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用航空工業的發展歷程

中國航空起步並不晚。1909年9月21日,馮如駕駛他自己設計和製造的飛機在舊金山升空了。這次飛行距離達到804米,遠超萊特兄弟的飛行距離,在美國引起轟動,《加利福尼亞美國人民報》以“中國人的航空技術超過西方”報道了此次飛行。“馮如一號”作為中國人自己設計、製造的第一架飛機,標誌著中國航空事業的開端。懷著航空報國理想的馮如,1911年帶著三架飛機回到祖國,參加辛亥革命。可惜的是,這位中國航空事業的先驅,在1912年一次飛行中失事,一顆耀眼的明星在29歲就隕落了。

新中國成立初期,製造的飛機多以前蘇聯飛機為仿製對象。1954年7月3日,中國的第一架飛機初教-5首飛。後續又成功製造了殲-5、殲教-1、殲-6、轟-5、殲-7、殲-8等型號飛機。

相比于軍用飛機的發展歷程,民用飛機的發展就曲折很多。1970年中央決定上馬“708工程”,代號“運十”的飛機開始進入研製階段。當時全國統一部署,從各地有關單位向上海調集了600多名技術人員,著手設計。1975年6月完成全部設計圖紙,1976年完成靜力試驗機制造,1980年6月完成飛行機制造,1980年9月26日運-10首次試飛成功。首飛完成後,運-10先後轉場試飛到達全國九大城市,7次飛抵西藏運送物資。運十1985年停飛後,中國民用航空的發展非常緩慢。

我國民用航空工業的發展歷程

現上海飛機制造公司運10及前方“永不放棄”雕塑

現在提起運十,都會說這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表明中國的航空技術曾經也處於領先水平。但運十成功最大的影響實際是帶動了一大批相關產業的發展。為了給運十配套,上海僅電子廠就成立了三十多個,正因為有相關產業配套,運十才能夠完全國產化。甚至為其配套的渦扇-8發動機在波音飛機上完成了飛行試驗。

目前國家要發展大型客機,除了要建成為新時期標誌性工程,最大的作用就在於其帶動作用。航空發動機被稱為是工業皇冠上的明珠,並不僅是因為製造難度大,更在於需要雄厚的工業基礎支撐。我們目前的大飛機沒有完全國產化,這也是被詬病最多的一點,原因並不是我們能力不夠,而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建立起這樣的產業,單憑一家飛機制造公司是無法自行完成機體、設備、系統的生產的。運十在當時並不處於領先水平,而且成本遠高於波音,但如果堅持做下去,會帶動一大批產業的發展,今天也不會出現很多系統都受制於外國的情況。所以運十的下馬,摧毀了一大批成長中的配套產業。這對於我們今天的大飛機研製有很大啟示。研製初期,面臨其他大型航空公司的競爭,我們無法做到大幅盈利,甚至還需要依靠國家支持,但不能再走以前的老路,因為產業的建立,尤其是在國外老牌企業的競爭下,必須要走一段艱難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