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死君:拉斯·馮·提爾,卯足了五年的勁,帶著他的新作《此房是我造》走上了戛納紅毯,卻無意競爭,只是前來展映。首映之後,立刻成了重口味爆款。還是那熟悉的配方,卻加了更多猛料。
這次馮提爾真玩嗨了!除了依然大篇幅的對話場景,影片共分為五個章節來呈現,並且動用了大量的藝術、動畫、哲學、政治、名畫、藝術品等豐富視覺的元素。而影片中的隱喻設置得十分明顯,據說是刻意為之;同時,影片中充斥著大量的血腥暴力場面,部分鏡頭(爆頭、割乳房、殺小孩)尺度之大,令人咂舌。
戛納首映,很多人看到中途紛紛退場,聲稱太殘忍,沒有勇氣看下去。有人說,這是拉斯·馮·提爾的天才迴歸;也有人說,這只是誇張造作的惡趣味。褒貶不一的評論,始終不絕於耳。
然而,拉斯·馮·提爾倒是非常淡定自若,向來特立獨行的他,在電影這件事上,從來不屑於外界的評論,總是表現出一副“我就是我,是不一樣的煙火”的樣子。目前,在彙集了各國所有場刊和媒體影評人記者評分的戛納總分榜上,《此房是我造》的評分僅排在第35名。在我看來,這個評分還是摻雜了太多電影之外的因素。
作者 | 小吉加(戛納)
公號 | 看電影看到死
截至戛納第八日,展映的影片中,無論是主競賽單元還是其他單元都已經出現了若干爆款。到目前為止,主競賽單元中場刊評分最高的,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3.2分,其次是戈達爾的《影像之書》3分,而並列排名第三的《冷戰》《江湖兒女》和《幸福的拉扎羅》則都是2.9分。不得不說,今年戛納的整體質量相當可以。而對我來說,能夠在戛納看到拉斯·馮·提爾,真是一件神奇的事。
這是拉斯·馮·提爾距離上一次參加戛納的第七年,也是他距離上一次摘得金棕櫚的第十八年。儘管沒能進入主競賽單元,但自稱“世界上最佳導演”的馮提爾,這一次是帶著勝利者的驕傲來的,為了將他的新作《此房是我造》呈現在戛納大銀幕上。對於這位自負狂傲得讓人又愛又恨的天才,影迷們更喜歡寵溺地叫他“瘋蹄兒”。
新作中的邪惡與瘋狂也讓這位大名鼎鼎的天才不負“瘋蹄兒”的稱號。影片的故事背景發生在上世紀70-80年代的美國,時間跨度長達12年,用馮提爾自己的話來說,這是一場“將靈魂交與撒旦交換的狂歡”。
片中馬特·狄龍飾演的連環殺手傑克,專挑女性下手,殘忍肢解殺害的場面,連曼多薩的《基納瑞》都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有一幕用獵槍瞄準孩子、直接爆頭的場面,更是引發半數觀眾紛紛離場。
儘管如此,忍下來看完全場的觀眾,還是看到了他們心目中馮提爾的極致。長達兩個半小時瘋狂的折磨讓人無比難受卻又欲罷不能。千萬別誤會我的意思,這絕對是SM式“痛並快樂著”的高潮。
影片的結構並不複雜,由男主角傑克(馬特·狄龍飾)和維爾格(布魯諾·甘茲飾)兩人的對話辯證完成大結構。在長達兩個多小時的思維表述後,“傑克”所借用的文學形象才漸漸清晰,觀眾從強迫症的自說自話中摸清了這個神曲式的角色。
在《此房是我造》中,馮提爾將整部電影的時長分配給五個“事件”,用傑克的話來說就是,每一次都是精心策劃的屠殺盛宴,而每一次的殺戮都肯定是和上一次不同的藝術作品。
其中一次和約會對象(蘇菲·格拉寶飾)還有她的兩個兒子外出打獵,他用來復槍對準兩個孩子,一槍爆頭。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看馮提爾怎麼可以這麼天真!傑克隨即將兩具孩童屍體放進私人的屍體收藏冷庫,等屍體徹底僵硬後,用工具將屍體臉部固定成毛骨悚然的血腥笑容。看過韓國恐怖片《老師的恩惠》的影迷,大概可以想象得到那種像死亡玩偶般的邪惡與恐怖。
影片會不時停下來,進行一些隱喻性的演講:葡萄的引種,天主教堂的建築藝術,斯圖卡俯衝式轟炸機,納粹集中營。在每次殘忍的虐殺中,馮提爾都借傑克之口辯護,把殘忍視為一種藝術形式。
也許馮提爾深知道自己不再像《破浪》時那樣,還能創作充滿同情的電影了。他已經成為一個對人類心底的邪惡上癮的極端藝術家。在這一點上,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在各自的內心深處找到與傑克的共通點。
在影片的結尾處,馮特里爾一直試圖找出讓自己信服的理由,將傑克送入地獄;但是卻處理得非常猶豫。以至於影片結束後,給人留下的觀感就是,我馮提爾說什麼都不想就這樣放棄這種讓人興奮的邪念。
藝術家所能想到的任何東西,不管道德上多麼腐朽,都不應該否定。“把道德準則強加於藝術上,就會扼殺藝術!”馮提爾借傑克之口咆哮出他的心底話,現場的觀眾彷彿在黑暗中都能聽到這嘶啞的吶喊。也許“藝術比我們所能理解的還要更豐富”,正是肆無忌憚進行藝術創作的自慰辯證。
閱讀更多 看電影看到死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