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屈克·馬洛伊:把握中美貿易再平衡的戰略支點

帕特里克·馬洛伊:把握中美貿易再平衡的戰略支點

【人物檔案】帕特里克·馬洛伊(Patrick Maloy),美國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委員,已擔任5個任期,每任期兩年。此前,馬洛伊先生擔任克林頓政府商務部助理部長。

“5月份美國財長史蒂文·姆努欽來中國磋商後,雙方達成共識即要求中國從美國購買更多的農業產品和能源,實際上美國兩黨都對此事持有異議,甚至出現了憤怒的情緒,所以這才出現了‘301條款’的反覆。”6月15日,美國將宣佈對中國徵收關稅的500億美元商品清單。特朗普政府為何在中美貿易談判達成多項共識之時又祭出“301調查”?在近日舉行的《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中美企業合作前景》閉門會上,美國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委員、美國商務部原助理部長帕特里克·馬洛伊指出,“美國人認為,中國當然可以制定一些規劃和戰略,但是美國不應成為犧牲者或者受害者,因此美國也會採取一些措施,這可能是未來中美磋商非常關鍵的部分。”

美緣何劍指“中國製造2025”?

這次閉門會,由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投融資辦公室指導、走出去智庫(CGGT)和中美交流發展基金會共同舉辦。美財長姆努欽為何在美飽受詬病?帕特里克·馬洛伊指出,這是因為美國並不希望成為中國的原材料供應商,美國希望能夠關注涉及“中國製造2025”相關項目的關稅,因為這些項目涉及10個高科技行業,中國希望成為這些高科技行業當中的領頭羊,因此很有可能在這方面進行相關的補貼,從而帶來一定的貿易優勢。

帕特里克·馬洛伊認為,中美貿易之間還存在缺乏對等性的問題,因為中國是不允許海外企業直接來中國進行沒有限制的收購,但中國又希望非常自由地進入海外國家購買相關的企業或資產,所以美國就會有這樣的牴觸。

據介紹,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依據1988年制定的一項法律成立,該法案賦予總統在外國企業收購美國企業會對美國國家安全產生威脅時可以阻止或解除該交易的權力。

馬洛伊強調,“現在美國的整體態度是不希望中國企業到美國來進行收購,或者把中國企業引入到美國,結果幫助中國從科技上受益並實現目標,但美國卻沒有從中受益。”

馬洛伊指出,現在美國國會希望通過一些新的立法修訂來加強這方面的要求。這主要是因為,美方看到中國的國企希望購買美國的高科技企業,擔心中國通過這種收購來進一步加強其實現“中國製造2025”高科技產業項目的能力。

把握中美貿易再平衡的戰略支點

帕特里克·馬洛伊表示,首先,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主要是針對中國企業到美國收購進行相關限制,以確保中國企業能夠為美國創造就業機會,並保護美國的知識產權。

“很多人說美國企業在中國賺錢很多,從而幫助了美國在這個方面的發展。”對此,馬洛伊指出,“我想說的是這種情況是對美國這家企業本身好,股東會受益,但是對於整個社區,對於相關的工人來講,很多時候並非好事,這正是美國政界正在進行爭論的一個關鍵議題,有些人是從全球化當中獲益的,還有一些人卻是在全球化的過程當中受害的。”

比如說耐克在中國生產,然後再出口到美國,利潤又流到了美國,但是這些利潤進入美國之後,它確實只服務於非常少數的那些股東,高管薪酬也可能跟為股東創造更多價值掛鉤。對此,帕特里克·馬洛伊強調,“這些利潤就導致這些高管層的收入高出工人400倍之多,而這個數據在1985年的時候只是31倍。”

“當然這是我們美國自己的問題,所以我們也在思考到底應該怎麼樣重構企業的結構,來幫助它們在行為上進行修正,讓更多的民眾能夠受益。”馬洛伊表示,我認為如果我們去看整個社會體制的話,它應該不僅僅是讓小部分人受益,它應該是讓全社會在方方面面都能夠獲益,這也是一種趨勢。

馬洛伊強調,“我們希望通過經貿關係的再平衡重新架構社會受益人群的結構。”

中美經貿與投資的正確方向

馬洛伊指出,中國在美投資,有一些領域是設限的,我覺得這是值得探討的一個方面,尤其應該留給中美貿易談判專家,讓他們直接解決此問題,使之趨於合理。

“美國對於來自中國的投資是非常開放的,”馬洛伊強調,只是在過去兩年裡大家開始有些擔憂,擔心這些投資並不純粹的只是商業目的,可能還有一些政治上的考慮,所以就引發了對CFIUS更多的關注。

馬洛伊指出,我們也看到中國企業在世界各地進行投資,但是很少有中國企業能夠意識到,這樣的投資很有可能會對這個國家造成的一些附加影響,比如,中國企業在緬甸、柬埔寨這些國家進行投資的時候,我看到當地的擔憂其實很突出,他們會關注這樣的投資會不會影響到環境保護,是否能夠幫助他們保護和創造就業等等。正如TCL董事長所言,中國企業未來應該不僅僅單獨做出口,應該是真正成為社區的一個參與方。

“作為企業來講,它確實是要創造利潤的,而且需要為股東創造價值和回報。”馬洛伊強調,“但是政府的角色就是要在惠民和企業盈利之間實現平衡。政府非常關注能否吸引企業,來創造就業機會並保護就業,或者吸引企業來幫助政府完成一些政府沒有辦法或能力去完成的基礎設施建設。”

“我覺得這也是吸引中國企業到美國投資的方向之一,”馬洛伊指出,“如果說中國企業可以在美國進行本地化生產,那麼我們的稅利就會低一些,通過這樣的方式也會吸引到更多的企業願意在美投資建廠。”

馬洛伊強調,“所以在這樣的一個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們相信在政界也會有越來越多的關於企業行為的探討和辯論。”並指出,現在中國的國內消費在迅速增長。外國企業絕不可能忽視中國這樣一個偌大的市場。“所以我們在貿易方面的談判,不是著眼於現在發生著什麼,而是要看未來,也要看到過去有什麼樣的痛點,我們可以在未來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