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丁頓熊》:你聽過英國的紅歌嗎?

愛國歌曲當然不是我國的專利,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那麼一段或幾段能讓所有人民熱血沸騰的旋律。這段旋律當然可以是國歌, 但大部分情況下又不是。

在前文提到過,對於英國人來說,《天佑女王》這首“名義上的國歌”,更接近於一個政治符號。雖然這首歌的影響非常之大,不僅英倫本土,一些曾經的英國殖民地也用過或者還在使用這首曲子作為國歌(澳大利亞就用這首歌做了將近200年的國歌,直到1974年才更換成現在的),但就連英國官方,也從未將此曲“法定”為正式國歌。 除這首曲子之外,蘇格蘭有《蘇格蘭之花》,威爾士有《我先賢的土地》, 北愛爾蘭有《倫敦德里小調》,英格蘭有時也演奏《耶路撒冷》……

但真的上了戰場,就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不可否認,英國人還是很能打的。歐洲大陸的烽煙幾個世紀從沒消停過,每次似乎都是英國幫忙收拾殘局。大英帝國最為強盛的時候,正是線列步兵時期,最為典型的步兵戰術是兩邊整齊排好隊,然後互相放槍。這種戰術有個非常形象的俗名,叫作“排隊槍斃”。

《帕丁顿熊》:你听过英国的红歌吗?

線列步兵陣型

雖然現在看上去很傻,但在那個時代這是成本最低且最為有效的戰術。線列步兵使用的燧發槍裝彈慢、精度差、射程小,只有把敵人放近才能造成有效的傷害。也就是說,士兵們必須保持陣型承受敵人一次甚至兩次齊射後,這時再開槍才能造成最大的傷害。而且,最為重要的是,隊形不能亂,士氣不能崩潰。士兵們必須踩著一致的步伐, 在激烈的鼓點和音樂聲中去迎接彈幕的洗禮。這就是軍樂和進行曲對 於那個時代的歐洲軍隊如此重要的原因。

《統治吧,不列顛》(Rule,Britannia)是18世紀英國作曲家托馬斯•阿恩的作品。那個時代,大英帝國正在世界各地南征北戰,號稱太陽無論何時都會照在它的領土之上。不知有多少英國士兵在這段旋律的伴奏下邁向死亡或榮耀。如果要評比英國紅歌榜,那麼這首歌絕對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

還要提一下,這首歌同時也是皇家海軍的軍歌。那時候的皇家海軍正是最為強盛之時,是當之無愧的海洋霸主。可想而知,這首曲子承載了多少英國人的輝煌和驕傲,它也成了英國軍隊代表性的符號。在歐洲,可能有許多人不知道英國的軍旗長什麼樣子,但這首旋律一出現,就沒有人不知道“英國佬”來了。例如在貝多芬的《威靈頓的勝利》中,就引用《統治吧,不列顛》的旋律壓倒了《馬賽曲》,表達得多麼直白!

倶往矣,曾經的世界霸主如今早已風光不再,昔日的日不落帝國在二戰中耗盡國力。就如同《虎口脫險》中的場景,在已經淪陷的法國領土上,兩位盟軍戰士邁著堅定的步伐,無視法國人的牢騷與抱怨,吹著《統治吧,不列顛》的口哨漸行漸遠。

在電影《帕丁頓熊》中,也有對這首曲子傳神的運用。小帕丁頓熊在雨夜中孤苦伶仃地徘徊在街頭,配樂是憂鬱的藍調。好心的衛兵讓小熊到自己的崗樓中避雨,還從自己的帽子中掏出了插著英國國旗的三明治給小熊。不經意間一段《統治吧,不列顛》的旋律擠了進來, 淒涼的氣氛瞬間溫暖了幾分。

然後,換崗時接班的士兵將小熊趕出了可以避雨的崗樓,憂鬱的藍調旋律依舊……要知道,英國可從來不是一個對熊友好的國家,衛兵們頭上戴的熊皮帽,一頂就要一整隻熊的皮才能做成。 就為了這個傳統,動物保護組織沒少找過英國政府的麻煩。

《帕丁顿熊》:你听过英国的红歌吗?

英國士兵的熊皮帽子

《帕丁顿熊》:你听过英国的红歌吗?

書名:樂讀:古典音樂漫遊指南

出 版 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定價:¥59.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