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做一道題,答案也一樣,但效果差別怎這麼大呢?

都是做一道題,答案也一樣,但效果差別怎這麼大呢?

思維和學習

最近在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發現了一些不好的現象:

比如,老師要求用“可愛”造句,她答:我家的小狗很可愛。還不錯。

再要求用“一......就......”造句,她答:我一回來,小狗就撲過來。怎麼還是小狗!

用“一邊,一邊”造句,她答:我一邊抱著小狗,一邊看書。

又又又又是小狗,你換成:我一邊抱著小牛,一邊看書,我都沒這麼生氣!!

再比如,填空題:( )玻璃。她寫()玻璃,問她為什麼不寫漢字,她說擦玻璃不行嗎?

推斷,她第一個念頭就是擦玻璃,擦又不會寫,只好用拼音。至於能不能寫打玻璃、拍玻璃、吹玻璃、畫玻璃......她壓根兒就沒去想。

還有看圖說話,兩個孩子在操場上踢球,幾個孩子在旁邊觀看。結果,她就寫了兩行,就不知道寫什麼了。

再比如一道數學題,兩個相同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什麼圖形?孩子第一知覺就是長方形或者正方形。然而,只要問一下自己,一定能拼成正方形、長方形嗎?還有其他可能性嗎?他就會發現自己的答案是有問題的。

都是做一道題,答案也一樣,但效果差別怎這麼大呢?

學習和思維

這是值得關注的問題,說明孩子的思維狹窄,不夠開闊。

孩子有良好的思維是學習的基礎,有時候甚至可以說是學習的目的。好的思維具有深度、廣度、靈活、變通、精細等特徵。其中廣度非常重要。

思維廣度好的孩子,學習的遷移能力特別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舉一反三,更厲害的舉一反十,甚至學一而知百。

看起來都是做一道題目,都是一個答案,可是這其中的過程卻大不一樣。

有的孩子做一道題就是一道題,有的孩子先是認真思考,想想這道題有哪些方法,有哪些可能性,然後再選擇最合理的解答,後者做一道題,其實已經作了十道題。難怪人家會舉一反三呢!

比如,就以上述的題目為例:

同樣用“可愛”“一......就......”:思維廣度好的孩子能一口氣想出十幾個答案,然後進行好壞比較,最好才選擇了“我家的小狗恨可愛”。“我一回來,小狗就撲過來”看起來還是一樣答案,但過程已經截然不同,學習效果也是天壤之別。

所以,我們在輔導孩子作業時,千萬不要只看答案,還要看他解題思路和思考的過程,緊緊靠死記硬背、生搬硬套,雖然得到正確答案,對學習的幫助也不是很大。

正確的方式是瞭解他的思維過程,防止狹窄、僵化,在做必要的引導、訓練,慢慢讓他養成思維的習慣,提升思維的品質,這對孩子的學習是最大的幫助。

再重複一句,良好的思維是學習的基礎,甚至可以說是學習的目的。學習的知識會陳舊過時,但思維會被永記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