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帕米爾高原上的部族婚禮

新疆喀什帕米爾高原上的部族婚禮

在帕米爾高原上,一對新人的婚禮,就是整個部族的盛典,凡能夠行走的人都會穿上最體面的盛裝前來參加。部族內部的交匯,足以支撐這個部族的神秘力量,使得高原塔吉克人的一支命脈從很久很久以前一直延續到今天。

新疆喀什帕米爾高原上的部族婚禮

婚禮聚攏整個部族的高原盛事

進入 10 月,帕米爾高原便進入了收獲的金秋時節,也是塔吉克小夥子和姑娘收穫愛情的節。因為他們自從 6 月遷往偏遠的夏牧場度過了整個忙碌的夏季後,終於可以在這個牛羊肥壯的時候返回,並舉辦一場婚禮了。

塔吉克婚禮的開始,是從一對新人的父親騎上馬,越過一座座大山開始的。帕米爾高原的村與村之間,常常跨越幾十公里,村裡的所有人,都會從眾多分散的居民點,騎著馬、犛牛向這裡匯聚聚攏。婚禮要舉辦三天,熱鬧而隆重。第一天,新郎和新娘要在各自的家裡打扮和準備,並招待前來賀喜的客人,男女兩家忙忙碌碌,喜氣洋洋。新郎和新娘都要挑選自己的陪伴人。親朋好友都前來幫忙,製作各種小吃,準備接待客人。另外,新人的衣著也頗講究,衣飾上除了要穿民族特色的服裝外,重要的是要在新郎頭上纏上紅、白兩色的布,這是新郎的重要標誌 ;新娘則要戴上繫有紅、白兩色手絹的戒指,這種裝束象徵著吉祥和幸福。塔吉克新娘的打扮別具一格,身著色彩豔麗的民族衣裙,頭戴自己精心繡制的花帽,頭上圍一條長四五米的圍巾,臉上罩著面紗。

新疆喀什帕米爾高原上的部族婚禮

第二天,婚禮進入高潮,新郎由親朋好友護駕,彈起民族樂器,浩浩蕩蕩來到女方家迎親。迎親時,男方要準備一份厚禮——一隻肥羊,送給女方家。迎親的隊伍來到女方家門口時,女方的父母及親戚朋友要在門口接迎親隊伍的到來。第三天早晨,新郎和新娘要同時回到男方的家。一路上,送親的青年男女們彈起各種樂器,邊歌邊舞。到門前時,早已等候在那裡的婆婆要親自給兒媳婦端上兩碗放有酥油的牛奶,兒媳婦喝完後才能下車。這天,客人很多,男女引吭歡歌,婆娑起舞,盡情娛樂,直到太陽落山,人們才戀戀不捨地離去。


新疆喀什帕米爾高原上的部族婚禮

帕米爾婚禮,不僅是這對新人的人生最大事,也是這些四散在深山放牧的人們的大事。他們每一個人,幾乎與所有幾百人都是熟悉的,任何人見面都是吻手禮或者吻面禮,團聚,是寂寥放牧後的狂歡,也是在荒野中心,向世界傳達的一種喧囂。在整個高原,人類至今仍是自然的點綴,面對環境的惡劣和嚴酷,人類選擇用血緣組成一個群體,婚禮,是高原上人們的歡聚,也是又一次聯合。高原上的生存環境一直沒有改變,這個歷史可能是幾千年,幾萬年,也許更久遠。因為這個原因,人們可以相信,你所看到的每一種情景和你所聽到的每一種聲音,很可能在久遠之前似曾相見,似曾相聞。


新疆喀什帕米爾高原上的部族婚禮

新娘準備一生的夢延續一世

只有準確理解高原上的人們對一個婚禮所投入的心力和熱情,才能找到解開塔吉克人一切生存之謎的鑰匙。庭院與房間裡的客人,讓我理解了“熱情”一詞為這場婚禮帶來的神聖,當我見到新娘那一刻,我想到了莊嚴與優雅,為了這一天,彷彿她已經投入了一生。為了能更好地拍攝這個盛事,我常到塔吉克族好友曼蘇爾家中,瞭解新娘一生的準備。姑娘訂婚儀式之後,女孩就進入閨中待嫁時期。按照塔吉克族習俗,姑娘不再從事放牧、擠奶、打水等拋頭露面的家務勞動,只能守候在家中,在母親及兄嫂的指點下,專心致志地繡制嫁妝。這時候,她就是公主,家人守護著她,她只要全身心憧憬著婚禮,再將所有愛與期待繡進飾品中,然後在婚禮上綻放。這樣的準備時間,有時候長達三年。到了婚禮的前一天,新娘開始沐浴,由村裡最德高望重的幾位老婦人和女方伴娘為她梳頭,靜臥一夜。一個女人此後的人生就從這一刻開始了。

新疆喀什帕米爾高原上的部族婚禮

幾年前的一個 10 月,我正在帕米爾採風,趕上我的塔吉克族朋友達力的女兒熱娜結婚,我在他們家停留了三天。這三天中,我睡在古老的“藍蓋力”房子裡,喝著帶有酥油味的奶茶,聽著山谷中傳來鷹笛優美的旋律,看著男女展開雙臂舞動的鷹舞,陶醉在如痴如醉的高原夢裡。我雖拍攝過近 30 場塔吉克婚禮,但沒有哪一次能像這次一樣投入到這個群體之中。達力是我多年的朋友,我每到高原都會去他家做客,這是一個位於雪山下的村子,村裡大多數人都認識我,孩子們看到我更是熱情。在熱娜的婚禮上,村裡人都來了,人們送上各種禮物。親朋好友也前來幫忙,製作各種小吃,我也成了大忙人,一會要迎接來往的客人,一會又和老人聊聊婚禮的相關事宜,一會又混到人群中跳鷹舞。


新疆喀什帕米爾高原上的部族婚禮

當遠遠聽到樂器演奏的聲音時,便是新郎由親朋好友護駕浩浩蕩蕩來到達力家迎親了,婚禮也進入高潮。只見新郎頭上纏一條由紅白兩色綢布做成的綢巾。村上年長的老人告訴我,紅色代表酥油,白色代表牛奶,預示將來的生活幸福。迎親的隊伍來到家門口時,熱娜的父母及親戚朋友在門口接迎,這時,熱娜的女伴代表她向新郎敬上高原上最純潔、最富有營養的兩碗放了奶油的牛奶,新郎當眾喝光,表示接受了熱娜的盛情和甜蜜的愛情。


新疆喀什帕米爾高原上的部族婚禮

進門時,熱娜的奶奶向孫女婿的肩 上撒些麵粉,願兩個年輕人互敬互愛,白頭偕老。進屋後,新郎與新娘熱娜交換系有紅、白布條的戒指。熱娜也被精心裝飾了一番,她穿著別具一格的本民族特色衣裙,頭戴自己精心繡制的花帽,罩著面紗。整個婚禮的儀式讓人非常感動。

新疆喀什帕米爾高原上的部族婚禮

高原嚴酷的環境使塔吉克女人們更願意選擇最鮮豔的色彩來裝點自己,在婚禮上,光新娘那一身,已經讓我覺得,整個高原的色彩已經向這裡傾斜。

新疆喀什帕米爾高原上的部族婚禮

經歷了十多年的高原拍攝,我認識了這個漫長的過程。這套新娘的服飾,除非萬不得已,按傳統,一年中要一直穿在新娘身上,那抹紅開始點綴那個她即將生活一輩子的角落。而她婚禮上歌舞、叼羊等歡聚,也許又開啟了另外一些小夥子與姑娘的愛情。之後,她會為人母,會漸漸老去,但她依然會穿著盛裝,帶著饢,騎著犛牛去趕赴一場場婚禮,在鷹笛聲中跳起鷹舞。


新疆喀什帕米爾高原上的部族婚禮

現場食物與歌舞最激情的狂歡

在帕米爾高原,因為人煙稀少,人們彼此相距甚遠,偶爾在路上相遇,也是一次人情的訴說,那一刻便無比隆重和美好,更不用說這樣的婚禮了,人們會騎著馬從很遠的地方趕過來祝福新人。

新疆喀什帕米爾高原上的部族婚禮

在婚禮上,你會看到人們對食物的尊重已經上升到一種信仰。男女雙方的代表約定婚期要宰牲,結婚三天,男女沐浴之後,更衣之前要宰牲,大典之前還要宰牲,無不滲透人們對生命歡悅的膜拜。食物的影響滲透到婚禮的每一個細節,最為典型的是他們對於麵粉的理解。結婚,用得最多和被賦予最高意義的東西不是重禮和金錢,而是白色的麵粉。

親戚開始前來賀喜,他們帶來的禮品一般有4到6個麵粉做的饢,而母親或長嫂在所有禮品上也都會撒麵粉,以示吉祥。在婚禮過程中,長輩們也會向新人身上撒一些麵粉以示祝福。

高原上,食物來之不易,非常珍貴,他們也願意用他們最好的東西招待客人。婚禮前,主婦們已經做好各種面制美食,肉食大餐更是讓餐桌一下豐盈得彷彿聚焦了整個高原的賜予。如果說不間斷的美食讓我口腹之慾得到滿足,那麼歌舞則讓我享受了另一場精神的狂歡。多人組成的迎親隊伍,在新郎出家門的那一刻就打起了手鼓,新郎就是在歌舞和國王般的禮遇中開啟走向新娘的征程。到了新娘家,新郎還沒有下車或下馬,新娘家的迎接隊伍也開始吹起鷹笛,跳起鷹舞。雙方親友最開始在舞池中相遇,每一個步驟都伴以歌舞,塔吉克人婚禮慶典的許多套曲目都是在這種場景之中逐步發展形成系列的。

新疆喀什帕米爾高原上的部族婚禮

這一系列習俗,從某種角度上講,是塔吉克人的哲學、宗教、社會觀念、生活意識、風俗習慣的合成。雖然他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但民族文化卻經歷了時代的變遷,甚至接受了時代浪潮的衝擊,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還能比較完整地擁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保持著自己的生活節奏,骨子裡堅守和傳承著祖先留下的所有,這是十分難得的。

我深知,在高原的那些日子,已不再是旅遊的日子,是對高原民族文化的一種傳播,是深藏在內心深處的一種責任。如果用現代人的眼光去看待這個群體,就會感到很多困惑,但塔吉克人樂意把這種困惑呈現在世人面前,使這片廣闊的高原成為一個引人入勝的新的多彩空間。

撰文·攝影 /趙登文

新疆喀什帕米爾高原上的部族婚禮

趙登文,國家一級攝影師,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家協會會員、博士、高級講師,多家媒體簽約攝影師。

在《中國國家地理》等國內外 20 多家刊物發表作品3 000 餘幅。獲得國際、國內攝影大賽金獎、銀獎、銅獎、優秀獎 300 多個,並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7屆、第8屆、第9 屆、第10 屆國際人類貢獻獎,第五屆世界攝影大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典圖像獎,國家攝影金像獎

等。作品突出邊疆地區風光和民俗,以捕捉獨特的地域文化為起點,形成了低沉厚重的獨立風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