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富平建置概要(1368——1644)惠志剛

據萬曆甲申本《富平縣誌》亦稱“孫志”記,富平“境蓋百二”,“負頻面荊,帶以石溫,而浮山鳳凰,若左右翼。四塞中地,非蕞爾奧區哉!”志載,全縣有三山四水:三山即荊山(俗稱呂村原)、浮山(亦稱王寮原)、頻山。四水,即漆沮水(俗稱石川河)、金定河(亦稱趙氏河)、頻水(亦稱順陽河)、溫泉河(俗稱葦子河)。從秦漢起,邑人注重修渠灌田。漆沮河引渠為最,計判官、文昌、通鎮、永濟、永興、順陽、石水、永潤、陽九、堰武、中渠、白馬、永興、洞子、永壽、長澤、金定等。頻水出趙老峪口有渠曰東河分兩支名曰順陽、薛家,西河派西匯盆傾、三泉諸水至南渠曰孫家。溫泉河有渠懷德、直城、順城等。洪武時全縣計5130戶, 65235人,耕地共908962畝;永樂時計5154戶, 76409人,耕地共915732畝;萬曆時計5680戶, 70180人,耕地共964725畝。萬曆三十六年(1608),富平別耀州府改屬西安府。

明代富平建置概要(1368——1644)惠志剛

明代富平縣行政建制示意圖 (1368-1644)(惠志剛編繪)

明洪武三年(1370),全縣建置344個村堡,分為永潤、招福、平皋、頻陽4個鄉,轄44個裡。隨後又將太平、金定、仁和、忠厚4裡,分別併入它裡,全縣有裡共40個,即:義林裡、安平裡、開善裡、張北里、鞏家裡、高堂裡、大安裡、孝義裡、安定裡、石川裡、齊村裡、平皋裡、懷德里、新義裡、善寧裡、順化裡、義門裡、招賢裡、通關裡、流曲裡、薛家裡、龍門裡、蘭山裡、美田裡、蓋村裡、黨林裡、安仁裡、到賢裡、頻陽裡、溝村裡、盤龍里、閻村裡、懷城裡、孫姜裡、永潤裡、溫泉裡、橫水裡、義城裡、廓廂裡、浮澤裡。並建5堡,即:美原堡、到賢堡、流曲堡、莊裡堡、張橋堡。設集會有8大鎮,即:城廓鎮、流曲鎮、美原鎮、薛家鎮,道賢鎮、莊子鎮、張橋鎮、莊裡鎮。小鎮16個,即:洪水鎮、溫泉鎮、覓子鎮、王寮鎮、西魏鎮、小惠鎮、張北鎮、通關鎮、雷村鎮、齊村鎮、留集鎮、華陽鎮、賀蘭觀鎮、施家鎮、淡村鎮、縣西鎮。以上各鎮由裡統管。當時全縣驛路共3條,縣設總鋪,驛鋪10處,即:縣東北,從縣城——和西坊鋪(華朱何仙坊)——牛村鋪(王寮孫村)——新義村鋪(道賢新義)——莊子鎮鋪(道賢莊鎮),逕入蒲城;縣西北,從縣城——溫泉鋪——莊裡鋪——覓子店鋪——橫水鋪,直抵耀州;縣西南,從縣城——都村鋪——苗家峪鋪(即瓦窯頭),經三原直驅省(府)城西安。

明代富平建置概要(1368——1644)惠志剛

明嘉靖九年(1530),富平知縣劉希簡首建新城書院,位於縣西連城。當時,全縣主要寺觀有聖佛寺、溫泉寺、臥龍寺、荊山寺、盤龍寺、鐵佛寺、寶峰禪院、大雄寺、邑山寺、靈薦寺、寶峰寺、明月寺、靈泉寺、慈雲寺、萬斛寺、大雲寺、法源寺、興國寺、善寧寺、善慶寺、普淨寺、定國寺、妙覺寺、八公寺、永慶寺、全真寺、廣嚴寺、永仙觀、元和觀、長春觀等。

明代富平建置概要(1368——1644)惠志剛

是時,富平有帝陵8座,即漢高祖劉邦之父劉執嘉萬年陵(亦稱漢太上皇陵)、西魏孝文帝永陵、北周太祖宇文泰成陵、唐中宗定陵、唐代宗元陵、唐順宗豐陵、唐文宗章陵、唐懿宗簡陵。另有王翦、王賁父子、李光弼、李光進兄弟,符令奇、苻璘父子,以及韓仲良、梁悅、李彥溫、李興、蓋瓊、徒單鎰、烏古倫速可、趙信、張敏、張紞、楊爵、李宗樞等名人墓冢。

明代富平建置概要(1368——1644)惠志剛

(本文摘自:明·孫丕揚纂《富平縣誌》註釋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