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我直言,合資車最垃圾的做法就是一車兩賣!

恕我直言,合資車最垃圾的做法就是一車兩賣!

文| 擎蒼

  • 在中國汽車市場有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一個品牌在國內卻有兩兩家合資企業。比如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廣汽豐田和一起豐田,廣本和東本、標緻和雪鐵龍,現代和起亞等等。這也就導致了,同樣是引進國外同樣的一款車型,在國內的兩家車企卻要掰成倆車買。
恕我直言,合資車最垃圾的做法就是一車兩賣!


  • 一般的消費者真就會把不同廠商生產的車型當做倆車看,但稍微懂行一點的消費者在看了車輛的配置參數後,如果不把倆車放在一起比較,真的會傻傻分不清誰是誰。
  • 放在以前,由於同樣是從國外引進的車型,為了提高辨識度和突出產品特性,國內的主機廠也會挖空心思來點不一樣。隨著平臺化模塊化造車的興起,特別是喜歡強調自己平臺化造車的大眾,更是將清一色的套娃設計演繹的淋漓盡致,以至於將所有的大眾車頭放在一起,你根本就區分不開誰是誰。
  • 作為中國特色生意的一輛車掰成兩半賣,從表面上看,對廠商和消費者來說都是無可厚非。
恕我直言,合資車最垃圾的做法就是一車兩賣!


恕我直言,合資車最垃圾的做法就是一車兩賣!


  • 由於在外資品牌進中國和歷史淵源,有且最多隻能有兩家國內企業參與合資,同樣是引進的一款車型,兩家企業自然是共享的。雖然是同樣的配置和動力總成,但聰明的中國企業在換湯不換藥方面的造詣,改個車也並不是什麼難事。既豐富了產品,不用重複研發,採用相同的零部件,這都進一步提升了生產效率節約了成本,這才能省下錢讓利消費者,何樂不為呢?
  • 對消費者來說,其實只要產品的技術水平不打折扣,買車能多個選擇餘地也是好事。更何況,造車技術日臻成熟趨於穩定,從一個平臺也可以衍生出多個車型,想要一款車型賣的好,已經不能單純地指望產品力有多強,渠道和營銷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 表面上看起來好處多多,而潛在的問題也被市場的熱賣沖淡了。
  •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韓系車。雖然從上層現代起亞都是一個集團旗下的品牌。但是具體的產品差別又有幾個人能說出一二?更別說各自的品牌定位了。
恕我直言,合資車最垃圾的做法就是一車兩賣!


  • 消費者能看到的就是起亞車比現代車更便宜,你問很多韓系車主為什麼選擇起亞或者現代他們似乎也說不出太多原因,可能就是因為價格實惠配置多就買了,至於對品牌的辨識度影響並不太多,看到起亞就能想起現代,看到現代就能想起起亞,所以在韓系車在中國市場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樣的事例,
  • 不僅僅韓系車,近況不佳法系品牌雪鐵龍和標緻也是類似的情況,不管標緻還是雪鐵龍的車,板懸幾乎已經成了法系永遠甩不掉的噩夢。
  • 說到品牌辨識度,除了在消費者觀念意識中留存的對某個品牌固有印象意外,比如一些人口中仍常溜的“開寶馬,坐奔馳”“開不壞的豐田車”“本田買發動機送車”等等。其實,最直觀感受就是你看到一個汽車品牌,第一時間能想到的某款很有代表性的車型。說白了,這就是品牌辨識度高的表現。
  • 一款車放在國內造成兩車賣的弊端,時間一長就顯露出來。廠商的品牌辨識度只能是越來越差。就拿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來說,能有幾個消費者能夠真正區分一臺大眾車到底是一汽大眾還是上汽大眾生產的?
恕我直言,合資車最垃圾的做法就是一車兩賣!


  • 這半道還殺出個撿漏的斯柯達,現在的處境也甚是尷尬。用著同樣的車型,一看配合清單跟同級別的大眾車幾乎用的一模一樣,但是換了就像是被貼上了“廉價版大眾”的標籤,就是便宜消費者也不買賬的窘境,已經是越來越覺的翻身乏力。
  • 同一個平臺造不同的車,說起來是充分利用產能,提高生產效率,同時也意味著產品的溢價只會更低。朗逸寶來賣的好,以量取勝的大眾,在單車利潤率上卻不如豐田。這也就是為什麼神車五菱就是成為了全球第一大銷量車型,廠商也掙不了太多的原因,除了可以吹噓的銷量和市場佔有率外,這臺車的溢價是在是太少太少。
  • 中國汽車市場的初級需求是在尋找一臺適合自己的代步工具,隨著消費升級,很多人開始注重空間表現更好,性能更強,造型更運動的車型。這就需要汽車 市場有更強勁的活力才能滿足升級的消費需求。而這樣的活力,主要還是需要車企來帶節奏。
  • 如何增強市場活力?肯定不斷研發新產品啊。可結果是,很有可能在一個餅乾掰開吃的路子上,越走越窄。
  • 在這種方式下,外方車廠就更容易拿捏國內車廠,讓合資廠永遠成為附庸。
  • 但這多少也是消費者慣出來的,只需要加個貫穿式尾燈,XR-V就比原版的繽智賣得好,那誰還認真開發啊。
恕我直言,合資車最垃圾的做法就是一車兩賣!


  • 什麼時候,甭管是兩豐、兩田、兩大眾…豐田、本田和大眾,都不敢玩一車兩吃了糊弄中國市場了,咱才算真正有成熟的汽車消費了。

· The End ·

恕我直言,合資車最垃圾的做法就是一車兩賣!

中國新銳非職業車評人聯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