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打的匈奴幾百年不敢正視中原,不是漢武而是他!

這個人打的匈奴幾百年不敢正視中原,不是漢武而是他!

少數民族一直是華夏曆史重要的組成部分,不論是《詩經·采薇》中“靡室靡家,玁狁[xiǎnyǔn]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還是秦始皇的北擊匈奴,南伐百越。少數民族的歷史也一直伴隨作為主體的漢文化一起演變,不管作為何種角色,站在何種立場。但是在演化過程中,民族矛盾作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也一直存在。

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民族矛盾爆發於兩晉時期,少數民族作為獨立政權,逐鹿中原。那個時期較為黑暗、動亂的社會狀況形成了它獨有的時代特色:時代動盪不安,士族勢力惡性發展,玄學、佛學、道教盛行,孔孟思想衰退,名士清談,可謂是文化發展的黃金時代。但它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政權混戰,土地割據,嵇康擇死,阮籍佯狂,曹操的詩句“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算是它最為貼切的寫照。五胡亂也華算得上是時代的噩耗,好似壯闊無情的怒濤巨流,史官筆下不動聲色濺起一星細浪便是成千上萬條人命。

這個人打的匈奴幾百年不敢正視中原,不是漢武而是他!

其中冉魏的開國皇帝,死後被燕國追封為武悼天王的冉閔,在這個黑暗的時代裡作為傳奇般的存在,為漢人的延續立下了汗馬功勞。

據《晉書》記載“閔字永曾,小字棘奴,季龍之養孫也。父瞻,字弘武,本姓冉,名良,魏郡內黃人也。其先漢黎陽騎都督,累世牙門。勒破陳午,獲瞻,時年十二,命季龍子之。驍猛多力,攻戰無前。歷位左積射將軍、西華侯。閔幼而果銳,季龍撫之如孫。及長,身長八尺,善謀策,勇力絕人。拜建節將軍,徙封修成侯,歷位北中郎將、遊擊將軍。季龍之敗於昌黎,閔軍獨全,由此功名。及敗梁犢之後,威聲彌振,胡夏宿將莫不憚之。”

閔冉為重瞳,古代相術認為重瞳是一種異相,象徵著吉利和富貴,是帝王的象徵但不得善終。歷史上有名的重瞳子有項羽、李煜、高洋等,儘管出身不同,但他們命運卻是相似,不得善終四個字猶如讖言,在他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應了驗。

據《十六國春秋輯補》記載:“冉閔所乘赤馬曰朱龍,日行千里,左杖雙刃矛,右執鉤戟,順風擊之,斬鮮卑三百餘級。”雙刃矛也稱兩刃矛,“兩頭施刃”,鋒利快捷,最為冉閔常用。他在眾胡聯軍絕對優勢的兵力圍攻中創造了很多軍事奇蹟,與鮮卑的決戰前,他以一萬漢軍敵鮮卑鐵騎十四萬十戰十捷。中計被困的冉閔騎朱龍馬,持矛戟,於十餘萬鮮卑鐵騎軍中,手刃三百餘鮮卑強兵悍將,及至戰馬受傷(一說朱龍馬是累死的)倒地被俘,可謂死得其所。

這個人打的匈奴幾百年不敢正視中原,不是漢武而是他!

冉閔的軍隊

五胡亂華之後,留在北方的漢人命運悲慘。匈奴、鮮卑等北方胡族入主中原,西晉王室和士族大舉遷徙,在長江南岸建立了東晉政權。

根據唐房玄齡等編纂的《晉書·王導傳》記載:“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也就是說,為了逃避戰火,有十分之七的中原人口都遷往了江南。而那些無力遷徙的北方漢人,命運堪憂。胡人所到之地,盡皆屠戮。可謂是“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

《晉書》記載,“北地蒼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漢族人的數量甚至被遷入的胡人超越,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在這種野蠻統治下,中原漢族人口數量一下銳減到四五百萬,北方漢人的延續,岌岌可危。在民族存亡的緊要關頭,冉閔作為民族英雄,挽救了這一頹勢。

有人評價冉閔一生最為出色的成就便是“對胡人的屠殺”,那個評價的人毫無疑問是漢人。胡人的優越感不是憑空產生的,是建立在其軍隊優勢和人口優勢上的。有一次,野蠻君主石虎看著自己兒子出行的隊伍,笑著說:“我家父子威風如此,只要不天塌地陷,還有什麼憂愁的呢?抱子弄孫享樂就行了!”而在千里冰封的北方,漢人幾乎被滅種。

這個人打的匈奴幾百年不敢正視中原,不是漢武而是他!

冉魏建立後,冉閔下令殺羯。稱“內外六夷,敢稱兵器者斬之”,也就是說,所有拿兵器的胡人都要殺掉。此令一出,一日內數萬羯人被殺,男女老幼無人可免。史載當時的北方各地方的漢人“所在承閔書誅之”,於時“高鼻多須,頭髮略有發黃者亦被殺”,前後約有二十萬人被殺。剩餘的胡人四下奔逃,讓種族得以延續的漢人揚眉吐氣。

冉閔的殘酷屠殺引來強烈的反抗,石虎庶子石祗稱帝,後趙建都於襄國(今河北邢臺),非漢人的將官紛紛響應。

冉閔很快就再次頒佈命令:“所有漢人,凡是斬一個胡人,憑人頭加官晉爵。”這道命令無疑是把漢人推到了不義的境地,因為斬盡殺絕從來不是一個有文化傳承的民族該有的作風;古人畋獵,也要過了春天才行,即使對象是猛獸。一時間,北方大地硝煙重起,凡是高鼻樑多鬍鬚的人,都被濫殺,血流成河,屍孚遍地。幾百萬羯族、匈奴、羌、氐等胡人平民滅亡,近百萬胡人士兵被斬殺。而受屠殺最多的羯族,則或遷徙、或被屠,基本在中原地區滅絕。

在冉魏立國的三年中,羯人幾乎被屠殺殆盡。當時漢人與胡人相互的攻殺沒有一個月停止,各族人民間的仇恨達到頂點。但之前胡人對漢人的殺戮同樣殘酷,因此有觀點認為,以冉閔為首的漢人對胡人的屠殺,是漢人對被胡人殺戮數十年的積怨的總爆發,冉閔的死也由此得到漢人的同情。

這個人打的匈奴幾百年不敢正視中原,不是漢武而是他!

351年,石祗聯合鮮卑、羌人夾擊冉閔,冉閔大敗,部眾大量死亡。此戰後,冉閔以所據的徐州、豫州、兗州和洛陽歸降東晉,希望東晉勢力重返中國北方,但並未被東晉接納。冉閔繼續與胡人攻戰。352年,石祗部下劉顯殺死石祗,投降冉閔,從而後趙滅亡。當時佔據遼東並由鮮卑族慕容氏所建的前燕政權乘機佔據幽州,分三路軍隊南下。慕容恪帶領的前燕軍在廉臺(今河北石家莊東部無極縣東北)攻冉閔。起初冉閔出擊,十戰十勝。後來中計陷入鮮卑騎兵重圍,冉閔突圍東走二十餘里,坐騎朱龍突然死亡,冉閔於是被趕上來的燕兵生擒。留守鄴的冉魏部下向前燕投降,前燕佔領鄴,冉魏滅亡。冉閔被送於薊城(今天津市薊縣),燕景昭皇帝慕容俊嘲笑冉閔:“你只有奴僕下人的才能,憑什麼敢妄自稱天子?”冉閔怒道:“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尤稱帝,況我中土英雄呼!”慕容俊大怒,令人鞭之三百,後在龍城(今遼寧朝陽)將其斬殺,諡其號曰“武悼天王”。

房玄齡等編纂的《晉書》曰:“永曾之誅羯士,亦殲其類。無德不報,斯之謂乎!”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評價:“閔驍勇善戰,多策略。”

說到民族英雄,很多人立馬想到的多是岳飛,文天祥等人,卻對冉閔卻少有提及。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冉閔把胡人趕出中原,為漢民族創造了發展的空間,不愧為我中華民族的大英雄。直到現在,仍然有不少的歷史學家說冉閔是個民族罪人,破壞民族融合,是野蠻的屠夫。為了拯救危在旦夕的中華文明,他不惜自己的聲譽揹負了1600多年的罵名。如果他知道自己在死後會留下這樣的千古罵名,他也還是會做出這樣的選擇。歷史何時能給他一個公正的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