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勢造就納粹登上權力之巔

1929年~1933年的經濟危機沉重打擊了本已外債累累、民生凋敝的戰敗國德國。面對空前嚴重的危機,軟弱無力的魏瑪共和國政府回天乏術。1928年~1933年先後更換4屆政府,各屆政府都無法克服財政困難和各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社會動盪不安。

時勢造就納粹登上權力之巔國會大火

正是在這種特殊的社會歷史環境下,德國法西斯勢力興起。德國納粹黨首領希特勒,利用德國人民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對德國制裁的不滿情緒,以及這場空前的經濟危機給德國造成的更為困難的處境,四處宣揚“生存空間論”、“種族優劣論”,提倡“領袖原則”的獨裁統治,肆意攻擊左翼勢力,大力宣揚重塑德國的昔日輝煌,逐漸取得了多數德國人民和德國壟斷資產階級的支持。

1930年9月,納粹黨已成為國內第二大政黨。1932年,納粹黨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便出動參加競選。一些處於絕望中的小資產階級、公務員、大學生,以及一部分農民和失業工人成為它最有力的支持者。1932年7月的國會選舉中,納粹黨獲得了130個席位,成為國會中的第一大黨。納粹黨最終在壟斷財閥和多個右翼政黨的鼎力支持下獲得權力。1933年1月,德國納粹黨首領希特勒被任命為總理,開始在德國建立獨裁專制統治。​
時勢造就納粹登上權力之巔​希特勒出任總理後,很快組建了內閣“民族團結政府”,但納粹黨在議會584席中僅佔有196個席位。希特勒並沒有滿足於登上總理寶座,他的目標是將其他政黨排擠出政府。1933年2月,總統興登堡宣佈解散國會,並決定於3月5日進行新一輪國會選舉。為了使納粹黨在選舉中獲勝,希特勒開始利用職權打擊其他政黨,並首先把矛頭指向了在群眾中影響日益擴大的德共。2月27日,納粹黨製造了國會縱火案,藉以打擊德共。

1934年8月,興登堡總統去世,內閣立即宣佈一項法律,規定總統職務與總理職務合二為一,自此,希特勒獲得了總理兼國家元首的桂冠,並掌握了國防軍的最高統帥權,成為不受任任何法律約束的獨裁者。

歡迎在評論區評論,圖片來自網絡,請關注已分享,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