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種植食用菌需要什麼條件?

農小二來了


在農村種植食用菌需要什麼條件?

食用菌種類比較多,包括香菇、口蘑、松口蘑、紅菇、牛肝菌、羊肚菌、猴頭、竹蓀、銀耳以及平菇等等。由於種類不同,種植需要的條件略有差異。但是,總體上還是有相同之處的。



溫度

有機食用菌孢子發芽和菌絲體生長的適宜溫度為20~30℃。但是,不同種的有機食用菌在促成子實體分化的溫度上,差異較大,大體可分為三大類型。

  1. 低溫型。子實體分化最高溫度24℃以下,最適合的溫度為20℃以下;
  2. 中溫型。子實體分化最高溫度為28攝氏度以下,最適合的溫度為20℃~24℃;
  3. 高溫型。子實體分化最高溫度在30℃以上,最適合溫度在24℃以上。



培養料

培養料以樺木材的木屑為最好,配以棉子殼、黃豆杆、玉米心等等,輔助麥麩皮、米糠,並添加微量元素。原材料新鮮乾燥,沒有蛀蟲、黴爛變質、結塊是培養成功的基礎。



培養棚的建設

食用菌的培養棚要選擇在靠近河流,空氣流暢,四周寬闊,遠離禽畜養殖場,釀造廠,生活區,醫院,垃圾場等場地。場地要採取翻土、曬土、灌水等措施取代農藥消毒;水源水質要求選取清潔的井水、自來水,遠離汙水源;食用菌棚要求牢固穩定,地勢較高,排水順暢,棚內不積水,覆蓋塑料薄膜和遮陽網,防日曬雨淋。



好了,以上是我個人看法,如果有說的不周到或者不正確的地方,歡迎評論指出來。


終歸農村


右上方紅色“關注”點一點,更多涉農政策、惠農消息早知曉。

筆者小姨一家近些年一直種植食用菌,筆者經常到小姨家串門,下面,就來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食用菌種植,需要滿足的大體條件有兩個,一個是人的條件,一個是物的條件。

物的條件

搭建食用菌培養暖棚:在地塊選擇上宜選擇地勢較高、遠離畜禽養殖場、醫院、垃圾堆積廠等有汙染源存在的地方。在搭建暖棚前對地塊進行翻耕、晾曬,並施足農家肥,切忌施用化學肥料。大棚高度在2米左右,上方採用透光性較好的塑料或遮陽網覆蓋,並留有通風口。如果採用土牆作為一部分暖棚組成部分,土牆位置應在背陽面,塑料或遮陽網所在一側為向陽面。

創造食用菌適宜生長的外部條件:1.營養:在筆者著裡,一般採用木屑、牛糞、雞糞、麥草秸稈等作為主要原料,並配以磷酸二氫鉀、硫酸鈣、硫酸鎂、硫酸亞鐵等營養元素,以滿足食用菌生長所需的碳素、氮素、無機鹽生長素4類必需的營養元素。2.溫度: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抑制食用菌的生長,適宜溫度為20攝氏度左右。3.空氣溼度:一般以60—70為宜。4.空氣:通風良好,滿足食用菌生長所需的氧氣。5.光照:避免陽光直射,防止暴曬。6.酸鹼度:PH3—8之間,5—5.5最為適宜。

人的條件

食用菌種植是一件特別辛苦的事情,需要種植人員特別勤勞、而且有耐心。從剛開始的土地翻耕、大棚搭建,到後來的食用菌培育,均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筆者的小姨跟小姨夫一般都是凌晨4點作用起床,到暖棚裡採摘食用菌,之後一個人去集市上售賣食用菌,留下的一個人在6、7點的時候又給食用菌通風、澆水等。

歡迎點贊、評論,轉發、分享,更多涉農政策解讀、更多農村現象詮釋,請關注“農策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