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判斷一隻鳥籠的優劣

教你如何判斷一隻鳥籠的優劣

不論是生性好動、淘氣的紅子,還是活潑好動的百靈,都愛用嘴爪剝剃,因此最易損籠,所以鳥籠的製作採用了多重材質。籠腔從材質上分有:竹、木、鐵、牙、竹鐵合制5類,從造型上分有:方(麵包籠)、圓兩種,而從價值上分又有:打籠、養籠、賞籠三種。

在清代,最常見的是“丘子籠”。“丘子籠”,多用長型,上做圓車篷形,是兩端平直的鐵絲籠,一說以丘姓所製為最佳,一說形似土厝棺木的“丘子”,因而得名。“丘子籠”無疑是方籠的原形,也許土厝棺木的聯想讓人覺得晦氣,後來,看到西洋麵包的造型後,人們就改稱其為“麵包籠”了。鐵製方籠,多為“打籠”、“帶籠”、“養籠”,因其堅固不易損毀,多用於捕鳥、養生鳥和買賣途中,其使用價值遠大於觀賞價值,製作工藝也較簡單,所以多為講究的玩家所不屑。目前常見的鳥籠多以竹製為主。

對於竹製鳥籠,大多數沒有養過鳥的人可能不會想到有如此的講究:製作鳥籠的竹子一定要選用自然生長到五六年的竹子,因為年份小的纖維沒有韌性,年份老的則太脆。將竹子買回來之後,還要經過蒸、盤、定型、矯形等多道工序,反覆地將其盤圓,且接口處不留痕跡,表面也要光滑、手感好,起碼要經過三四年的時間才能成為製作鳥籠的材料。

為什麼使用竹子作為原材料?主要原因有兩大方面。一方面是竹子本身具有的客觀特性:首先,竹子原材料豐富,價格低廉;第二,竹子的延展性和可加工性強,且能夠用水刷洗不易變形。另一方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情感傳承:竹,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歷來有清雅、高古、俊逸等品格,竹製品也因其原料傳承了這樣的精神,從而為國人所喜愛,這就是竹籠較多的主觀原因。

判斷一隻竹籠的優劣主要從籠腔的造型、選材、細部特徵以及為何人所造四方面來看。 首先是造型。籠腔的整體外貌是最容易觀察的。第一要看的就是“頂”,看“頂”是“凹”是“凸”還是與“頭道圈”水平,“頂”的形態直接反映籠腔兒是否堅固,凹頂凸頂都說明籠腔的結構存在一定的問題,匠人的工藝不過硬。有可能的話還可以輕壓籠頂,看其是否上下“忽悠”。但需注意的是,一些較老的籠腔兒因時間較長,也會存在“塌頂”的問題。第二就是看籠腔上的“五道圈”是否水平。再來就是看紅子籠的底。底有三種,早年多為條底,以竹條連成,後來因紅子籠兼養黃雀兒,出現了安三合板的板底,再後來有給板底上漆的漆底,行內稱之為“膩子底”。三種籠底各有優劣:條底製作複雜,費工費料,較為輕便但相對容易損壞,板底和膩子底製作工藝簡便,不易損壞但分量也較沉。籠底形式對籠子的價值影響不大,選擇購買時還是要注意做工。

造型結構合格的鳥籠,就具備了使用價值,可以作為養籠,但作為賞籠就要看鳥籠選材的材質。如果選材出自同一根竹子,那麼“五道圈”和“大邊”上竹節的痕跡應該是一一對應的。在竹籠中,特別要提出的是“大漆籠”,即是上漆的竹籠,一般有“紫大漆”、“黑大漆”兩種。“大漆籠”看不出竹子的材質,只能以上漆的工藝辨別優劣,好的“大漆籠”漆潤色勻且具有漆器的光澤,頗具觀賞性。但是上漆的竹籠無法看出竹子材質的好壞,匠人往往將材質不佳的竹籠上漆,以掩其瑕疵,天長日久漆料鬆脫、剝落後往往會發現本身材質有很大問題。且漆籠較沉、漆面易損,又不利於作為養籠,故“大漆籠”雖然美觀大氣,但在玩家中並不受追捧。

有人會問:一些玩家能準確地說出何籠為何人所造,而出自名家的鳥籠價格不菲,人家是怎麼能通過一樣尺寸的籠腔看出來的呢?這就要看籠腔的細部特徵了。所謂的細部特徵,是指籠門、籠條、接口、銷釘等處不同的安裝、加固方式。這些細微的不同體現了製作者的匠心獨運,也成為了他們的“名片”。清末民初時講究的是“老趙家的鉤子,王攥的籠兒”。除了這兩派名家,還有“老小郭”、“老小張”、“涿州馬”、“老吉”、“三河喬”等不同時期造鉤、制籠的名家。

作為“北派”鳥文化的代表,北京人養鳥的習俗與風格深深地紮根於北京人的心裡,歷經百年,仍舊閃耀著文化的光芒。

鳥具

“鳥籠雖小,五臟俱全”,如果把掛鉤和鳥食罐都算進去,一共得有10來種部件,才能“武裝”好一個能養鳥的好籠子。好的鳥籠子講究合竹(竹皮相合)細條,工精而美觀;籠鉤講究銅銀合金,出自首飾樓,光澤而柔潤,經久不生鏽斑;烏槓講究紅木或金星烏木,華麗而顯富貴氣質;蓋板兒(籠頂上之圓銅片)講究精雕細刻吉祥圖案,古色古香,耐人尋味;鳥食罐講究薄胎細瓷,彩色純正,畫工精美之官窯出品。

籠鉤與配食缸

鳥籠的頂部稱籠頂,籠頂配籠鉤,籠鉤有文鉤、武鉤之分,文鉤以陽刻名人詩詞為主,武鉤則以高浮雕盤龍飾其鉤身。籠鉤的品種很多,有金鉤、銀鉤、銅鉤、象牙鉤、牛角鉤、玉鉤等。而鳥籠中的配食缸品種也很多,有瓷缸、玉缸、象牙缸、紫檀木缸、紅木缸,以及玳瑁缸、景泰藍缸、犀角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