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VC談晶片:沒有做好8-10年「長期戰」的準備就別進場了

中興事件,撕開了中國“無芯”的尷尬現狀,一度引發創投圈的反思:為什麼中國的VC很少投芯片?

事實上,國內佈局芯片領域的VC機構並不在少數,只是這個不太“性感”的行業在中興事件之前並未引起外界太多的注意。

談及中國VC對芯片的冷淡,業內似乎更多把部分原因歸咎於回報太低——“我們曾經投過一個項目,在價格最高的時候,生產的芯片一顆是294元,後來一直跌到24元,然後跌到12元,現在是1美元多,利潤可想而知”。在不久前投資界主辦的一場沙龍上,光量資本創始合夥人朱晴如此感慨。

中国VC谈芯片:没有做好8-10年“长期战”的准备就别进场了

30年曆程:半導體迎來了國產化新的黃金機遇?

回過頭來看,80年代到2000年代無疑是全球投資半導體的黃金年代。

華登國際曾做過一個統計,當年硅谷一半的投資都在半導體領域。當時雖然研發費用增長很快,但銷售增長更快,所以投資回報率非常好。老一輩的硅谷頂級基金合夥人基本上都是投半導體出身的,但在2000年以後他們就投得越來越少了。

先比之下,國內半導體產業起步晚得多。華登國際合夥人張聿表示,華登國際在中國真正投半導體比較多始於2008年。那時候正值金融危機,大批海歸回國,湧現了大量的投資機會。

合創資本管理合夥人唐祖佳回顧過去近年來中國半導體產業產值的成長情況,發現2016年是一個標誌性的節點。這一年,大陸IC設計產值首次超過了封測,也首次超過了臺灣。如果以2025的國產化目標為標準看,從2017-2020年,每年差不多有500億的增長空間。

即便如此,國內半導體產業仍與國際水平相差甚巨。紐瑞芯創始人CTO陳振騏直言,國內跟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大,自給率和市場佔有率相對比較低,尤其是在射頻芯片上更低。部分芯片設計水平與國外基本同步,但產品相對單一。

千乘資本投資總監方昕表示,經過中興事件慢慢平復之後,在IC行業的朋友們應該都還比較清楚,這個世界還是這個世界,市場還是這個市場,“其實我們跟美國之間的差距還是非常大,我們還是比較焦慮的,沒有太多值得驕傲的資本”。

2018年隨著中興事件爆發,半導體似乎迎來了國產化新的黃金時間。合創資本管理合夥人唐祖佳預測,未來能保持26%以上的複合增長率。“剛才說半導體有泡沫,我看半導體的泡沫還遠遠不夠,這泡沫還需要來得更猛一些。因為一個行業要大發展,需要更多的關注,更多的資金進入,更大的財富效應來吸引更多的高級人才迴流和進入,產業才有可能發展起來。”

現狀:半導體行業有三個戰場

半導體產業無疑是一塊誘人的“蛋糕”。有一個數據顯示,1億美元支撐起集成電路產業的大概1500億的產值,所以說集成電路基本上是產業的加速器。

那麼問題來,國內VC佈局半導體產業的現狀如何?

華登國際合夥人張聿直言,半導體行業有三個戰場,中間最大的這一塊,存儲、CPU,基本上我們認為這種重投入,尤其是存儲,適合國家大資金或地方政府去做,存儲要想趕上海外的水平,準備好落後於2-3代,每一代準備300-500億人民幣,準確砸進去1000-1500億人民幣,可能有機會改善。存儲這個戰場非常殘酷,落後一代是一片也賣不出去,“如果各位沒有特別的因素,建議大家躲開這個主戰場,這是國家之間的戰鬥”。

創東方投資投資總監劉偉介紹,在產業鏈裡面,芯片一般是整個產業鏈的最上游,包括軟件、整機系統,鏈條非常長,鏈條長代表這個產業更新週期比較慢;第二,更新難度比較大。兩個難度代表整個產業的發展趨勢和發展難度比其他的要滯後很多。

半導體產業特點:投入大、壁壘高、國際化。創東方投資投資總監劉偉感慨,做IC的企業,一睜眼就是國際化的競爭,面臨的就是全球化競爭的格局,雖然現在人才、團隊、市場、管理都跟上,實際上中間的節點控制難度還是比較大一些。

“之前跟一個做IC的團隊聊,每天工程師工作也是10-12小時,也是壓力非常大。大者恆大、贏者通吃,這個產業是第一名吃肉,第二名喝湯。”劉偉表示,芯片行業是一個技術、資金密集型的產業,投資人不要太樂觀,不要誇大行業的機會。

機遇:下一個金礦在哪裡?

對於中國VC而言,佈局芯片產業還有哪些機遇?

合創資本管理合夥人唐祖佳認為,從產業鏈看半導體投資,手機產業已經成為最大的半導體承載平臺,汽車產業已經成為推動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新引擎,而物聯網無疑是後續不可忽視的新力量。

具體來看,現在手機出貨總量已經非常平穩了,從未來來講,芯片在手機裡面的佔比不會有特別大幅度的增加,但國產化比率會有較大增長,因此帶來的國產替代投資機會不可忽視。而汽車行業,雖然目前規模不大,但它是目前的複合增長率最高的產業。

唐祖佳說,原來中國的汽車產業鏈相對比較封閉,進去非常難。而且,汽車行業的安全性要求很高,一個電子部件從前期的驗證、導入、定型、銷售,經常四五年時間過去了,最後車賣得不好,根本沒有什麼回報。現在來看,汽車內的傳統部件電子化進程已經進入尾聲,但新的智能化、網絡化、電動化的趨勢來了,汽車原有格局已經被打破,新的創業機會比比皆是。

對於汽車產業的前景,千乘資本投資總監方昕也十分看好,“過去10年是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如火如荼的10年,未來10年可能是智能汽車,甚至是車聯網爆發的10年,可能是10年,甚至20年,規模萬億的大市場。”

此外,5G也是半導體產業下一個機遇。紐瑞芯創始人CTO陳振騏表示,2018年底是5G產業鏈預商用,2019年啟動5G商用建設,2020年啟用5G正式啟動商用,基本上是採購國際芯片。“出了中興事件,芯片如果不能做到自主可控,裡面會有巨大的風險。”

旦恩資本合夥人劉旭,原來有些芯片公司挺難進華為或是OPPO、VIVO的供應鏈,現在越來越多國內的企業願意去試,到最後階段可能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這個機會出現了。“中興事件對於中國芯片產業鏈來講其實是一件好的事情”。

另外,國家投了大量的集成電路廠,比如說在合肥、廈門、成都、南京,大量的集成電路廠建好了之後,對很多IC公司是很好的機會,因為這些廠的產能在一兩年以後要釋放,國內芯片的紅利期應該給國內的芯片公司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

對此,光量資本創始合夥人朱晴認為,進口替代的企業今後可能會迎來春天。“在此,呼籲開通芯片行業上市的綠色通道,這是群策群力的事情。對於創投機構來講,如果有好的退出管道更願意加大投入”。

沒有做好8-10年“長期戰”的準備就別進場了

芯片是大的產業投資機會,不過梳理以往的投資案例,不難可以看出來這個產業的投資難度非常大,而且投資收益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高,甚至曾經有投資人諷刺,在中國投芯片利潤還不如“買肥皂”。

作為紮根半導體行業二三十年的“老兵”,華登國際合夥人張聿表示,半導體產業投資是有周期的,30年經過了大概4-5個週期。“每個週期有一些是比較熱門的,有一些最好不要去碰,因為知道它做不出來。比如說硅光,這個行業現在又熱起來,實際上硅光產品每七八年熱一波,之前的三波幾乎全部“撲街”了。”

而旦恩資本合夥人劉旭坦言,芯片確實是一個挺苦的行業,但還不至於跟“賣肥皂”相比。“用‘賣肥皂’來比喻是不合理的,芯片算是非常高大上,如果你做了一顆芯片不起量,對於市場的脈搏把握不準還是挺苦的。一旦起量,這種投資回報率遠遠不至於像賣肥皂這樣的回報率。”

合創資本管理合夥人唐祖佳也表示,芯片投資是前期時間比較長,技術得到驗證時間長,工藝生產量率達到穩定目標也需要時間很長,客戶導入的時間經常會更長,所以比較難快速得到高增長和估值溢價。不過同樣的,芯片公司一旦起量經常就會進入快速增長狀態,現金流也會很快轉好。

談及“國產芯”如何走出一條路,正軒投資創始合夥人胡林平分享了日韓的經驗。

“日本的半導體都是跟美國學的,韓國的半導體都是學日本的。有一個笑話是說週末東京飛韓國的飛機上,全是半導體行業的工程師,從日本到韓國去賺外塊,韓國三星、現代都聘日本成熟的半導體芯片的工程師到工廠來指導工作,好吃好喝款待他們”胡林平認為,這對中國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式。

胡林平提醒,10年對於一支基金而言時間不短,但要想投半導體行業,如果沒有做好8-10年“長期戰”的準備就別進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