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清朝我們又要怎樣看待)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為駐華公使。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5月,京、津義和團運動高漲後,美、英、德、法、俄、意、日、奧八國以保護使館為名,派軍隊進抵北京,在使館區積極備戰,多次向義和團挑釁。 在113年前的今天,1900年6月20日 (農曆五月廿四),清軍擊斃德國公使克林德。

歷史上的今天!(清朝我們又要怎樣看待)

1900年6月20日,德國公使克林德曾向巡街清軍開槍,清軍擊斃克林德於東單牌樓。 自外國軍隊進駐北京使館區以來,封鎖東交民巷和東長安街,肆意殺害團民和居民數百人。克林德槍射清軍,使民眾長期受壓抑的反侵略怒火燃燒起來。擊斃克林德後,北京義和團包圍了使館區。3天內炸燬比、奧、荷、意四國公使館,後又炸燬德國使館,火攻英國使館,一度衝入德國使館。法軍死傷42人,日軍死傷45人,德軍死傷30人,俄、美等國侵略軍也傷亡多人。圍攻使館達56天。

歷史上的今天!(清朝我們又要怎樣看待)

二十三日,清政府準備與列強開戰,照會各國公使:為保護使臣及眷屬安全,各公使須於24小時內由清軍護送前往天津。當晚,各國公使覆函清廷,請求暫期赴津,要求清政府於次日上午9時答覆,克林德等人且準備同來總理衙門"面議",迫使清廷接受。總理衙門以義和團塞滿街市為由進行阻止,並於二十四日上午照復各國公使。

歷史上的今天!(清朝我們又要怎樣看待)

但當天上午8時,各國公使尚未接到清廷覆文,克林德不願被中國政府譏其懼怕義和團,遂帶一名翻譯乘轎氣勢洶洶地直奔總理衙門而來,準備向清廷提出抗議。途經東單牌樓時,清軍神機營霆字槍隊章京恩海正率隊在此巡邏。恩海看到洋人乘轎而來,即站在北面高處,取槍對準轎子。克林德發現後,即在轎中首先開槍,未中。恩海開槍還擊,克林德當場斃命,翻譯受傷,是為克林德事件。事後,各國侵略軍紛紛以此為藉口,對中國進行威脅。清政府已決定對列強宣戰,遂令清軍和義和團圍攻使館區。克林德作為德國公使,多次屠殺和綁架中國居民,已違反了他的外交使命,其斃命完全是咎由自取。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7月,清政府戰敗,被迫與英、美、德、法、俄等11國簽訂《辛丑條約》,其中規定:清政府派醇親王載灃(1883~1951)為頭等專使大臣,代表中國政府就克林德被殺一事親赴德國謝罪致歉,並在克林德被害處建立碑坊,為侵略者"滌垢雪侮"。

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捱打!我們不忘歷史砥礪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