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蘋果的能力,如果政策原因,富士康不給他代工,他能不能扶持起另一個「富士康」?

心死六七年55130


先說答案,沒必要、更沒有能力!

首先,蘋果並不是萬能的,即便是個萬能帝國,在當前的工業社會,有所為有所不為是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沒有任何公司有時間和成本去有意培養一個只為競爭而競爭的生態企業,如果這樣,拖也拖得死你。

其次,工業社會之間的競爭,重要的是專利和佈局,而富士康一大競爭法寶是在專利方面的優勢,這個最基本的專利一般廠家是無法避開的。郭臺銘曾多次說,他的帝國要維持下去,只有三個武器,一是供應鏈,一是專利,還有一個是他的夢想——工業銀行。你扶持一家新公司簡單,但要累積專利卻不簡單,本身所有的實力公司都在拼命奔跑,沒人會停下等你。

第三,富士康有幾次在大陸打官司,據稱最主要的原因是離職高管把重要的供應鏈知識帶到了新公司,為此富士康窮追不捨。所以供應鏈是富士康最大的競爭力所在,而這個沒有長久時間的積累怎麼行?就像人脈一樣,沒有長期積累,都是空話。故之,即便蘋果能扶持起另一個“富士康”,但只憑蘋果一家的單子,既沒有搞風險能力,也只有綁架一條路可走,這公司的存在有何意義?


互聯網俊明說


答案很明顯:不可能。

美國自奧巴馬時代就要求美國企業迴歸本土,重振美國製造業。特朗普更是如此,不斷地給美國高科技企業喊話和施壓,但成效甚微,原因在於美國本土的製造業環境缺乏國際競爭力。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製造業大國,長三角和珠三角是全球製造業的兩部巨型發動機,國內每年有600多萬大學生畢業投入職場,中國擁有全世界素質最高的產業工人。

東南亞國家也想開展製造業,但客觀條件跟中國差距很遠,實際上美國蘋果和韓國三星早已意識到完全依賴中國本土生產的危險性,這些年一直在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投資建廠和生產分流,例如和碩、緯創、偉創力等等,但都不成功。事實證明,中國大陸本土外的密集性高科技製造業都不堪重任。

富士康在大陸有員工幾十萬,已經建好了複雜嚴密的生產線、精密磨具和整套的測試系統,及其熟練掌握這些高端製造設備的員工,要重建這些,沒有三五年根本不成。

即使樂觀估計,三五年後蘋果公司在中國大陸之外建立了與現在富士康同等能力的蘋果生產線。而根據現在手機一年換一代的速度蘋果已經會落後華為3到5代,甭說在此期間股票大減,市值崩塌,即使美國政府力保它不死,停頓三五年後其全球領先地位一定會喪失。

美國商務部16日“封殺”中興3天后,美國福布斯網站刊登了全球技術諮詢與調查公司阿瑟頓研究(Atherton Research)首席分析師讓·巴普蒂斯特·蘇的文章,標題是:“研究:如果中國封殺蘋果報復美國製裁中興、華為,結果會怎樣?大規模裁員、股市崩盤”。

巴普蒂斯特·蘇說,出現這種局面,蘋果將失去19%的收益,也會失去世界上最大的銷售市場,而這個市場將是未來強大的增長引擎。不僅如此,市值蒸發將迫使總部位於庫比提諾的蘋果公司裁員10%到20%,最多會達27000人。

他設想的還只是“禁止蘋果產品在中國銷售”,還沒提禁止蘋果產品在中國生產呢,禁止生產是釜底抽薪,蘋果失去的就不僅僅是19%的收益了,而是會立即破產。

但中國政府絕不會輕易停止蘋果生產線的,蘋果雖然是一家美國公司,但由於在大陸設廠組裝,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家中國公司。蘋果代工廠給國家交納了大量稅金,解決了大量就業問題,同時蘋果還採購了大陸最多的器件,對中國經濟做出了貢獻。如果貿然停掉生產線把蘋果搞死,中國也會蒙受不小的損失。

貿易戰就是這樣,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輕易不能擴大事態,雙方都難以承受。但如果衝突上升到國運之爭,那恐怕也顧不了這麼多了。現在事態遠沒有發展到這一步,讓我們靜觀其變。


奧卡姆剃刀


富士康恐怕比大家想象的更為強大。正巧上週世界智能大會,富士康總裁郭臺銘做了演講,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他幾個觀點,就知道富士康現在的能力了。


首先,郭臺銘認為他現在做的是工業互聯網公司。這個價值是消費互聯網的100倍。郭臺銘的觀點依據是麥特卡夫定律。根據梅卡夫定律,互聯網價值和終端結點的數量的平方成正比。在工業領域,有大量的物聯網終端,這個數量遠遠大於PC或者手機,所以郭臺銘認為,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價值將遠遠超過消費互聯網平臺,甚至是富可敵國。


其次,郭臺銘認為,國家正在大力推動實體經濟。工業互聯網將形成爆發式的增長,迎來了特別好的機遇。富士康會把自身的工業技術對中小企業賦能,實現“實體經濟+互聯網”。


從經濟的視角,富士康認為到2025年,工業互聯網創造82萬億美元的經濟產值,是全球經濟總量的1/2。


自動化工廠

郭臺銘首先強調富士康已經不是一個代工工廠,而是一個工業互聯網公司。富士康每天遍佈於全世界的幾百萬臺機器都是由物聯網連接控制,每天產生幾百個TB的數據,經過富士康自己做的硬件,做數據存儲、處理和分析。通過手機,就可以隨意查看任何工廠。


AI+製造

富士康現在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大量應用於物流、檢測和設備技術診斷等。同時,富士康有自己的雲,自己的操作系統,自己的工業互聯網的核心技術。


雲平臺賦能

郭臺銘說,2017年5月9號,總理參觀富士康黑燈工廠(即不需要人,只需要機器人的製造工廠),富士康特地開了一盞小燈。總理說“富士康不能把技術留在公司內部,要替廣大中小企業服務”。郭臺銘當時承諾,富士康上市後必須為全國幾百萬家、幾千萬家小企業提供我們的賦能服務。


看了這些,大家還會簡單的認為富士康是一個隨隨便便可以取代的代工工廠麼?


科技行者


因為先發優勢和卡位原理,除非富士康自己倒掉,否則在富士康存在的情況下,蘋果沒法在兩三年裡從頭扶持起一個同等規模的代工企業。

為什麼?因為富士康的品控更好,產能更高。新的代工廠即使有蘋果的鉅額訂單,在短期(兩三年)的生產效率還是低於富士康的,這就削弱了蘋果的競爭優勢。

但是富士康不再給蘋果代工只能導致雙輸的結局。蘋果的鉅額訂單如果給了別家,那麼富士康將在兩三年以後面對一個強大的競爭者。


任易


這個地球缺了誰都是照樣轉,無論是蘋果還是富士康。

像在俄羅斯,VK是俄羅斯各年齡段人群中最流行的社交網絡。VKontakte來自於俄語“ВКонтакте”,意思就是“保持聯繫”。

郭臺銘認為他現在富士康做的是工業互聯網公司,每天遍佈於全世界的幾百萬臺機器都是由物聯網連接控制,每天產生幾百個TB的數據,將來無論是供方還是需方產生的各種信息,都可以及時處理和分析,馬上把需求轉換成生產。

聽上去很高大上,其實在物聯網概念沒出來之前,日本豐田公司就是這麼做的,只是不叫工業互聯網公司。

貿易戰沒有勝者,只是有的人付出的代價是生活成本變高了,畢竟不讓你幹,讓別人幹暫時會提高成本。有的付出的代價則是失業,無法參與世界大分工。


天下會會天下


憑蘋果的能力,如果政策原因,富士康不給他代工,他能不能扶持起另一個“富士康”?蘋果是完全可以扶持起另一個代工巨頭,但現實來說對蘋果有一定損失但也能承受。目前蘋果並不只富士康一家代工廠,包括富士康一起有18家代工廠。對富士康來說,失去蘋果確實會是相當大的損失,短時期之內國內手機廠商的產量也並不能填補其中的空白。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這個企業的名頭並不是憑空得來的。美國《福布斯》在2017年發佈的“全球上市公司2000強”榜單中,富士康在全球科技公司中排名第九,在中國科技公司中排名第一。富士康從一個百十來人的小公司不到30年時間,發展成為了一家巨無霸,不但是設備和人多就能解決的,其同樣具有科技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技術、管理能力、自我迭代的強烈意識。


在手機制造領域中,公司的模具能力相當重要,同時快速反應能力、製造工藝、設備等無不具有重要的作用。富士康的模具生產能力的敏捷性,是其他任何企業無法比擬的。一旦手機企業提出設計方案,富士康可以在48小時之內快速的把樣機擺在客戶面前,但是其他的手機企業竟然要耗掉1個月的時間來完成一個樣機,從這可以看出富士康相較於其他手機生產企業的強大優勢。時間就是金錢,就連樣機都需要一個月時間,真正大規模生產時反應能力能比得上富士康麼?


另外,大多數代工企業基本只是承擔裝配、生產的角色,零件沒有做到內製化。而富康做到全產業鏈的30%內製化,而美國偉創力只能做到10%左右內製化,從而是富士康在產品成本和零件品質可控方面具有相當強的優勢。其衝壓零件和注射型樹脂零件、金屬模具成型工廠的生產規模在全球領先。另外智能化生產程度在全球的代工企業中也是相當程度的領先。所以富士康在業界具有快速反應、大規模生產、品質可控、生產工藝先進、技術積累深厚等各種領先優勢,是很多公司包括蘋果公司代工的首選。

而如果蘋果要重新扶持一個代工企業也是可能的,主要是在快速反應、大規模生產、品質、生產工藝、製造設備、技術能力、良品率等方面在一段時間內忍受相對較為低下的情況,也許這樣的過程不一定讓蘋果致命但也能傷害到蘋果公司本身。當然蘋果鐵心要這麼做也不是不可能的,比如推出低端機重新扶持新代工廠,等代工廠慢慢成長到一定階段再承擔更多的代工業務,也許那時完全拋開富士康也就水到渠成了。



東風高揚


我做IT行業30年,做的就是最苦逼的半導體行業,鴻海在1995年代左右是我司下游廠商,也就是我司賣半導體產品給鴻海,對鴻海也有相當程度的瞭解,可能中國大陸民眾對鴻海的瞭解是鴻海代工蘋果開始,早在蘋果之前,鴻海就是世界最大的pc,nb,代工廠,鴻海代工的產品種類很多,只要有利潤的他都做,而且鴻海這麼多年能立於不敗之地就是他的良率高,價格低,蘋果之所以選擇鴻海做代工也是基於這原因,如果說蘋果要棄鴻海另選代工廠也不是不能做到,只是代價太高,在消費型電子產品瞬息萬變的時代下,蘋果在建立鴻海以外代工廠的時間裡,可能對手就找鴻海代工,瞬間把市場拿下,所以蘋果另建生產體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藍莓液


你好,我是亞麻數碼,這個問題就由我來回答吧,可以做出下一個“富士康”!

蘋果公司作為全球第一大企業,企業中的大佬中的存在,其產品都是交給其他代工,而其核心技術才是蘋果的重中之重,蘋果在中國代工廠富士康就是負責組裝蘋果手機的,員工眾多,作為中國最大的OEM公司是否可以和蘋果談條件,讓成本上漲,這樣員工的福利也也就好了,企業的收入也就提高了,如果由於政策的原因蘋果是否會拋棄富士康?另起爐灶?


首先,富士康根本不可能這樣做,因為蘋果的產業鏈產生的利潤是富士康的主要的利潤來源,富士康不會這樣而放棄為蘋果代工而產生的巨大利潤!

讓一萬步說話,如果富士康真的是因為國家政策的原因而最後放棄了為蘋果公司組裝手機,就會有更多的公司會幫蘋果公司組裝手機,例如綠點,錢大,可勝,和瑣,日騰等,這些公司會搶著做,iPhone在2006上半年年的銷售量在850萬臺,收益100億的美金,而起代工廠商也就只是拿了其中的一小部分,看起來是拿了一點點利潤,可是銷售額大起來還是可管得多。



近些年來,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廉價的勞動力已經不存在,已經沒有80年代剛剛改革開放那時的“打工潮”熱度,廉價的勞動力,廉價地租已經在慢慢的減少,著名的耐克運動鞋也逐漸將代工的場地逐漸轉向經濟落後的東南亞和印度,東南亞小霸王越南也在進行經濟轉型,這對於蘋果公司來說,是一個扶持另一個富士康的選擇。


這就是一個產業鏈的規則所在。(如有不妥多多見諒,筆者分析能來有限)


亞麻數碼


憑蘋果的能力,如果政策原因,富士康不給他代工,他能不能扶持起另一個“富士康”?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分析上蘋果的實力,在今年4月23日,蘋果的股價在三個交易時段中共計下跌了7.1%,這讓它的市值蒸發了639億美元。這條消息一出很多人開始質疑蘋果的能力。但是目前蘋果市值:8330.51億。所以,蘋果擁有實力驚人,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市值,更是由於它的創新能力和強大的供貨需求。在全球,在截至2017年12月30日的第一財季,蘋果公司的淨利潤為200.6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78.91億美元增長12%;每股攤薄收益3.69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3.36美元。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蘋果的業績決定他的需求。也說明它實力驚人。

第二:富士康如果沒有了蘋果會怎麼樣?曾經有媒體報道:蘋果是富士康最大的客戶,為該公司帶來逾50%收入。但是,我們忽略了一點,富士康在目前雖然主要業務是代工,但是它不侷限於為蘋果代工。戴爾,惠普等等大廠商,也是它的客戶。同時,它同時擁有自己的品牌,諸如主板,顯卡之類,臺灣人知道的富可視(電視)。因此,作為一個綜合性公司,不能因為給蘋果代工而覺得他要依靠蘋果。
第三:蘋果能創造另外一個富士康嗎?諸如富士康這樣的代工廠中國很多,當然世界上這樣的廠商也不少,例如華碩,新加坡的偉創力等等。所以,蘋果有實力重新打造一個新的富士康,只要它需要。


LeoGo科技


難,非常難!

其實他們彼此都不能失去彼此。

蘋果的最優選擇就是富士康,無可否認,但是對於富士康來說,失去蘋果這個最大的訂單,恐怕也是滅頂之災。

富士康是蘋果的最優代工廠,蘋果現在十分依賴富士康。

目前富士康承擔了蘋果公司70%左右的手機組裝份額,其實蘋果多年來也在一直致力於不斷削弱富士康的影響力與權力。比如明年蘋果將會重新分配iPhone的訂單比例,甚至選擇將一部分代工任務交給了和碩,但是即便如此,富士康依舊是最優選擇。

原因就是蘋果沒有自己的工廠,幾乎只是提供技術,但富士康擁有超過100萬勞工與成千上萬的熟練技工,蘋果如果失去富士康,轉而選擇其他代工廠,將極大影響到產品的生產進度和品控質量,甚至iPhone的創新與技術更新進度等等都會被耽誤,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富士康目前具備常年累計的生產能力和經驗,這

已經成為它與蘋果議價的資本

富士康失去蘋果,打擊也是巨大的。

如果撕掉蘋果代工廠的標籤,富士康的危機與短板將會全方位放大,現在富士康並非蘋果的唯一代工廠,目前和碩逐步壯大,而緯創也成為iPhone的第三家代工廠,蘋果削權的意圖越來越明顯,希望對並沒有掌握核心技術的富士康的依賴程度能逐漸下降。

所以他們都非常依賴對方,萬一很突然地被強制因素導致失去另一方,就很難找到替代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