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菜

名人菜

之前,單位附近有家飯館,打開菜譜不少菜後面都標著某某名人傳授。涵蓋人物非常廣泛,世家子弟、商界精英、演藝名人,和你說不出他算幹嗎的但一提名也對得上號的人物,都在其列。吃過兩回,也就一般而已。要麼是沒得到名人真傳,要麼是名人於烹飪一道未必精通。我想與其拿名人說事,不如抬出幾位名廚,每道菜都是某名廚得意之作,或許於口味上更使人滿意。總之,別把網紅館子、明星私房菜和好吃畫等號。

名人菜

田名君 攝

菜品藉助名人揚腕兒古已有之。比如稱得上中國人國民菜的“宮保雞丁”,起根兒也是借了名人效應。丁寶楨官至太子太保,人稱丁宮保,是晚清名臣,曾誅殺大太監安德海使朝野上下人心大快。這道雞丁本是丁氏家廚拿手菜,因為丁名聲大,為各處學去。更有好事者把這道菜和殺安德海聯繫在一起,敷衍成故事。說丁公看廚子切雞丁,一個個色子塊,好像殺頭一般,才動了殺心,除去安德海。這自是無稽之談,但多少給宮保雞丁添上幾許神秘色彩。另如東坡肉,更是菜因人貴,普通燉肉借大名人火了千把年。蘇軾《豬肉頌》,“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在老饕心中也可和“明月幾時有”“大江東去”同樣知名。

名人菜

插畫:王雲逸

借名人而起的菜,時間久了反倒常常是名人要借菜刷存在感。上面說的丁寶楨,除了在中學歷史書中佔一席之地,日常生活中也只有提到宮保雞丁才能被想起來。而菜名時不常被訛寫為“宮爆雞丁”,說明丁公的存在感還不夠強。

另一道南宋網紅菜“宋嫂魚羹”也是如此。北宋末年,汴京廚娘宋五嫂在兵亂中逃至臨安,繼續以廚為業。某日南宋高宗趙構閒遊西湖,聽得有汴梁口音,一見竟是當年烹魚的宋五嫂,讓她進了一碗魚羹。魚羹入口,一時前塵夢影湧上心頭,厚賜而去。宋五嫂隨之名聲大振,儼然廚界翹楚,臨安人以食五嫂手製魚羹為大快事。五嫂逝去,而魚羹猶在,使千載之後人猶知南宋有一廚娘宋五嫂。

再若明初要捐錢幫朱元璋修南京城的鉅富沈萬三,清末廣東名人太史江孔殷,都是一時名流,現在也要和萬三蹄膀、太史五蛇羹配對。

名人菜

馮曉敏 攝

舊時也有飯館像開始所說那家館子,請一幫名流傳授自家拿手菜,效果也像集齊龍珠召喚神龍完成心願一樣,生意大好。清末民初,京師北半截衚衕廣和居,拿手菜有潘魚、韓肘、陶菜、胡魚、江豆腐、吳魚片,分別得自潘炳年、韓心畲、陶鄔卿、胡石青、江韻濤、吳均金,以上諸人不是太史就是太守,還有幾位侍郎,都是有號召力的人物。其中潘魚、江豆腐更是京中無人不曉的名菜,廣和居也成為北京數得著的大飯館。魯迅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職時常常光顧,更在日記中多次記述廣和居飲宴之事。但神龍終要乘風雷而去,廣和居以歇業告終,這些名菜也隨老店而無聞了。

還有些名流不屑到飯館傳授菜品。民國初譚瑑青繼承其父晚清官僚譚宗浚的衣缽,熱愛美食,定期在家中舉行宴會。參會之人每人出銀元多少,譚家廚師負責烹飪。因味道極佳,參與人員日漸增多,久久成為一種半公開營業狀態。解放後,譚的家廚彭長海等到北京飯店工作,譚家菜成為北京飯店餐飲招牌,京中高檔席面代表。而今也是隻知有譚家菜,幾無人曉得譚瑑青了。民國時擔任過北平市長的周大文,愛好烹飪,後來下海經營飯莊,中西餐飲都幹過,且自任廚師,也曾名噪一時,惜乎最終沒搞出一個周家菜來。

名人與美食組CP,最無厘頭者要算李鴻章與左宗棠。兩位晚清重臣分別和一道唐人街中國菜掛鉤,“李鴻章雜碎”“左宗棠雞”。這兩道菜是上世紀初唐人街中餐主打,特別是李鴻章雜碎,西人以為是中餐代表。1896年李鴻章出訪美國,引起不小轟動。唐人街華人借中堂大名,推出李鴻章雜碎一品,吸引本土食客。而左宗棠並沒到過美國,也被拿來命名菜品。這位湖南大佬要知道大洋彼岸還有這麼道菜,恐怕要說“這是搞啥子喲”。

名人菜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商務合作:010 - 64098333

名人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