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彈棉花,一弓一弦彈出的溫暖

手工彈棉花,一弓一弦彈出的溫暖

攝影 | 王殿/張潔

前言:彈棉花,又稱“彈棉”、“彈棉絮”、“彈花”,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歷史悠久,我國至遲在元代即有此業,時至今日仍有操此行業者;舊時,農村有不少貧苦農民和工匠因生活所逼,整年在外地為人彈棉絮,俗稱“彈棉郎”。

手工彈棉花,一弓一弦彈出的溫暖

說起彈棉花,首先想到的是上學時學校組織一起去電影院看的電影《巧奔妙逃》。裡面彈棉花的那支曲子,那些畫面和對白,回憶起來還是那麼深刻有趣。

手工彈棉花,一弓一弦彈出的溫暖

(點擊觀看)

《巧奔妙逃》雖然拍攝於十幾年前,但即使是今天的觀眾看了,仍然會從頭笑到尾。本片裡飾演老么(魏宗萬),說書人(徐玉琨),秦貴(黃宏),佐佐木一郎(孫敏)的四位,全部是“國家一級演員”(全國總共100多人,第一夫人也在內),演技無可挑剔,真是能把劇本上的角色演活了。如果換一些青年偶像演員,絕出不來這樣的效果。所以老演員也好,老手藝也罷,總歸有著不可被替代的價值以及時間積澱的內涵。 

手工彈棉花,一弓一弦彈出的溫暖

全片高潮部分的那首《彈棉花》更是經典中的經典,幾聲“彈棉花”的吆喝竟然能被說書人急中生智改編成一首頗有民歌風格的小調,而且讓人過耳不忘,實在是不是得佩服編劇的創意。老么(魏宗萬)始終不願意丟棄的吃飯家伙,在今天的農村也很難尋覓,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社會再也難找到那些“彈花匠”了,我們在一起回顧一下,那首經典的《彈棉花》。

其中有一句唱到“半斤棉花彈成八兩八”。棉花怎麼會越彈越多呢?舊時老計量一斤是十六兩,所以半斤就是八兩。半斤棉彈出八兩八的意思,就是用誇張的手法說明自己彈棉花的手藝好,彈好的棉花變得蓬鬆,比實際重量看上去重。

彈花匠—張文福

手工彈棉花,一弓一弦彈出的溫暖

57歲 匠齡:32年

手工彈棉花,一弓一弦彈出的溫暖

彈棉花真是一門老行當了。查元代王楨《農書》卷二一《農器圖譜》卷十九《纊絮門》附《木棉》載:“木棉彈弓,以竹為之,長可四尺許,上一截頗長而彎,下一截稍短而勁,控以繩弦,用彈棉英,如彈氈毛法,務使結者開,實者虛。”

手工彈棉花,一弓一弦彈出的溫暖

▲老張的儲物間,老物件都壓箱底了

彈棉花是很傳統的工藝,一二十年前到處還可以見到,現在就很少見了,“彈花匠的工作很辛苦,灰塵很重,錢收得不貴,很少人想做這行了。” 隨著工業發展的帶動,現代文明的進步,古老的手工彈棉花產業正在慢慢消失。以前的農村會有很多的泥瓦匠,木匠,鐵匠等等,彈棉花的倒是不多,樺墅村張文福,是遠近地區不多的彈棉花的手藝人。問師傅彈過多少床杯子,多的連師傅自己都不曾記得。

張師傅今年57歲,18歲(1977年)開始入師,彈棉花一直到50歲結束,匠齡,永遠的定格在了32年。舊時的農村,在那個特定的年代,有些關係比較複雜。張文福據我所知,同父同母的兄弟三人,同母異父的弟妹兩人。18歲開始,跟著繼父的弟弟學著這門手藝,舊時跟著師傅學手藝,須滿三年。其實這個相當辛苦,簽了賣身契,就算被師傅打死都是任命。一般第一年打雜,熟悉環境;第二年學習本事,增長技能;第三年給師傅賺錢,報答師傅。

手工彈棉花,一弓一弦彈出的溫暖

▲歲月下的物件

張師傅說,他18歲跟著師傅走南闖北彈棉花,3年不到就開始出師獨自一人奔走附近各村為人彈棉花,最遠的每日走上幾十公里,不過以前家家戶戶都會彈棉花。到了旺季,到了某一個村子,待上10天半個月,多數村民會自覺送來棉花,早送晚取,方便了村民也省的奔波辛苦。幾十年來一直靠彈棉花謀取生計。平時所有工具都背在身上,彈匠師傅在外靠的是一張彈弓、一塊磨盤、一個彈花錘和一根牽紗篾,彈好一床新棉被要經過彈棉花、壓棉花、鋪紗、磨平,翻邊後再重複彈、壓、鋪、磨幾個程序。彈一床被子多半需要一天,從早上7點開始,晚上6點結束,彈棉花不僅是費力活也是個精細活,一天棉花彈下來,腰痠背痛,加上彈棉花時會有很多棉塵,對身體不好。張師傅說,彈棉花的活兒具有季節性,一冬一春最為忙綠,幾乎每日都有活,其餘時間就在家務農。在他這輩已經沒有年輕人學這個了。早年他就沒有帶到徒弟,他就是樺墅村最後一代的彈花匠。

手工彈棉花,一弓一弦彈出的溫暖

▲90後大多沒見過這些物件

“朵朵彈,朵朵彈,彈得棉花細又長,半斤彈成八兩八!”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彈出的是鄉情鄉音,彈不出的是鄉戀鄉愁。70年代初,彈棉花曾經比木匠、瓦匠等賺得稍微多(木匠瓦匠1.8元/天),1977年時收費每床5元。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通常只需不足一天的時間,熟練的棉花匠就可以把一堆棉花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每彈好一床被,都要稱一稱,與顧客送來的棉花重量對上號,絕不短斤少兩。

手工彈棉花,一弓一弦彈出的溫暖

▲老張很配合的演示了曾經的”日子“

時間如白駒過隙,當彈棉花工匠們經歷著從走街串巷,生意應接不暇到現在基本上已經找不到真正手工彈棉花的地方了。人們才忽然意識到那個竟已成記憶。 到2009年,張師傅彈完最後一床棉花收了50元,就再也沒有彈過,這聲清脆悅耳之聲也再也不曾在樺墅響起。

彈棉花的手藝面臨消失

張師傅說,彈棉花的辛苦是常人無法體會的。但更多是被快速工業所取代的悲哀。 “我還想把這個手藝傳下去呢。可是誰來學呢?也正是在我的手上,這門技藝斷了根,這門手藝即將在樺墅村徹底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