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家寶」那越舊越美的藍印花布

「传家宝」那越旧越美的蓝印花布

我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都看到過它——一塊藍印花布。

它是染了戰火硝煙、浸了血跡、有故事的一塊藍印花布。在軍事博物館金戈鐵馬般剛硬的展品中,藍印花布顯得那麼柔軟,柔軟得要飄起來。甚至挨近了,就能聞到上面來自大地的芳香!

於是,在我生命的行旅中,有了與藍印花布的美麗邂逅。

「传家宝」那越旧越美的蓝印花布

1946年7月,著名的蘇中七戰七捷之一——總攻海安戰鬥打響。多年後成為著名作家的茹誌鵑,在總攻團的前線包紮所做戰勤工作。她的第一個工作,是到老百姓家裡給傷員借被子。

入夜以後,月亮越升越高,也越來越亮,戰火撕開了夜幕。最初抬下來的,都是新戰士,掛的也是“輕花”;越到後來,戰鬥越激烈,抬下來的傷員少了,但大都是重傷員。有時擔架剛抬到,傷員就不行了。

一個個擔架擺在院子裡,皓月當燈,茹誌鵑輕輕地給他們拭去滿臉的硝煙塵土,讓烈士乾乾淨淨地離去。她不敢,也不忍心揭開他們身上的被子。光從臉上看去,她看到除了臉色有些灰黃,一個個都像在熟睡中。

一仗下來,和她一起去跟老鄉借被子的小通信員也犧牲了,軍裝的肩頭上,露著一個大洞,一片布還掛在那裡。

“衛生員讓人抬了一口棺材來,動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進棺材去。新媳婦這時臉發白,劈手奪過被子,狠狠地瞪了他們一眼。自己動手把半條被子平展展地鋪在棺材底,半條蓋在他身上。衛生員為難地說:‘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氣洶洶地嚷了半句,就扭過臉去。在月光下,我看見她眼裡晶瑩發亮,我也看見那條棗紅底色上灑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這象徵純潔與感情的花,蓋上了這位平常的青年人的臉。”

那一床床從老鄉家借來的被子,除了這條灑滿百合花的假洋緞被子外,還有許多或繡著“福壽雙全”、或繪有“鳳戲牡丹”“紅魚戲蓮”的藍印花被……

「传家宝」那越旧越美的蓝印花布

解放軍成功渡江搶佔灘頭

也是淮海戰場上,在一次戰鬥的間隙中,多年後成為著名作家的白樺,看見村裡一個小姑娘躲在牆角里左顧右盼。當隊伍走過來,年輕的一排長經過牆角的時候,小姑娘一溜煙跑過去,往他手裡塞了一雙嶄新的布鞋,又急忙跑開了。他們相互注視的目光,只是一閃而逝,但白樺感覺他一下子看到了永遠。

後來,一排長在戰鬥中犧牲。

白樺在繁星和照明彈的光亮下,又看見了那個小姑娘。她攔住遇到的從戰場上下來的戰士,在他們臉上辨認著。人們都知道,她是在尋找一排長。

燦爛的夜空下,小姑娘身上穿著的,就是那綴著碎花的藍印花布衣衫,樸素而淡雅,連星星也眨眼驚豔呢……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結束,國民黨在華東戰場上的主力全部被我軍殲滅。4月21日,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頒佈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

這晚,我20軍59師突擊連在江堤下作好了打過長江去的戰前準備。夜幕中,解放軍在猛烈炮火掩護下,突破國民黨揚中江防陣地。

渡江部隊自揚中過夾江,在夾江北岸由支前船工送部隊渡江。萬船競發中,一位身材瘦弱的扎著一條大辮子的小姑娘,正拼盡全力使勁地划槳。這情景,深深地打動了在岸邊採訪的隨軍記者鄒健東,他迅速舉起相機把這一情景拍攝下來,成為人民群眾支援解放戰爭的生動寫照。

「传家宝」那越旧越美的蓝印花布

1949年冬,時任新華社八兵團軍分社攝影記者的鄒健東

鄒健東並不知道,那個年僅19歲的小姑娘叫顏紅英。4天前,和解放軍在江汊子進行渡江演練時,敵人的炮彈落在船邊,炮彈爆炸把她震暈。

渡江那天,船上一位山東籍班長看到岸邊記者在拍照,就對她說:“你快劃吧,記者給你照相了!”

顏紅英說:“能給我照片嗎?”

班長說:“能,等過了長江,記者會給你照片的。”

解放軍渡過長江天險,解放了全中國。顏紅英一家因在渡江戰役中作出貢獻,榮立了二等功。解放後,她們一家過著清貧的生活,再沒和人說起送大軍過江的英雄壯舉,當然也沒有看到這張老照片。

但鄒健東卻無法忘記百萬雄師過大江壯觀場面下,一個纖弱的小姑娘奮力划槳的身影,以至到了晚年還在尋找著。

當年渡江戰役的指揮員之一、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將軍看到這張照片,感慨萬千地說:“一定要找到這位小姑娘。沒有人民的支持,我們過不了江啊!”

「传家宝」那越旧越美的蓝印花布

《我送親人過大江》

找你,找你,划槳的小姑娘!越來越多的人和媒體對半個世紀前只留下一個背影的小姑娘發出一聲聲呼喚!

這天,顏紅英遠在常州的女兒董小妹看電視時,被《我送親人過大江》的照片吸引,她指著熒屏驚呼:“這是我媽媽!”

69歲的顏紅英被接到南京,江蘇電視臺為她重放歷史文獻紀錄片《風雨鐘山路》,當划船小姑娘的背影出現在熒屏時,老人一下站起來,熱淚盈眶地說:“這就是我!”

划船的小姑娘,終於在渡江戰役勝利50年後,與記錄了那個歷史瞬間的拍攝者鄒健東相會在北京。

「传家宝」那越旧越美的蓝印花布

1999年鄒健東(左一)與顏紅英(中)於北京相見時的合影

那天,登上天安門城樓的顏紅英,你可穿著漿洗一新的藍印花布衣衫?

國徽和政協會徽主要設計人員之一的美術大師張仃說:“我寧可欣賞一塊民間藍印花布,而不喜愛團龍五彩錦緞。”

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的中國傳統手工印染工藝——藍印花布,越舊越美,那樸素溫靜的肌理,吸納了日月星辰的精華,透露著山水的氣脈和時光的表情。它是大地溫情的詩化,是我們國家、我們軍隊,我們的人民和戰士的傳家寶,讓我觸感著戰鬥在漫長歲月裡的吾土吾民的苦難輝煌!

(選自《新湘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