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話食

清明话食

清明節在4個有假期的傳統節日裡,是唯一按陽曆計算的。這有個好處,一近4月就可以設計出行方案,不用考慮農曆公曆換算問題。出去玩,自然短不了吃,假期裡各地美食通過朋友圈一張張照片散播開來,勾惹起“家裡蹲”的諸位一陣陣羨慕嫉妒恨。

不過嚴格按照古禮,清明出去玩的朋友們,可能吃的要單調些,甚至胃口不好的會吃不消。這要說到一個和清明密切相關的節日——寒食。清明前兩日為寒食,寒食禁火,3日後方可舉火,此間只進冷食。還有的地方寒食為清明前一日,禁火也有長至5~7日的。

清明话食

寒食當然是為紀念晉國大夫介子推。介子推保護重耳去國,自削股肉喂重耳食,流亡19年,重耳終於回到晉國成為晉文公。文公封賞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背母入綿山隱居。文公請子推下山,不從,乃火焚綿山,以逼其下山。子推與母抱樹而死。文公悔恨,舉國斷火紀念介子推。這個故事廣為人知,也成為寒食的由來。據說,現在山西有的地方清明還吃一種麵食子推饃,用以紀念介子推。

寒食曾經是很重要的節日,唐代寒食連帶清明國家放假,是當年的法定節假日。也因為這兩個節日離得近,從唐代開始漸漸合為一個節日。設想一下,如果寒食清明不舉火,能吃什麼?在北方只能大量蒸饅頭,再烙上幾張餅。做點不用火的涼拌菜。南方如果提前蒸出許多飯,不知放上三四天會不會壞?試想清明出去玩,一人一個涼饅頭,再來盤拍黃瓜,是什麼畫面。

不過如果按照閩南食俗,吃個幾天冷食也沒所謂。閩南清明吃潤餅菜薄餅捲上肉絲、海苔、肉、海蠣……卷好用糖水封口。在閩南上學,清明回家的同學會帶幾十捲回來,讓大家嚐鮮。男生宿舍裡搶著、抓著、笑鬧著,每人十幾卷下肚。好吃啊,連封口的糖稀都是美味。飢餓的胃就被這一頓潤餅菜照耀了。

清明话食

可惜這種美食不是哪都能吃到,所以即便是唐人也沒那麼嚴格,唐人韓翃《寒食》寫道:“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青煙散入五侯家”,宮中晚餐的香氣已經飄入王侯之家,禁斷火燭可是做不出這般美味的。

過某某節該吃什麼,每個傳統節日都短不了有人這麼問。或許各地有差異,但總要吃點什麼,否則怎麼算過節。春節的餃子、元宵節的湯圓、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清明節吃什麼?好像並沒有哪種食物,能夠地兼南北包容東西。周作人《兒童雜事詩》中有一首寫清明:“掃墓歸來日未遲,南門之外柳如絲。燒鵝吃罷閒無事,繞遍墳頭數百獅。”他也在別的文章中說,上墳的酒席中一定有一味

燒鵝,也稱為燻鵝,蘸了醬油醋吃。這當是紹興舊俗,與我們以為江南人清明必吃青團,又有所不同。

清明话食

青團,現在大概算比較著名的清明節令食物。以青艾草和麵,包上豆沙,蒸食。用艾草和麵,一則取其顏色青綠,與天時相應;二則吃起來微微有一點苦,也可說是植物特有的清香,很有春天的感覺。我原以為青團只有一種豆沙餡,後來吃到蘇州某老字號青團,才知道還有用豬肥膘和棗混合的一種餡。這種青團要趁熱吃,肥膘化在棗蓉中間,對喜歡厚味的朋友,是極大之享受。過去青團只是江南地區的吃食,這幾年,我看北京清明期間也賣青團,估計如果今後清明有一種公認的標誌性食物,非青團莫屬。

我還吃過一種清明特有的食物,叫清明粑粑。用一種叫清明菜的野菜合面,填上臘肉,做成餡餅,油煎食,是安徽的清明吃食。因為是肉餡,吃起來和甜味的青團大異其趣。四川、貴州、江西也有類似的清明粑粑,但餡料甜鹹各異,吃法也有蒸、煎之別。

清明话食

我是北京人,這麼多年也沒聽說北京清明必須吃點什麼。翻檢舊書,《帝京歲時記勝》中有一條寫清明:“又以柳條穿祭餘蒸點,至立夏日油煎與小兒食之”。據說可以對付夏季暑熱。這是我僅見的北京清明飲食習俗,但現在也沒人這麼幹了。倒是各種民俗書中都說清明須

放風箏。看到這些我總想到《論語》中曾點所說,“暮春三月,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雖然農曆三月,可能並不一定是清明,但清明節也該這樣吧,該去踏青,該去遊春,該去看花,或許也該有酒。“無花無酒過寒食,興味蕭然似野僧”。如此即便不吃什麼,或者隨便吃些什麼,人們也與自然界的嫩綠柔黃,與草尖上的露珠合一了。

清明话食清明话食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清明话食

商務合作:010 - 6409833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