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天工作制 休閒綠皮書建議,2030年實現「做四休三」

7月15日消息,在北京發佈的《休閒綠皮書:2017~2018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建議,2030年實現“做四休三”。在我國勞動生產率達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可實行每天工作9小時,每週工作4天的四天(36小時)工作制。屆時,國家就可以取消每年通過前挪後借形成的黃金週或小長假制度。員工可根據自身需要與單位進行協商,靈活安排自己的假期。

4天工作制 休閒綠皮書建議,2030年實現“做四休三”

這份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出版。

報告指出,中國人休閒時間不充分、不均衡、不自由。對很多年輕人而言,“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可謂奢侈。

對於我國休假制度,報告提出中長期改革建議,其中實行每週四天工作制備受關注。

報告建議,從2020年-2025年,在東部地區的某些行業國有大中型企業試行四天(36小時)工作制;從2025年起,在東中部地區的某些行業實行四天(36小時)工作制;從2030年起,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四天(36小時)工作制。

觀察者網注意到,一週36小時工作制比目前40小時工作制少4個小時,但每天需要工作9小時,超過目前規定的8小時。嚴格來說,這樣的調整隻是縮短了少量工作時間,將五天的工作時間儘量壓縮到四天內完成。

對於這樣的提議,並非社科院首次提出。

早在2015年8月,國務院曾下發《關於進一步促進旅遊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意見》提出“有條件的地方和單位可根據實際情況,依法優化調整夏季作息安排,為職工週五下午與週末結合外出休閒度假創造有利條件”。這是首次由國家旅遊部門牽頭統籌制定的旅遊發展文件,文件中首次直接談及優化調整休假安排。

國際在線記者援引該意見起草專家、全國旅遊職業教育教指委副主任石培華的話稱,“現在是一個靈活安排,它說兩天半,我們現在每天8小時,5天40個小時,並不是每週改成36個小時,而是挪一挪,平時多幹,擠出點時間來。可能每天多上一個小時,倒出半天的時間給週末。這樣想出行的話,週五下午或晚上就可以走了。週六、週日就能實現一個長假遊了。”

當前,國辦提出兩天半休假只是調整休息時間,隨著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社科院給出了四天(36小時)工作制的建議。

4天工作制 休閒綠皮書建議,2030年實現“做四休三”

觀察者網發現已有部分國家、企業開始試行每週4天(36小時)工作制。比如:日本。

《日本經濟新聞》2017年3月報道,日企優衣庫是最早推動四天工作制的公司。早在2015年10月,優衣庫的母公司迅銷集團便開始採用彈性工作時間制度。日本厚生勞動省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8%的日本企業讓員工每週工作4天或更少,這一比例在過去10年上升了約 5%。2017年9月,日本國際連鎖便利商店集團全家引入一週休息三天的制度,集團的5800名員工都被包含在內。

報道稱,週休3日大大方便了需要照顧老人和孩子的家庭,有助於緩解日本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但也有分析認為,工作量集中爆發,員工更感覺到“身體被掏空”。

觀察者網去年曾報道,瑞典一家湖邊老年療養院宣佈“6小時工作日”結束試驗,進入實質性的實施階段。雖然這一改革取得成效,但當地媒體報道,該療養院的員工請病假的比例從8%,上升到了9.3%,並沒有達到提高員工出勤度的改革預期。同時,工時的縮短也迫使資方多僱傭了三成員工,這倒對降低社會失業率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在討論縮短工時的同時,需要注意“機器人換人”的情況。

日本軟銀董事長孫正義曾提出構想“引進3000萬個24小時不間斷工作的機器人,與現在製造業的勞動力人口相加可以保障相當於1億人的勞動力,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讓日本經濟競爭力在2050年前成為全球第一。”

用機器人替代人力從事一些簡單和重複性的工作,已經在很多地方現實。東莞市委官員曾介紹,2014—2016年,東莞市實施“機器換人”三年行動計劃,相對可減少用工近20萬人,單位產品成本平均下降9.43%。

對於勞動力短缺的國家,可以用技術替代勞動力。對於勞動力豐富的我國來說,一方面是縮短工時的建議,另一方面是更為激烈的競爭。若實施一週4天(36小時)工作制,恐怕需要做出更多的考量。(中研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