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山文史」回忆阿尔山林业局在大跃进时期开展的技术“双革”活动

「阿尔山文史」回忆阿尔山林业局在大跃进时期开展的技术“双革”活动

1958年,全国性的社会主义大跃进正在掀起新高潮,阿尔山林业局也在社会主义大跃进的浪潮中,开展了林业生产的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

「阿尔山文史」回忆阿尔山林业局在大跃进时期开展的技术“双革”活动

林业局组织几批人员去吉林省的临江林业局、三岔子林业局、汪清林业局学习。我们木材加工厂主要学习木材加工技术革新,因为阿尔山林业局的木材加工技术是日伪时期留下的带锯机和生产工艺流程。采伐方面学习高山陡坡集材、摘山帽、弯把子锯改为五齿锯的伐木方法。机械修理商学习修旧利废的生产工艺,维修KT12拖拉机等机械设备的零部件。装大火车的绞盘机研制成自动摘钩的方法和装车的技术操作规程。在木材加工上采取小头划线的进锯方法,提高了经济材的效率。还有利旧利废大炼钢铁的先进技术等很多经验。

在学习的基础上,全局各行各业掀起了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新高潮。林业局提倡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增产节约活动,充分利旧利废,创造条件保增产节约。

当时,林业局的生产机械化运材和森林铁路很少,集材生产也只有少量的KT12拖拉机,采伐是用弯把子锯,装车是人力肩扛、肩抬,大部分都是笨重的体力劳动。职工队伍非常朴实厚道,大家经过党的思想教育,觉悟都很好,工作中不讲条件,不怕困难,任劳任怨。大多数职工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也有的是土改干部和转业军人,还有少部分院校毕业分配来的学生。

1958年,林业生产条件很差,在这寒冷地区,交通又不方便,职工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多数人住在简易的棚子或帐篷里。吃的大部分都是粗粮,菜类是冻菜或干菜,青菜很少,然而,在社会主义大跃进精神的鼓舞下,职工生产木材的干劲非常足。

「阿尔山文史」回忆阿尔山林业局在大跃进时期开展的技术“双革”活动

1958年秋天,阿尔山林业局在大黑沟六号沟的第十四伐木场(老二场)黑瞎子沟作业伐区38林班进行机械革新作业生产,用KT12拖拉机作为动力,以拖拉机绞盘机的卷筒为主绳,启动轮的牵引绳为回空绳,在启动轮外面自制一个直径为60公分的卷筒,固定在启动轮上,做为牵引绳卷筒,另一侧是回空绳,回空绳长12.5米,将其固定在大树上,用拖拉机的卷筒把主绳绞起来绷紧,增加了木材生产中的机械水平,提高了生产效率。

作业的伐区,是经调查设计大队规划设计后,才开始采伐生产的,采伐方式是等带间隔,50米宽小面积皆伐。该生产方式效率很高,作业一号,结束一号,解决了高山集材的难题。

在该场另一处作业伐区是迷山沟,作业伐区大部分是高山陡坡,平均坡度在35°度左右。工人们利用天然条件,搞人力串坡作业。方法是由山底到山上修一条土槽,槽宽60—80公分,深度为60公分,把采伐的原木集中在槽边,用人力把木材往槽子里放,利用自然坡度使木材往下滑,土槽中间放人拨动木材,推动木材向下滑行,此方法沿用至今。

「阿尔山文史」回忆阿尔山林业局在大跃进时期开展的技术“双革”活动

在技术革新方面还进行了木枕双滑杠集材和钢枕双滑杠集材法,这种办法是林业局下放干部在柴河林场为了完成集材任务研究出来的,把12公分左右的木材,底部铺上枕木,用穿钉把两根木材固定在枕木上,上面再用两根30公分的原木,靠枕木的那面砍成槽,扣在木枕上,在原木上面装上木材,每爬犁能运4至5立方米,由8至10人一组,4至10坡度条件下,用人即可推走木材,将木材滑行运到中楞场。这种办法在没有畜力,也没有机械的情况下,对完成木材生产任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用木槽子集材,是塔格滨林场搞出的办法,那里的作业伐区林相好,出材量多,山上坡度又大,并有岩石裸露,牛马上不去,他们就利用自然条件,就地取材,由山下往山上用人工修一条木槽子,利用12至16公分松木杆铺底,再用24公分至26公分木材修木槽子的两侧,槽子底下的小径木要简单砍一下树皮。修五米长的道,要用木材一立方米,运送木材的方式与土槽大体相同。

水沟集材法,柴河林场六林班,利用山坡上自然形成的水沟,修出一条1800米长的水沟道,用桦木制成小爬犁,每个爬犁能装半立方米木材,将采伐的原木集中在水沟两侧,工人把木材装上爬犁,并捆好分组后往下放,利用下坡的惯性,木材自动跑下山,到楞场。

同年的冬采冬运开始,林业局决定各林场都要利用自然条件,大搞冰雪滑道集材方法,土洋结合,机具并用,动员广大职工,要创新和制作出多种多样的生产办法,如水沟集材法,木枕平车和钢枕平车集材法,木槽串坡集材法等十几种集材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些都是老工人、技术人员想出的办法,为林业局缓解了机械不足,解决了生产中的困难。仅三个月的时间,各林场修建集材冰雪滑道有20余条,水沟道30余条,完成全年木材生产总量达431153立分米。

1958年,木材加工厂进行了技术改造,对旧厂房进行改扩建,由原来短材进锯,改为长材进锯。上料工序由人力改为自动化链子机,运原料改为电平车,提高生产效率三倍多。

机修厂的修理工兰文华,利用废料,改造平车的连接器。他带领徒弟,昼夜奋战,试制成功了装车用的起重机,他们还自制了28吨蒸汽机的机车头一台。机修厂的技工做了大量的技术革新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果,降低了劳动浪费,给国家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兰文华同志被评为全国的劳模。

森铁处司机李志开蒸汽机车,一次牵引原条车49辆,也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同年,森铁处司机王洪章多次试验,发明了机车燃煤“三锹分火法”,名扬伊大森铁线,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表扬。他的经验在森铁处机务段的司机中得到全面的推广和使用。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煤,此经验沿续至今。

1959年,森铁处进行了技术表演赛,即“长达列车表演”,司务员都解放思想,勇于实践,突破原木重台车一次牵引满轴25辆的规定限制。创造了一次牵引原木重车50辆至60辆的记录。列车每次运材量达400立方米至500立方米,安全到达贮木场。

1960年3月,牙克石林业管理局党委书记王林中、局长陈春之,在阿尔山林业局召开现场会议,授予森铁处机务段为先进“青年包车组”、伊尔施森铁火车站为先进“青年车站”、工务段为先进“青年工区”等先进称号。

「阿尔山文史」回忆阿尔山林业局在大跃进时期开展的技术“双革”活动

1958年,冬采冬运期间,塔格滨林场木工,使用弯把子锯伐木,根据外地学习的经验,结合本局弯把子使用的技术,他们改造了“五齿锯法”,经过反复使用,又快又好用,主要是伐木快,树倒的方向准确,倒向安全。采用的人力手工支杆的方法,有螺栓支杆法、热压支杆法、铁楔子支杆法,这些技术革新也被内蒙古自治区和林管局授予先进称号。

1959年的冬采冬运期间,为了在这个黄金季节里多生产木材,林业局提出,森铁线路延伸到伐区的腹部,在八号沟塔格滨林场,松叶湖施业区,生产了5000立方米木材。松叶湖周边没有运材道路,为了运出这些木材,林业局领导和森铁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在冰面上修一条森铁运材线路,是否可行,进行了科学论证,湖泊冻冰达到厚度1.5至2米时,可以在冰上修森铁线路,才能承担28吨蒸汽机车的重量,最后商定等到三九天,湖泊冰冻到2米厚时,在冰面上建临时铁路。到2月份时,在湖泊上修了三公里的无渣线路,并实现了安全运材,这是森铁运材的一大创举。

陈玉文,男,生于1936年,汉族,吉林省白城市人,中专学历。1953年在扎兰屯林业学校读书,1955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阿尔山林业局兴安林场技术员、调度员、阿尔山林业局木材科副科长等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