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這些落井下石的,讓昆明安靜一會

昆明現在需要安靜一會,你們就體諒一下。

投入了那麼多時間,投入了那麼人力,投入了那麼多錢,文明城市還是沒創建成功,這會兒昆明一定很傷心,就別落井下石了。什麼反思啊,什麼嘲諷啊,就別哪壺不開提哪壺了。

我會說:昆明,沒事,“文明城市”不屌咱們,咱們就不和它玩。

我們自己玩不行麼?

“創建文明城市”,從語法上來講,沒毛病。可是再細思一下,是讓人恐怖的。“文明城市”是靠“創建”就能得來的?靠“創建”得來的,只是一個名號,一個稱號。如果再說深一點,可能涉及城市管理和運營。再深一點,那是一個城市的“厚度”。突擊幾個月,臨時抱佛腳,勞民又傷財還不討好,何苦呢?

“創建”不成功就是“應試”不當,連教育行業都高舉“素質”的旗幟了,一座城市的“厚度”如果還靠“應試”來增加,其實是拔苗助長,一拳要打出個胖子。

一拳打出個胖子,不僅疼,還不是真的胖,是腫了。腫,終究要消散的,消散過後的“文明城市”,排骨啷噹,再好的行頭,也掩蓋不了真相。

管理和運營好一座城市不容易,掌門人的用心良苦,我等百姓應該都還是“明月照我心”的。“我心”並非“溝渠”,一直以向上和向善而明志。可是“仇和樹甜心花,XXX的爛籬笆”這樣的新城市民謠出現,是否能令我們稍微思索下,刁民此等說辭,是否有點科學道理呢?

作為昆明“創建文明城市”中交通管理的舉措之一,就是在各種道路上安裝隔離欄。本意是有序分離對向車道,避免無序錯車、超車、橫穿等行為可能導致的交通擁堵甚至事故,但實際效果是不是一刀切都會呈現同等的交通效力呢?

其實不然。交通主幹道,利用率較高,隔離欄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眾多利用率本來就不高的微循環道路,安裝隔離欄就適得其反。所謂微循環道路,就是輔助主幹道,達到分流交通壓力的目的,要達成這個目的,就要讓微循環道路的利用率提高。微循環道路本來就比較窄,大多隻有雙向兩車道,安裝了隔離欄之後,前方因為一輛人力三輪、一輛電動車、一個行人,就可能導致車輛需要慢速通過以防刮擦,膽子小的,甚至只能慢慢在後面尾行,由此使得後面的車輛也就像蝸牛一般,而對向車道卻空無一車,由此極大降低通行效力。如果前方出點小事故,那就徹底完蛋走不了了。這樣一些微循環道路安裝隔離欄後,在很多時候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擁堵,相反更容易出現刮擦等事故。

這其實就是沒做研究,“文明”的含義包含著科學,本來為了“創文”,其實際結果反而陷入不講科學的“陷阱”,甚至“創文”結束後“將計就計”依然沒有撤離的意思,這就不對了。

不講科學,自然就沒有文明。文明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雙向融通。“文明”往往與“和諧”並論,“和諧”是我們社會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我們老祖宗對於“和諧”的理解中,“和而不同,異口同聲”。也就是說,和諧文明的社會,可以求同存異,允許不同狀態的存在,但在大方向上從大局出發,用一個聲音來聲張主旋律。這才是“和諧”的本意,也是“文明”的本意。

我們是聲張辯證唯物主義的主流社會,為什麼在“創文”這件事情上不能辯證看待呢。一個城市的文明和諧,需要人文的積累,需要在發展中改邪歸正從良從善,需要自上而下形成表率,需要陽光普照雨露均霑。為了“應試”文明城市考核而不講科學,甚至野蠻粗暴,這樣虛有其表的“文明城市”,不要也罷。

昆明,之所以叫昆明,就一定有區別於其他城市的特徵和優勢。練好了內功,不需要突擊創建,“文明城市”的帽子都會飛到你頭上。

不邀功,不裱花架子,耐下心來修煉內功,這座城市會記得你,這座城市的子民們會給你一個大大的口碑。有了老百姓的這座“口碑”,還怕換不來一座“豐碑”?靠創建得來的“文明城市”的獎盃,時間長了也就丟在角落了,生鏽蒙塵。就算是金子做的,沒有“口碑”這個基座,眾口也能鑠金。

擁有一個“和諧”社會環境的願景,每個市民都心有感念。管理城市和運營城市,需要智慧,需要科學,需要耐心,需要以身作則。一座城市,往往缺乏以持之以恆的科學態度和創新精神來善待她自己,往往缺乏以敬畏之心來善待她的子民。

長官意志也是一座城市的意志,每一個意志長官,你可以把自己看成這座城市的過客,但別忘了,幾百萬子民還要在這座城市繁衍生息下去。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座城市,其發展都要讓人感受到“溫度”和“質感”。斑馬線禮讓行人,恐怕是至今難得剩下的突擊創文的遺產,但這已經很進步了。一年一點進步,昆明的內功總會水到渠成的。

“文明城市”還不是你的姓氏,昆明,你的姓氏到底該如何書寫?

你們這些落井下石的,讓昆明安靜一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