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扶貧到致富,阿里巴巴如何將脫貧做成一項事業?

馬雲是一個奇人,總是能做出一些讓普通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但事後卻發現這才是正道。就在全國進入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馬雲給阿里巴巴的高管下達了脫貧KPI,並且要半年向社會彙報一次。

從扶貧到致富,阿里巴巴如何將脫貧做成一項事業?

當大家還在為燒錢補貼獲取用戶而焦頭爛額的時候,阿里巴巴成立了100億元的脫貧基金,幾乎調動了所有的公司力量,每個員工都要完成“公益時”,這在競爭激烈的互聯網行業裡絕無僅有。

阿里巴巴的脫貧與很多公司的應付差事獲得社會美譽度不同,並沒有大張旗鼓的高額捐款,也沒有藉機發佈什麼扶貧產品的品牌推廣,更沒有一陣風一樣搞個活動就走,而是真的紮根基層,在做很多需要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收穫成果的“小事”。在汶川地震災區,阿里巴巴的項目是僅有的一直默默持續到今天的留存,而彭蕾在陝西牽頭的養育未來項目更是需要數十年才能從孩子們的成長中體現成就。

說到底,阿里巴巴的公司理念就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也確實契合了阿里巴巴全心全意做好脫貧的動機,讓天下沒有饑民,讓天下沒有孩子讀不上書,這些美好的理想,都值得去實現。

馬雲說,“扶貧、脫貧、致富是三個不同的階段,扶貧是授人以魚,脫貧是授人以漁,致富則是造魚塘,為脫貧創造條件。”這一理念也成為了阿里巴巴脫貧工作的指針。在半年工作彙報中,這裡理念被具體為“造魚塘,育支點,聚生態”。

從扶貧到致富,阿里巴巴如何將脫貧做成一項事業?

根據【阿里巴巴脫貧工作報告】,在阿里巴巴脫貧基金成立後,計劃從電商脫貧、健康脫貧、教育脫貧、女性脫貧、生態脫貧等五個方面重點推進,努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互聯網+脫貧”新模式。

從目前來看,阿里巴巴將促進貧困縣農產品產銷對接,作為電商脫貧的主要方向。半年以來,阿里巴巴在全國範圍內首批打造10個電商脫貧樣板縣,包括重慶奉節、雲南元陽、甘肅禮縣、新疆巴楚和吉木乃、內蒙古敖漢旗、安徽金寨、福建長汀、吉林和龍、貴州雷山等,嘗試探索“電商+脫貧”的全新路徑。其中,阿里巴巴與巴楚縣政府組織貧困農戶成立脫貧合作社,兩年多時間,幫助500戶貧困村民收入從每畝400元提升到平均每畝3600元,巴楚留香瓜更是香飄神州大地。

在教育扶貧方面,作為教師出身的馬雲更是關注,早在2015年就推出了鄉村教師計劃,累計投入了數億元資金,培養鄉村教師,改善教育條件。2018年5月,阿里雲啟動教育脫貧計劃,先後在貴州、河北落地試點,培訓貧困學生、貧困縣技術從業者,提供免費的雲計算、大數據培訓與認證機會。

由於業務的原因,阿里巴巴天然與女性關係密切,因此,阿里巴巴、螞蟻金服攜手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和保險公司等合作伙伴共同開發“螞蟻好保險”,為國家級貧困縣建檔立卡女性(0-100歲)提供覆蓋全生命週期的保障。阿里巴巴集團與湖畔魔豆公益基金會共同開展“養育未來”項目,探索中國貧困地區0-3歲兒童早期發展的支持,發掘承擔主要養育職責的農村女性的能量,打破代際貧困傳遞。

從扶貧到致富,阿里巴巴如何將脫貧做成一項事業?

我們也看到,阿里巴巴的脫貧並在是單打獨鬥,也不是全部大包大攬,而是充分結合了自身平臺理念,將大家的力量集聚起來,眾人拾柴火焰高,甚至是給了社會大眾以最便捷的公益奉獻機會,這也讓脫貧工作更加深入人心,獲得了社會普遍支持。

無論是螞蟻森林與生態脫貧的結合,讓百萬人參與保護地認領;還是淘寶的“淘鄉甜”項目,賦予公眾購買的行為以公益價值;還是健康領域的頂樑柱項目。阿里利用自己的經濟體的平臺,利用技術力量,讓脫貧不再是盆景式脫貧,而是與千萬用戶產生關聯。

於是,在阿里巴巴的平臺支撐下,女性脫貧催生“新職業”,陝西寧陝首批養育員上崗;螞蟻森林上線平武關壩公益保護地,1000多萬網友認領;而菜鳥驛站最高海拔4119米,在300貧困縣建倉半年發件超1億,阿里雲則將雲計算應用到預判牲畜產量上,病死亡率降低3%……阿里經濟體的技術與生態正全面參與脫貧工作。

讓我們來看看具體的成績:國家級貧困縣在阿里巴巴平臺網絡銷售額超過260 億元。淘寶“興農扶貧”頻道則實現覆蓋8個省141個縣,包含51個貧困縣,接入商品701 款。而螞蟻金服旗下網商銀行則向貧困縣100 餘萬用戶提供貸款超過380 億元……顯然,即便有了“超過1000名阿里人,在全國調研近100個貧困縣域,近1.5萬人次奔赴在路上並持續試點”這樣發付出,但若是沒有千萬用戶的參與,這些成果的取得也是不可能的。

俗話說,一份耕耘一分收穫,在阿里巴巴平臺賦能的基礎上,脫貧攻堅的力量獲得了乘數效應,社會大眾用自己微笑的助力匯聚成了強大的動能,支持、幫助和引領貧困地區與貧困人口走出困境,實現新的屬於自己的生活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