,或者幾個孩子一起玩,或者幫助爺爺奶奶帶弟弟妹妹。她們可能也喜歡跳舞,也喜歡唱歌,但是沒有條件和資源。很多學生初中之後依然選擇打工,只有部分優秀的學生,考到市重點中學。所以農村還是和城市教育有一定的差距



晴238021915


被這個標題吸引並打開這篇回答的人,想必也已看到了城鄉教育與資源之間的差距,並有意圖想要改變目前現狀的意識。


這其實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多少農村孩子家長教育觀念落後,不重視教育,覺得讀書出來還不是一樣找工作,家裡沒有那個條件讓你去補習班帶你去看博物展供你出國留學,隨便混個初中畢業或者專科趕緊養家餬口,安安穩穩過一生就可以了。

過這個階層該過的人生,才是不會出錯的人生。


家長教育觀念的落後與眼界的狹隘使得本就存在城鄉差距的孩子更加難以逾越那道鴻溝。


我本人雖非農村出身,但也只是個四線小城市長大的孩子,我從小所接觸所看到的也就只停留在學校、書本,當我們還在苦苦揹著書上一個個知識點時,大城市的孩子各種外出實踐參觀,博物館展覽館想去就去;當我們暑假完成作業再無其他活動時,大城市的孩子馬不停蹄往返於各種輔導班興趣班;當我大一才知道U盤是什麼時,人家小學就開始接觸編程了。三四線孩子尚且如此,農村孩子所接觸到的東西可想而知。



講個真實故事


我一大學舍友,來自農村,某一天突然跟她爭辯起來英文字母G的讀法,舍友一直堅信讀jie,說從小老師就是這麼教的,我頓時惶恐萬分,資源的分配不均,環境的巨大差異,家庭條件的懸殊差距,還拿什麼跟大城市的孩子拼?更甚之還有一些連飯都吃不飽衣服都穿不暖的山區兒童,別說接觸了,就連活下來都不易。這個問題我個人的力量解決不了,只能依靠國家相關扶貧政策和希望工程。不過這幾年隨著國家政策進一步推行,農村貧困兒童上學問題狀況其實改善很多,大部分孩子還是可以上的起學的,只是相對於城市孩子所接受的教育環境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在這裡我主要針對這些孩子提出建議。

農村孩子到底拿什麼和城裡孩子競爭?

還是那句話:讀書!

出身農村,尤其是那種封閉落後的山溝溝裡,對外面的世界,社會接觸少之又少,試問這樣的認知能有多高?終其一生,可能隨自己本就沒有多少文化的父母一樣,在那片小天地裡,隨便上個學,找個差不多的工作,相個門當戶對的配偶結婚、生子,世世代代過著重蹈覆轍的貧窮與日復一日的單調生活。一切都沒救了嗎?農村孩子真的沒出路了嗎?要想擺脫,就是讀書,有條件上學的儘可能吸收在學校所接觸到的一切知識,沒條件上學的儘可能的在身邊找書看,哪怕借,擴大視野,掙脫思維被拷牢的枷鎖。信息和認知的限制,會很大程度決定你人生關鍵的每次選擇,對未來也會有巨大的影響。

讀書,是拉開城鄉孩子差距最有效,成本最低的做法。

別說什麼讀書也沒用,即使書讀得再好也拼不過人家一個爹,這個世界本就不公平,你終其一生奮鬥的結果可能就是別人的起點,你所幻想的可能就是別人每天的習以為常。但正因為這種不公平,所以我們才要努力,假如某一天真的可能就改變命運了呢?只不過,這種可能的意思不是你比別人更可能,而是你比之前的你更可能。這裡不是在盲目的給農村的孩子灌雞湯,

只是希望出身農村的孩子能夠成為一個勇者,一個即使知道現實最真的一面卻依然想要撬動它的無畏的勇者。



爆炸實驗室


記得俞敏洪說過“農村的孩子和城市的沒法比,應試教育是他們的唯一選擇”,我很贊成這句話,至少應試教育是對所有人公平的,是的,在有些人眼中我們農村孩子就是不受約束、不服管教的野孩子,有人唏噓農村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資源,但是,農村的孩子怎麼了,憑什麼不能參與競爭,野百合也有春天,我們擁有的是逆境中成長的孩子自立自強的心,一顆一直在競爭中學習的不屈不撓的精神,等等,那我們那什麼和城市裡的孩子競爭呢?

第一,直爽豪邁的性格,我們生活的空間廣袤無垠,或是大山或是草原,連綿大山賦予了農村孩子對遠方的嚮往,草原給予了農村孩子寬廣的胸懷,自小與地為伴,沒有高樓大廈的束縛,造就了我們勤勞踏實的精神,不像城裡的學生一樣斤斤計較,凡事只知道算計。

第二,適應環境的能力,無論任何環境我們都能生存,因為最艱苦的生活裡我們依然昂首闊步,依然負重前行,從來沒有趴下,城市裡的還在嬌生慣養,見到農村的一個小青蛙都嚇得直哆嗦,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同學的一小孩6歲了,繁華的大都市上海呆習慣了,回老家怕蒼蠅,怕飛蛾。

第三,追求美好的理想,農村的孩子自小在田野裡撒歡,農活忙的時候也是一個勞動力,能耕地,能放牛,也能坐在教室裡和城裡孩子一樣學習三角函數牛頓定律。但是在這樣的環境裡,有一顆向上的心,看看城市裡的孩子有這樣的承受力嗎?記得大學植樹節,看看城裡孩子,躲在屁股後面拿個鐵鍁一會磨個大包,受傷了,趕緊找創可貼,在農村,忙的時候,根本沒有時間找創可貼。

以上我認為是主要的幾方面,記得有篇文章叫“我奮鬥了十八年,我才能夠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其實不然,不是和你咖啡,而是你喝咖啡的時候我一直在學習,為的不是一杯咖啡,為的是我們美好的明天!


禾老五


這個問題有些寬泛,目前中國的城鄉差異需要加一些限定條件,如果你那東部一些富庶的農村去和偏遠地區的小城市去比較,前者會佔盡優勢,不能一概而論地說農村的條件就一定落後於城市,農村孩子的起點就一定落後於城裡孩子。


回到這個話題,我們限定一下條件,用不算富足甚至接近貧困的農村和一線城市的普通階層來比較。這應該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差距再大其實也就沒有比較的意義了。


很遺憾,我實在想不出這樣農村的孩子和大城市的孩子同臺競爭,有什麼優勢。


家庭的巨大差異

一個家庭對孩子的成長可以提供何種程度的支持,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在起跑階段的位置和初速度,我們看看家庭能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哪些助力:


1、父母的學歷學識

2、家庭可支配收入

3、父母對於先進養育理念的理解和實施

4、父母對於孩子成長教育的重視和投入

5、父母對於未來社會發展的預判

6、父母對於教育的投入產出的預期

7、父母可借用的人脈資源

......

以上這些,對於農村,尤其是貧困農村的家庭而言,哪有優勢可言?


社會環境的巨大差異

除了家庭的因素,所處的環境也是天壤之別:

1、教育資源的優劣

2、教育氛圍和環境的差異

3、競爭壓力的大小傳導

......

大城市,尤其是一線大城市,集中了最好的教育資源,這裡有最好的學校,最好的老師,最多的輔導機構,最多的博物館,最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實踐,農村孩子們能享受到什麼呢?以我自己為例,我們只是生活在北京的普通階層,孩子讀了一所普通的私立幼兒園,幼兒園全天有外教跟隨,蒙氏教學,開設了外語,樂高,陶藝,科學,繪畫,音樂,體育等等豐富的課程,每一個班級有幾百套的蒙氏教具,孩子全天有一半時間浸入在英語的環境中,還不時有廚藝,養殖,實驗等小課程,經常組織外出參觀,實踐等等。這裡的小朋友幾乎都報了各種課外班,有的孩子一週七天都有課外班,而在農村,你能想象一個3-4歲的孩子除了幼兒園的課程,放學後還要上興趣班嗎?這裡不去討論這種教育前壓行為的好壞,只是想說明傳統意義上農村孩子更努力的現狀並不存在,城裡的孩子,尤其是大城市的孩子從生下來就被傳導著各種壓力,他們和他們的家長更加看重教育,也更加努力。


孩子自身巨大的差異

大城市的孩子憑藉更豐富的社會資源,和父母更強力的支持,有著更好的視野和見識,各種博物館,展覽館是每週都會去刷的,每家也都有很多的繪本,舞臺劇兒童話劇之類的也是應接不暇,每年頻繁的國內國外的旅行,這些都能豐富孩子的見識,開拓孩子的視野,所以小小年紀卻有著很好的社會能力。他們對新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都出奇的強。


而農村的孩子沒有上述資源的支持,難以獲得同級的視野和見識,但也有優勢,就是相對開放自然的生活環境,對他們天性的束縛和改造少一些,能保留孩子可貴的原始天性,但這些天性在將來的競爭中能發揮多大的優勢,並不樂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