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日中央提出新一輪擴內需由誰接盤?

2018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

會議中重提“擴大內需”。

在整體去槓桿的大背景下,擴大內需可能會增加槓桿。難道政策風向變換?

缺啥補啥一直是國內政策調整的依據,既然中央提出了擴大內需,莫名的就猜測可能是內需狀況不良。

看了一下統計局的數據同比增長9.8%,比上年微降;還屬於正常。

再看一下累計額,好像哪裡不太對。

來看一下蒐集的數據。

4.23日中央提出新一輪擴內需由誰接盤?

上圖2018年公佈累計額計算同比和統計局公佈同比不一致。

但並不妨礙從公佈累計額中看出,社會消費能力下降極快。

果然猜中了,最近似乎發現了自己對猜謎的天賦。之前文章中猜測的中美貿易戰、中興華為可能被制裁、可能降準、港幣狀況等等一一猜中。

好吧,我傲嬌了。

話歸正題

來看一下近幾年GDP增速

4.23日中央提出新一輪擴內需由誰接盤?

再看一下擴大內需的時間點

4.23日中央提出新一輪擴內需由誰接盤?

會發現近幾年每當經濟增速下滑時,內需總像是夜壺,關鍵時候總要用一下。

那2018年狀況還是如同之前一樣嗎?

就單純交易來看有一條等式。

4.23日中央提出新一輪擴內需由誰接盤?

由於貿易戰的影響,外需衰弱大幾率成為事實,可是產能還在,多餘的產能就需要國內消化,國內商品可能會呈現總量上升。

在這個前提之下,中央政府適時提出擴大內需是無可爭議的。

但問題出在支出方面,即貨幣+負債。

中央政府要擴大內需,如何擴大?

來來回回莫過去於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發展房地產業、剌激消費金融等。都需要支出端有潛力。

分成貨幣和負債兩部分來看

1、貨幣

4.23日中央提出新一輪擴內需由誰接盤?

即算國家想提升居民收入,也是無法立竿見影出效果的。短期內對刺激內需並無幫助。

只能刺激貨幣存量,誘導居民部門將以前的淨存款拿出來,將更多的貨幣用於消費;

由於長時間多次刺激消費,2017年,居民淨存款(存款-貸款)負增長。

2017年5月,央行公佈的境內居民住戶存款總額為62.6萬億。境內居民人民幣貸款已經從2010年的8.8萬億飆升到36.4萬億元,人均淨存款不足兩萬。

鑑於中國福利保障程度較低,居民存款一定程度上承擔了應付突發狀況的保險功能,不到兩萬的存款可能只能保障一場流感。

貨幣潛力透支殆盡。

2、負債

2008、2011年的時候,世界範圍內正處於貨幣寬鬆階段,利率長時間處於低位。為負債消費提供了有利環境。

2015年末美聯儲已開始加息,但是中美利差仍有較大差距,中國有較充足的政策空間實施消費刺激政策。

同樣由於長時間多次刺激消費,中國居民債務率的一路飆升。目前,中國居民部門總貸款佔GDP的比重已經超過了55%,佔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已經超過了90%。

2015年居民新增信貸4.6萬億、2016年達到7.1萬億、2017年新增8萬億,連創新高。

截止2018年4月25日,十年美債收益率已突破3%,十年國債收益率為3.6%,息差收窄。國內利率政策已沒有下調空間,貸款利率只能同步走高,負債消費成本增加,刺激消費政策效果將大打折扣。

中國自2008年以來,每當經濟發展受阻時就會刺激消費以更大的債務規模推升經濟發展,加槓桿行為也從2008年之前主要由企業加槓桿,轉變為2008年之後的地方政府加槓桿,再轉變為2015年之後的主要由居民部門加槓桿。

目前,中國整體槓桿率已在BIS警示紅色區域之內,已無大規模加槓桿的能力。

實體部門槓桿都加完了之後怎麼辦呢?刺激內需由誰接盤加槓桿?

猜測本輪擴內需中央或試圖只刺激槓桿率較低的消費者增加消費,即所謂的結構性刺激,但實施起來未必盡如人意。

來看一下中國經濟的增長示意圖

4.23日中央提出新一輪擴內需由誰接盤?

經濟長週期由科技推升的勞動生產率決定;

經濟的短週期則由債務週期推升,正常情況下沒有信貸則沒有金融危機。

債務只是透支未來,借錢始終是要還的。

那麼一個經濟增長週期跟著一個經濟衰退週期是正常的。

中國自2008年以來持續以負債推動經濟增長,經濟增速有下降趨勢則以更大的槓桿來推升經濟增長,隨著時間推移,槓桿率持續攀升。

當槓桿無處可加的時候,最終要沿著紅線迴歸,完成去槓桿的過程,這個過程總要有人成為最後的接盤者,無法避免。

槓桿不會自己消失,卻可以轉移。

美元作為世界貨幣,正在尋找美元去槓桿的接盤者。

中國呢,誰將成為槓桿的接盤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