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茶器,志野燒

志野日語的意思就是瓦片上紅紅白白的釉。志野燒的發展在日本已有四百多年曆史,其特質在於溫潤如白玉、凝脂般的釉色,冰裂紋理、自然無華坯體,豪邁的做工形式。製作過程遺留下來的手痕、柴燒火痕、蛀孔質感,都令人感動。白色釉將茶色完美呈現,茶人推崇豐富了志野陶的面貌。

說茶器,志野燒

說茶器,志野燒

志野的前身是白天目。天目本是日本對我國宋代黑釉瓷器。志野燒完全以長石為原料,厚而溫潤,釉面上隨意地顯現紅色的“火色”和橘皮狀的“棕眼”。

說茶器,志野燒

說茶器,志野燒

天正末期至文祿、慶長時期,出現了在胎土上用天然氧化鐵原料描繪圖案再施長石釉(這種形式,我國稱作“釉下彩”,日本稱作“下繪”)的“繪志野”。南宋時日本來留學的僧人、工匠不少,最受其鍾情的瓷器一是天目,二是浙江龍泉窯青瓷。

日本的“陶祖”加藤四郎自宋歸國後,在尾張的瀨戶開窯製陶,即著名的瀨戶窯,可以說是日本的陶瓷聖地之一(現在日語的“瀨戶物”一詞,已然是陶瓷器的總稱了)。

說茶器,志野燒

說茶器,志野燒

說茶器,志野燒

瀨戶窯的產品中,自然少不了模仿宋天目式樣的器具,後來就被稱為“瀨戶天目”。至應仁-文明大亂,不少瀨戶陶工逃入美濃避難,從而使美濃諸窯興起。所以瀨戶、美濃之器,頗多一脈相承之處。

說茶器,志野燒

說茶器,志野燒

說茶器,志野燒

桃山時代的志野歷來最為人喜愛,白釉完全以長石為原料,厚而溫潤,釉面上隨意地顯現紅色的“火色”和橘皮狀的“棕眼”。儘管今天人們說起瓷器最容易聯想到的顏色就是白色,但是白釉在歷史上出現得卻比較晚(我國商代已發明原始青瓷,而白釉則要到南北朝時代才出現),其製作較青瓷略為複雜。

說茶器,志野燒

說茶器,志野燒

說茶器,志野燒

說茶器,志野燒

梁莊志野有自己獨特的個性, 智拙樸素,是生命原色的象徵。志野的不羈和隨性是讓志野燒在陶瓷界獨樹一幟的原因。梁莊志野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志野”,懂得生命的無貴無賤,尊嚴與神聖。外在的絢麗,只是一時的裝飾,而只有內在的生命原色才經得住時間的滌盪與淘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