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創造網際網路發展的中國奇蹟

不断创造互联网发展的中国奇迹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人民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回首40年,我們感受到了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看到了祖國發展的日新月異,更見證了互聯網發展的中國奇蹟。

伴隨改革開放迅速崛起

不断创造互联网发展的中国奇迹

自1994年接入國際互聯網以來,互聯網在我國已經得到廣泛應用,發展成就有目共睹。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黃楚新表示,改革開放使我國互聯網行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尤其是近幾年,我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迅速崛起,在這個全新的互聯網時代,中國在互聯網應用的諸多方面取得了世界領先優勢。

互聯網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獲得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在推動改革開放深入發展。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劉淵表示,近年來,我國互聯網基礎資源高速增長,互聯網應用日益廣泛,特別是網絡媒體蓬勃發展。這是由於我國把發展互聯網作為推進國家信息化建設、實現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縱觀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它與全球性的經濟轉型發展密切聯繫。因此,在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中,互聯網產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

華東師範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教授汪明峰從城市與區域發展角度,談到了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互聯網發展取得的成就。他表示,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國城市與區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得益於網絡基礎設施的不斷髮展完善和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互聯網將空間距離相近、經濟水平較高、城鎮化水平較高的地區連成一體,通過擴散效應,帶動了這些區域的發展。二是互聯網能夠引領產業升級,助推各地經濟轉型。在當前“互聯網+”經濟的背景下,互聯網技術的應用給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一些城鎮藉助互聯網正在迅速崛起。三是互聯網能夠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推動社會治理創新。目前,全國大部分城市正在開展智慧城市建設,互聯網技術的引入使得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從理論導入階段進入實質建設階段。

改革開放提供基礎和保障

我國互聯網發展之所以能夠取得上述成就,背後的原因與改革開放不可分割。

黃楚新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其原因。一是政策紅利。我國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規劃和投入保障了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二是人才紅利。以2016年為例,我國約有40萬計算機與電子信息相關專業的大學畢業生。這些互聯網人才加速了我國互聯網企業創新和商業化的步伐。三是人口紅利。中國人口基數大,擁有大量年輕網民,市場規模龐大,為數字商業模式迅速商用創造了條件。截至2017年底,中國互聯網用戶規模達到7.72億,其中30歲以下的互聯網年輕用戶高達4.08億。這一龐大且對數字化接受度高的年輕用戶群體,適應新產品及服務的速度較快,極大加速了互聯網應用的普及。

汪明峰表示,改革開放帶來的制度創新為互聯網發展提供了基礎和保障。在我國,政府政策支持在新興技術開發和產業發展初期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在各地發展實踐中,我們從互聯網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普及和應用過程中,都可以看到政府政策的積極作用。

把握網絡強國建設新機遇

不断创造互联网发展的中国奇迹

我國推進互聯網發展的步伐從未停止。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互聯網,推動網信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未來,要把握好網絡強國建設新機遇,大力推動我國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

當前,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推動下,互聯網應用在全球範圍內出現了重大改變。劉淵認為,這要求我們結合我國發展實際,借鑑國外經驗,切實有效地發揮互聯網對生產資源和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作用,並進一步推動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他表示,可以重點關注以下三方面:第一,掌握核心互聯網技術與商業模式,促進信息技術融合;第二,加強互聯網對製造業的全產業鏈改造,促進製造業升級;第三,實現東西部地區互聯網產業發展的合作共贏,促進地區均衡發展。

黃楚新表示,以網絡信息技術為主要驅動力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推進,使得網絡強國建設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對此,一要創新推動新技術發展,搶佔新技術競爭制高點;二要加快建設新一代互聯網基礎設施,深入推進網絡提速降費和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全面提升網絡服務水平,積極推動網絡共享發展;三要提升網絡空間安全防護能力,健全網絡安全治理體系,統籌推進國家網絡與信息安全技術手段建設,完善網絡安全法律法規。

從城市與區域發展的角度,汪明峰認為,針對城鄉和區域互聯網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國家和地方需要進一步提供相應的政策扶持和政策傾斜,促進互聯網基礎設施全面完善,推動西部、農村等欠發達地區互聯網發展,擴大互聯網普及範圍和服務內容。同時,藉助新的互聯網技術,形成良好的創業創新環境,並不斷挖掘技術潛力,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