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输不起,让孩子怎么赢?

01

2017年12月5日,四川大竹县一13岁初中男生因怨恨母亲对自己管教过于严格,持刀将母亲杀害。而在亲人、邻居眼中,尽管小男孩有些沉迷打游戏,但对人有礼貌、经常帮爷爷奶奶干活,曾获评优秀班干部……

事情发生后,所有人都觉得十分震惊:究竟因为什么,让本该血浓于水的亲情,最终发展成如此的悲剧?

作为家长,还记得每天回家对孩子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吗?

“这次考试多少名?”

“今天在学校学什么了?”

“作业做完了么就看电视?”

这是很多家长在回家后对孩子说的第一句话。

在现代应试教育模式的压力下,作业、学习、成绩成为了家庭的核心话题,父母对于孩子成绩的关注度往往很高,害怕自己的一个疏忽就让孩子落后于别人,从此踏入人生的“失败”难以抽身。于是,薄薄的作业本可能成为引发家庭战争的导火索,孩子不如意的考试成绩可能导致孩子被无休止的责备……

在这种高强度的关注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维系往往被忽视了,似乎除了学习,父母与孩子之间再无别的交流。然而这种高压的关注往往会适得其反,会让孩子产生

“除了学习我还有什么用?父母是不是在乎的只是我的成绩而不是我?”甚至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你若输不起,让孩子怎么赢?

02

2017年江苏一10岁女童因成绩差,家中服药轻生,留下一段3分25秒告别视频和374字的2页遗书,女孩在遗书中写到:“我走了你们也不用天天打我骂我了,虽然爸爸妈妈打我骂我,但我知道都是为了我好。”

直到孩子出事后,父母才幡然醒悟:在生命面前,成绩微不足道。

孩子的决绝源于学校与家庭的压力,在学校与家庭的双层高压夹击下,孩子的精神与身体无处可逃,不得不承受高竞争所带来的孤独。

与其说孩子无法承受学习的压力,不如说是家长的输不起让孩子变得输不起。

很多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于是不留余力的对孩子进行投资:辅导班、学区房、营养品、甚至放弃工作陪读……高投资的付出让家长迫切地想要得到高收益的回报,希望看到孩子在学生时代就可以“出人头地”,迫切地要求让家长和孩子绑在了一起,似乎“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于是,本不需要孩子承担的压力转接到了孩子的身上,家长在要求孩子高收获的同时,却忘记了去关心孩子的内心。家长无法接受失败,孩子比家长更脆弱。

白岩松曾说:“不但要教孩子如何去赢,更要教会他们如何漂亮地输”,其实,输了成绩,并不代表输了人生。不怕输的孩子,才有机会赢。

你若输不起,让孩子怎么赢?

03

从前,母亲与孩子通过脐带紧紧相连,传递营养与氧气,还有爱。却在孩子出生后,忘记了温柔、理解与关心,似乎亲子之前只有成绩最为重要。

父母与孩子之间,那么近,却又仿佛隔得那么远。

成绩并不是唯一能证明孩子优秀的,更不该是家庭关系中的一切。当家长越想让孩子“赢”、越想让孩子“出人头地”,往往就越容易失败。当孩子心中压了太多的期待,背负了太多的期望,孩子往往小心翼翼不敢踏出任何一步,生怕因为走错了而让家长失望。这样“畏首畏尾”的孩子,又怎么能迅速成长呢?

你若输不起,让孩子怎么赢?

吴镇宇在《爸爸去哪儿》里的一句话感动无数观众,他说 “由于自己已经50多岁,孩子还小,一直怕有一天离孩子而去还没有教好孩子”。

父母不可能永远守护在孩子身边,孩子的一生也不可能一帆风顺,父母唯一能做的,不是让孩子永远努力去“赢”,而是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输”。

要知道:想赢,是成功者的特质;而输不起,则是失败者的通病。

只有家长正确看待“输”,才能引导孩子摆正自己的心态。当每一个人不再害怕失败时,失败也就不再是“洪水猛兽”,而成功,也会更加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