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河南7旬老漢養活仨兒子成家,自己蝸居河邊5平「趴趴屋」?

笑搞


“兒住瓦房孫住樓,老頭老婆住村頭;兒子燒煤孫燒氣兒,老頭老婆燒柴火棍兒…”這樣的新聞在農村極為常見,76歲的雷老漢就是其中之一。

雷老漢是河南省周口市鄲城縣人,七十六歲了,老伴去世多年,自己幫三個兒子成了家,由於各種矛盾沒有兒子願意贍養,自己長期蝸居在河邊一5平米的小“趴趴屋”裡,除了過年孩子來小房子裡看看他,平時無人光顧。

都說養兒為防老,像雷老漢這樣的老人卻只能孤獨終老嗎?雷老漢百般無奈之下找到周口市法部門,希望解決自己無人贍養的問題,最後在司法部門及律師的干預下,達成協議。平時老人住小兒子家,有病有災的仨兒子共同負擔……

這只是鄲城縣向不孝子孫亮劍的一個案例。公檢法司四部門聯合下發通告,要求子女必須讓父母老有所居,不能再住危房。自己有條件的,必須把老人接回自己身邊居住,不能再獨居危房。確因老人故土難離的,也要保證改善父母居住條件,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責任……

根據國家發改委日前發佈的《2017年中國居民消費發展報告》顯示,2017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2.4億,佔總人口比例達到17.3%。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左右,佔總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預計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將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老年人口將達到4.8億左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未來,我們去哪兒養老,也是我們所有人共同面對的問題。



東方今報



河南76歲的雷老漢,在給仨個兒子娶媳婦後,現在蝸居一個五平米的建築裡,引起了網友的氣憤與關注。其實,全國各地都有這種事情;歷朝歷代也有這種事情。這種事情是不少老年人的悲劇,也是社會的悲劇。這種事情不僅僅是家庭的矛盾,更是社會深層次的矛盾表現。今天本人就從一個點,側面的說一說這仨個兒子以及類似於這仨兒子的德性,希望大家認識這種現象,認識這種“兒子”,以便解決這種事情。


一,這仨個兒子以及類似於這仨兒子的人,往往缺乏教育,不知禮義廉恥。這種人基本上是在當地沒有名聲或者臭名昭著。其表現是嘴尖皮厚,往往一提起家事,他們各說各的理,把自己說成孝子,說其它兄弟不孝。

二是 家庭兄弟姐妹不團結,沒有親情。如果兄弟姐妹團結,有親情,有一個招呼一聲,大家響應,那麼,就不會去找司法所來解決啊?農村中竺信家醜不可外揚的,司法所解決,就是矛盾公開了。

三是,以前老父親的家庭窮。中國家庭的習慣是,有了兒子,父母親就應該操心給兒子娶媳婦,有幾個兒子,父母親就應該炒幾份心。老漢就是個農村人,以前一年四季拼命幹活,收入也就幾千元。現在落到這個地步不奇怪。

四是,農村過去重男輕女的後果。老漢當時有仨兒子,得兒子時,天天喜笑顏開。而後來,自己一輩子拼博,卻落得窮困潦倒,兒子卻不會滿意還不領情。如果早一點醒悟,怎麼會落到此地步啊。對於農村這種現象,地方各級組織,應該旗幟鮮明的弘揚正氣,講究孝道,以加強教育為主線,以加強農村經濟收入為載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峴山石頭


如何看待河南7旬老漢養活仨兒子成家,自己蝸居河邊5平“趴趴屋”?

民間有人常說,“世上只有瓜念籽,哪有聽說籽念瓜”。或許能夠折射當今社會的孝順老人問題。

在封建社會,父母是說一不二。尤其“三綱五常“之中所提到的父為子綱,還有製造過婚姻愛情悲劇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漸漸明白,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他們也是一個獨立的人格主體,不能任由父母所擺佈。可是這個觀念,在有的人那裡,又衍生出新的極端問題,那就是不孝順父母,有的甚至還虐待老人。

從現實當中不孝順老人的現象來看,大抵需要從如下原因來分析:

一是一些子女受到社會金錢大潮的影響,變得愈發勢利、自私。有的孩子在小時候還比較聽話、孝順,可是大了之後就變了。有的人就說是“娶了媳婦忘了娘“,或者是覺得父母的用處不大了。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是一些子女的思想、觀念和道德出了問題,在他們眼裡,只有個人,只有利益,父母都是拿來利用的。

二是一些父母缺乏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意識。這種教育不僅是口頭上的教育,更為重要的是以身作則。比如有的父母在年輕時也不孝順他們的父母,這在孩子眼裡是會形成影響的。還有的父母也是比較自私自利,在對待孩子方面可能有偏袒、有勢利觀念,或者是過於將養孩子視同為自己將來養老或收取回報。

三是一些父母缺乏獨立的人格追求。有的父母將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給予孩子,認為這就是對孩子很好。卻可能不知道會導致孩子只會索取、不會奉獻,最終有一天沒有索取的東西時,就可能變了。其實,父母更重要的是教給孩子能力、修養、做人、做事,而不是把自己所有的東西都給他們。只有自己有了獨立的人格和權利,才能保障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和諧、平衡。

針對這位7旬老人的事件,也只能請當地基層組織出面予以調解,可是這樣的調解,終究因為情感的缺乏,無非是解決了物質方面的問題,讓人嘆息不已。


碧翰烽


朋友看到我回答的標題,可能要問我,老漢養了三個兒子,也給他們都成家了,兒子有瓦房住,孫子有樓房住,老漢住在幾平的矮房子裡,怎麼責任還是老漢的呢?

我這樣說自有道理,不是毫無根據地亂說。老漢住在小矮房子裡,看起來是可憐。但是,如果你能仔細想想,著究竟是誰造成現在這個局面的呢?老漢不可能幾十年來一直住在這個矮房子裡。老漢的老屋呢?兒子不讓老漢一起住,至少老漢可以住在老屋裡。老屋哪裡去了?所以說老漢有責任。另外兒子不是生下來就遺傳了不孝的基因吧,所以老漢對兒子的教育也有推卸不掉的責任。

一,“子不教,父之過;子不孝,父之責。”兒子不孝順,是父母從小沒有教育好。在兒子出生後,父母只是管理孩子的衣食住行,而沒有給孩子進行傳統美德的教育。孩子從小到大壓根就不知道什麼是孝道,什麼是尊敬長輩,為什麼要贍養父母,孝敬長輩。父不教,不能責怪子女。

二,身教重於言教。三個兒子還有孫子沒有一個人願意讓老兩口跟自己一起住,說明老兩口以前對自己的父母也不是很孝順,不然兒子看也看會怎麼孝敬父母了。因為孝順的好家風是代代相傳,不孝的壞家風也是代代相傳的。上行下效一點沒說錯。生活環境對子女的耳濡目染比說教的效力大得多。

因此,在子女不孝的時候,老人先在自身找找問題的根源,不要一味的責怪子女。因為你已經給子女養成了不孝的壞習慣,一下子想讓他們改掉也不容易。

在這裡我想奉勸年輕的父母,給自己的兒女做好孝敬老人的榜樣,讓子女在你們日常的言行舉止中瞭解到什麼是孝道,怎樣才是對父母的孝順和尊敬。讓子女從小就在大腦中有一個孝順父母的概念。只要你們這樣做了,你們的晚年不用說,子女自然都會孝順你們的。

你說是不是這個理?

歡迎大家一起交流探討!


牽住夕陽的手


每一個人的生命征程中,有兩個時期是最特別的,那就是年少時期和年老時期。因此,“少有所教,老有所養”,是每一個最普通的人均渴望得到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國家的法律,才對少年時期的“教”與老年時期的“養”都有明文規定。這既是一種義務,也是一種責任。

據7月5日大河客戶端資訊,76歲的河南省周口市某縣農村的雷老漢,一生辛辛苦苦把三個兒子撫養成人,三個兒子也都各自成家立業了。



但因為家庭矛盾等種種原因,三個兒子竟然沒一人願意出面贍養雷老漢!雷老漢的老伴已經去世多年,自己的年紀也越來越大,各種身體上的小毛病不少,生活卻從此沒有了著落。無奈,他不得不蝸居在村頭河邊5平方米的矮小的臨時屋子裡。

本來,雷老漢出於面子的考慮,一直不願意把這種家庭的“醜事”抖落出去。無奈,自己獨立生活實在已經力不從心,雷老漢只好找到周口市司法局龍都調解工作室。

最終,在司法部門和律師的調解下,兄弟三人才達成一致意見:由老三耕種老人的土地,雷老漢長期居住老三家。碰到老人有病痛等較大開銷的情況,由兄弟三人一起解決。

應該說,雷老漢的事情總算有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只是,在廣大的農村中,“養老”始終是一個無法繞過去的問題。今天雷老漢的養老問題解決了,還有劉老漢、李老漢、張老漢,還有陳阿婆、孫阿婆、古阿婆的養老需要解決。

總之,農村的養老生態經過多年來的努力與變遷,的確有逐步改善的情況。但仍然存在不少的問題,仍然會有讓人感到寒心的事件發生,需要我們真正重視起來。

只有切實解決好了農村的養老問題,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和諧與幸福。


感動時代


事件回顧:雷老漢是河南省周口市鄲城縣人,七十六歲了,老伴去世多年,自己幫三個兒子成了家,由於各種矛盾沒有兒子願意贍養,自己長期蝸居在河邊一5平米的小“趴趴屋”即臨時居房裡,除了過年孩子來小房子裡看看他,平時無人光顧。因為年齡越來越大,老人找到司法部門協助解決,最後在司法部門及律師的干預下,達成協議。平時老人住小兒子家,有病有災的仨兒子共同負擔……為此,鄲城縣率先發力,向不孝子孫亮劍。公檢法司四部門聯合下發通告,要 求 子 女 必 須讓父母老 有 所 居,不能再住 危 房。自己有條件的,必須把老人接回自己身邊居住,不能再獨 居 危 房。確 因老人故土難 離 的,也要保證 改 善 父母居住條件。否則,將依 法 追 究 相關責任……


看完這個報道,我由衷的為老人們高興!更為鄲城縣政府拍手👏叫好!說實話,這些年我們的老人家尤其是農村裡沒有養老金的老人受屈了!為了撫養子女,受苦受累,任勞任怨。到頭來孩子住著高樓大廈,老人卻無家可歸。並且老人老了全身是病,又沒有生活來源,再碰到子女不孝的情況,一些老人往往羞於家醜,又不願往外說,更不願拿起法 律 武 器 維 權,所以就 默 默 承受內心的酸 楚和生 活的落 寞。儘管法律對贍 養老人有要求,但 老人寧願住在漏 雨的破房子裡,都不願去法 院 告子女不養活自己。我想這個除了家醜的原因,更多的還是老人對子女難 舍的親 情。他們縱然自己生活沒 著 落,也不願讓子女吃 官 司。


羊知道跪乳,鳥知道反哺。卻有人就不知道感恩父母!現在好了,有鄲城縣的榜樣,相信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會發揚光大的。但願我們的老人都能老有所依!


林林媽媽


老人對兒掏心窩,兒心裡邊無老人

這種現象在很多地方都或多或小的存在。這讓人想起這樣一個故事: 一兒子得了病,聽大夫說得要一顆心就能治好。兒子回去告訴了母親,母親二話沒說,挖出自己心就給了兒子。兒子高興地捧著心去給大夫入藥,突然,路上一個石頭拌了一下,兒子摔倒了,此時,地上的心突然說話了:“兒呀,你摔疼了沒有啊?”

河南這7七旬老漢,雖沒到掏心的程度,但也幾乎捨棄了自己全部,養大了三個兒子且都給成了家。完成了這些使命,老人老了,再幹不動了,只能與老伴偏居一偶,住著簡易房,準備走完人生最後的歷程。

三個兒子,住著老人心血換來的房子,過著舒心的日子,心中裝滿了自己中意的生活,唯獨沒有為老人留下一個小地方。

人呀,都有老的時侯。你今天這樣待老人,你的兒女看著呢,記著呢,等將來你老啦,也許還不如你父母呢


中科booklong


“三兒燒氣住樓房,老漢燒柴住蝸居”。河南一七旬老漢辛苦把三個兒子養大成家,他們都是住著樓房,卻讓老漢住在5平方的“趴趴屋”內燒柴生活,這一不孝道的惡性,又一次刷爆了國人的眼熟,成為人們議論的焦點,中國孝道的傳統美德又一次遭到了踐踏!

養兒防老,可是三個兒子卻是白眼狼。咱們暫且不提他們中間有啥過節,不孝道就是兒子們的不對。

在我們傳統的思維中,兒子是家裡的根,有了兒子自己家就有後了,三個兒子啊,我相信這位河南老漢當初三個兒子小時候也是人們羨慕的對象,自己也是幸福的沒法沒法的,誰家有三個兒子?我家就是!呵呵!人丁旺盛嘛!現在自己老了,三個兒子都不孝順,不知道老頭有何感想?



我認為養兒不如養女,等自己老了,女兒能貼心的伺候,那是多少個兒子也不會換來的心靈妙藥!

在我們當地有這樣的說法:不孝敬老人,會遭到報應的,報應是很嚴重的,雖是俗說,可這樣也多少震懾著一些不想盡孝道的人,我們這裡不孝道的人很少。


人在做,天在看。自己做出的惡行,日後自己都要來買單付出代價。贍養老人天經地義!人都會有老的哪一天,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要善待老人,把中華傳統的孝道美德發揚光大。在我們努力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中,每個人的素質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那將是我們人之幸也,民族之幸也!


李哥阿峰


就這個問題,說實話象此例子,農村裡還是比較多的(城市亦有)。主要說明一個問題,老一代的父母/老人,他們有著無私的奉獻,甚至不惜一切,就算是吃苦,捱餓,受凍,都心甘情願!他(老人)讓兒子住樓房,燒燃氣,那就就算不了什麼了!

不過,換位思想,反過來,兒子們,也能主動這樣做麼?尤其是當今!

自古以來,都是以“孝為先”,再說,有一天你想孝敬都難了,因“子欲養而親不待”呀!

就如今來說,國家.法律.道德.人們普遍傳統,都還是提倡“百善孝為先”。

通過這個問題,值得人們深思,也提醒社會,並喚醒人們的良知,有你的今天,是誰養大了你們的!有福應共享吧!

所以,綜上所述,真是/實屬不應該呀!

建議當地部門給予關注,社會給予譴責,具體地方加強再教育!其子應反思?我看,將來你也會老的!


zc榮


老漢七十七,老婆早歸西,養大兒仨個,盡心又盡力。

如今兒子大,全都娶了媳,紅白洋樓住,生活有甜蜜。

可憐的老漢,慘遭兒子踢,河邊趴趴屋,風雨把身棲。

吃的自己種,用的是撿的,穿的別人給,全是舊東西。一年兒難見,悲傷眼淚滴。眼看己難動,兒孫又不理,日子實難熬,老漢訴法律。

當地司法局,揮劍舉正義:老漢么兒住,仨兒皆出幣,共養父親老,誰都不準痞。

隨後又雷行,公檢法司齊,聯合發公告,依法頒條例:凡屬條件有,不能父母鄙,杜絕居危房,杜絕無人理,哪個不執行,就是違法律。

父母撫育小,推不掉的理,兒女贍養老,天經又地義。報答父母恩,兒女應積極。要知父母無,哪裡能有你。父母都不要,無臉又無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