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造星的底層邏輯:生產內容和製造話題遠比造星更重要

看電視

網絡造星在現階段有著不可抵擋之勢,而新鮮的“流量明星”卻往往面臨著“三月流量”問題。在這個網絡劇、綜藝的“黃金時代”裡,它從來不偏重造星,而是締造一個又一個的流量現象和熱點話題。

文 | 穀雨

來源 | 骨朵網絡影視

這個夏天最熱的除了北京的天氣,剩下的就是微博熱搜上的明星新聞了。

2018年網絡影視造星依舊以其不可抵擋之勢,向娛樂圈輸送了一批新鮮血液,整個娛樂市場也因這批新人的到來而沸騰活躍,他們中有人悄悄地揭開了幕布一角,讓光亮透了進來,以摧枯拉朽之勢攪動了先前趨於固化的圈層梯隊。

《偶像練習生》裡走出來的蔡徐坤及其所在團隊NINE PERCENT理所當然的是2018年上半年最紅的男藝人,以及最有話題度的男團;

而《創造101》中C位出道的孟美岐,和處在輿論中心的楊超越,也乘著網綜選秀的大風獲得全民關注;

最近勢頭生猛的朱一龍、白宇此前雖然在娛樂圈摸爬滾打幾年,但也只是在最近經過網劇《鎮魂》之後才驟然有了影響力,成為了話題中心。

网络造星的底层逻辑:生产内容和制造话题远比造星更重要

網絡影視強大的造星魔力,讓人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一夜成名”的現實魅力,藝人走紅的時間被急劇壓縮變短,隨之而來的還有來自互聯網文化饋贈的粉絲流量和網友孜孜不倦的辯論爭議。

網生造星背後是龐大的消費市場,是互聯網文化下粉絲經濟的結果,同時藝人與粉絲之間的關係從傳統媒體的崇拜喜愛,走向了互聯網下平等甚至粉絲對藝人控制權逐漸變大的新現象,這種轉變促生了新的消費模式,刺激了市場活力。

但縱觀幾位網生影視明星的發展,又可以看到一個樸素的道理,網絡影視從來不偏重造星,而是締造流量現象。

變遷:造星渠道隨網絡影視發展而被拓寬

原本想做一名足球解說員的白客,絕對沒能預料到,一部遠非主流的小成本網劇《萬萬沒想到》讓他能夠那麼火,上了當時最火的電視綜藝又拍了大屏幕的文藝電影,彼時的他也絕對沒能預見,以他作為起點,傳統造星方式受到挑戰。

互聯網文化的崛起使得造星渠道拓寬,網絡造星飛速發展,為市場產生了一批又一批的新人明星。

每一位新人出來之時,皆是粉絲簇擁一呼百應,之前的張天愛、劉昊然、黃景瑜,如今的GAI、胡一天、蔡徐坤、朱一龍莫不如是。

網劇、網綜、網大曆經之前的資本熱捧,內容繁多、精品稀少的1.0時代、2.0時代,隨著BAT支撐,以優愛騰為首的視頻網站進入快速發展期,網絡影視的付費市場擴大。

年輕多樣的文化圈層群體保有著持續的熱情和購買力,大量的新銳製作公司興起,老牌的傳統制作公司也將槍口對準網絡影視,一大批極具個人風格的導演、製作人、編劇人才出現,他們帶來精雕細磨的產品讓市場不斷豐富,也讓工業化和精品化製作成為行業標識。

网络造星的底层逻辑:生产内容和制造话题远比造星更重要

方便快捷的接受信息,隨時隨地觀看劇集綜藝,優質內容受到觀眾追捧的同時,觀眾和藝人之間的接觸渠道由原來單一的電視臺,又增加了更多元化的互聯網渠道。

觀眾“看到”藝人的機會變多,藝人“曝光”的渠道增加,電視臺固定的排播模式未能滿足藝人的需求,而網絡影視的迅猛發展,恰恰帶來了機會。

超級網劇、超級網綜不斷刺激著觀眾神經,小眾文化更是契合當下好奇心旺盛,圈層文化和二次元文化盛行的年輕人們。

“女穿男”的反套路設定,和槽梗預設,《太子妃升職記》以黑馬之勢殺入影視市場,帶來的影響至今會被人議論;

而《中國有嘻哈》更是讓“嘻哈”的一夜之間從地下走向地上,優酷、愛奇藝的街舞綜藝“共舞”,推動街舞文化發展;

《鎮魂》的播出讓原本IP不在侷限於小眾圈子,朱一龍和白宇熱度驟然躥升。

鴻溝:粉絲文化與速成的流量藝人

傳統事物和新事物之間必定產生碰撞,更何況現在正處於網絡影視慢慢崛起的時期。

正因為如此,隨著網絡造星的驟然加快,渠道助推內容,內容帶紅藝人,新傳播方式和新消費方式的出現也讓“流量藝人”成為了高頻詞,粉絲文化更是成為近兩年來被爭論對象。

《太子妃升職記》裡的張天愛是第一位真正意義上互聯網催生的現象級明星,短短的時間內粉絲驟然增加,人氣攀升迅速,巨大的流量面前,藝人的商業價值即刻顯現出來,粉絲為藝人代言的產品、參演的劇集買單。

2017年到2018年,粉絲效應更為明顯,從《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中走出來的胡一天短短一個月時間坐擁百萬粉絲,個人流量數據在彼時相比同期藝人更是高得驚人,粉絲更是拼命為自己喜歡的藝人做數據,做應援。

网络造星的底层逻辑:生产内容和制造话题远比造星更重要

偶像文化之下,《偶像練習生》裡以舞臺實力著稱的蔡徐坤第一名出道,從1月初參加節目到現在,粉絲數從175萬增加到如今的1121萬,常居各大榜單榜首,數據碾壓歸國四子和各大流量。

最近他又相繼登上《紅秀GRAZIA》和《FIGARO世界》兩本時尚大刊,獲得業內認可,其中《FIGARO世界》的82000本雜誌兩次預售秒空,刷新了《FIGARO世界》線上預售記錄。他身上的流量屬性明顯,但話題爭議度頗高。

网络造星的底层逻辑:生产内容和制造话题远比造星更重要

由小眾IP翻拍的《鎮魂》是現下最火爆的網絡劇,微博所到之處無一不是“鎮魂女孩”的拼命安利。

飾演沈巍的朱一龍流量體質更為明顯,原本參演多部影視劇卻也默默無聞的他,在經過《鎮魂》之後擁有大批的粉絲關注,僅粉絲為其在某平臺花短短時間就集資了52萬元,他也繼去年胡一天之後是第二位擁有如此流量熱度的男演員。

縱觀網綜造星現象不難發現,明星藝人短時間躥紅背後都會形成流量特質,數據主導的網絡影視裡,高互動性和迅速及時的營銷手段,讓藝人與粉絲之間緊緊維繫在一起。

並且還能迅速形成一個嶄新的粉絲群體,不論是演員還是新晉偶像都會受其影響。

粉絲經濟伴隨著互聯網文化產生,而互聯網的特性是信息的高速鏈接,信息容易形成聯動,粉絲成為了明星形象的一部分。

粉絲群體行為緊緊地與藝人捆綁在一起,稍微有一點行為出格,偶像就要背上粉絲惹來的“大鍋”。

因為區別於傳統藝人,這些在網綜造星裡走出來的新人們,與大眾之間還是隔著一層曖昧的薄紙,一夜躥紅大江南北並不等於擁有國民度,

尤其是是從小眾文化裡走出來的新人們,和主流大眾認知存在天然壁壘。

信息不對稱性讓他們也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今後的個人發展是時間問題,也取決於作品的口碑和個人的經紀規劃。

矛盾:網絡造星或許僅僅是偶然行為

如何最大限度的獲得國民度,走出“粉圈”,成為當下網絡造星藝人們最焦灼的問題之一。

這個問題產生的根本是源於網絡造星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在付費用戶佔絕對主導的視頻平臺上,源源不斷的內容才是最需注重的產品,而網絡造星次之。

視頻平臺和傳統電視臺不同的是,現在視頻平臺已經完全有能力可以去自制內容,到目前頭部劇集、超級網綜是吸引付費用戶的最主要方式,所以平臺在不斷開發頭部內容,網絡影視的主要議題是內容,而非造星。

所以這些藝人在頭部爆款劇集或者綜藝中走紅是必然,但相應的“三月流量”也是一種大趨勢,因為總有新內容快速填充進來,一部接著一部,一檔接著一檔,而藝人的新作品也需要考慮製作時間和週期。

网络造星的底层逻辑:生产内容和制造话题远比造星更重要

在以數據為核心,繼而根據數據模型採取相應的營銷手段去影響特定受眾的互聯網文化下,創造一個流量明星變得容易,但隨之被生產的流量藝人如何熱度保持也是一個基本問題。

即便有些視頻平臺都各自成立了自己的經紀公司,但面對需要以資源、人脈博弈的娛樂圈裡,能提供給這些藝人的選擇也不佔優勢。

而另外一種本身就擁有經紀公司的藝人來說,如何讓經紀公司乘著熱度,規劃自己的未來發展方向不至於被後來者超車,以及適應嶄新的粉絲間關係,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網絡影視以服務用戶產生內容為核心,勢必有一批又一批新人出現。在這個劇集、綜藝的網絡影視“黃金時代”裡,它從來不偏重造星,而是締造一個又一個的流量現象和熱點話題,至於藝人們的未來如何,靠的還是自己。

网络造星的底层逻辑:生产内容和制造话题远比造星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