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儒商」崛起於荒原的中國化工之父

【歷史上的儒商】崛起於荒原的中國化工之父

民國時期的南京,規模最大的工廠,當屬坐落在江北卸甲甸的永利錏廠。1936年,該廠的創辦人範旭東手訂四大信條----"我們在原則上絕對地相信科學;我們在事業上積極地發展實業;我們在行動上寧願犧牲個人顧全團體;我們在精神上以能服務社會為最大的光榮",對於今天的企業家依然有積極的借鑑作用。

「歷史上的儒商」崛起於荒原的中國化工之父

化學工業和範旭東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可以說是中國民族工業的一個黃金時期,很多企業藉著這個短暫的機遇迅速發展,奠定了民國中國工業的基礎,有些甚至一度成為海內外知名的大型企業,南京的永利錏廠便是其中一例。

1930年,國民政府的實業部長孔祥熙提出了中國要興辦的十項實業計劃,其中一項就是創辦硫酸錏廠,發展中國自己的化肥工業。中方將興辦硫酸錏廠寄託在國內公司身上。這時,一直積極爭取創辦硫酸錏廠的天津永利化學工業公司向國民政府提出了申請。1933年11月,國民政府正式批准由永利公司總經理範旭東主辦硫酸錏廠。

說到永利公司,不能不說範旭東。毛澤東在談到中國工業發展時曾說,有四個人不能忘記:講重工業,不能忘張之洞;講輕工業,不能忘張窖;講化學工業,不能忘範旭東;講交通運輸,不能忘盧作孚。由此可見範旭東在中國化學工業中的地位和作用。

範旭東1883年10月出生於湖南湘陰,早年留學日本。他以生產精鹽起家,艱苦奮鬥,他所創辦的天津永利化學工業公司是當時國內首屈一指的化學工業企業,永利公司的總工程師侯德榜更是聞名遐邇的化學家。

「歷史上的儒商」崛起於荒原的中國化工之父

廠址選在江北荒地上

永利公司的建廠準備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著。由於化工業設備笨重,動輒六七十噸,自國外用海輪運回國後,只能在長江下游地區裝卸,要在內地建設這樣的工程幾乎不可能。永利公司經過反覆考慮,最後在南京江北卸甲甸收購了一塊土地,面積達一千三百多畝,作為廠址。

範旭東設法去遊說蔣介石,對他說辦硫酸錏廠,平時可以生產化肥,一旦中日爆發戰爭,又可以轉產軍火。得到蔣介石支持後,永利公司又向金城、中國、上海等銀行借款,並組織銀團,替公司交涉,很快湊齊了所需資金。

1934年7月,永利公司開始在卸甲甸江邊修築碼頭,一千五百多名工人晝夜施工,工程進展很快。為方便卸貨,在江邊躉船上設立了雙杆萬噸起重機,這是當時國內起重噸位最大的工業碼頭。

1936年,公司的總工程師侯德榜從美國回國,與技術人員一道投入永利錏廠的建設當中。到這一年底,一個現代大廠的規模已經初步形成。全廠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氨廠、硫酸廠和硫酸錏廠。當時的報道描述,"由下關乘該公司汽輪到廠參觀,則於船中遙望卸甲甸數千公尺江岸硫酸錏廠建築物,連雲江上,氣象森森,令人對中國化學工業前途,有特殊興奮焉!"

中國人的第一批化肥

1937年2月5日,永利錏廠出產了中國人自己生產的第一批硫酸錏化肥,這是中國化肥工業史上嶄新的一頁。工廠生產的化肥趁著春耕之際運往南京周邊各地農村。永利錏廠作為當時國內罕見的化工聯合企業,遠遠超出了我國三十年代的整體工業水平,國人把它和美國的杜邦公司相媲美,稱它為"遠東第一大廠"。

工廠的總工程師侯德榜因建廠有功,當年被中國工程師協會授予代表最高榮譽的金牌獎章,又因侯氏制鹼法深受海內外推崇。

然而,當永利錏廠生產出第一批化肥時,中國大地已處於抗日戰爭前夕。抗戰爆發後,永利錏廠立刻停產化肥,秘密改產軍火。上海淪陷後,日軍逼近很快,工廠只來得及將一批最好的機床拆走,裝船運往武漢和四川,剩餘設備和物資全部落入敵手。日軍將永利錏廠的重要設備拆卸後運往國內,安裝於九洲大牟田東洋高壓株式會社橫須工廠用來生產軍火。這個中國當時最具代表性的工業大廠就此夭折。「歷史上的儒商」崛起於荒原的中國化工之父

範旭東壯志未酬

抗戰勝利後,範旭東曾希望向日本索回被搶物資,但是國民政府對民族工業不聞不問。公司一方面派工程師趙晏如等人到日本去交涉收回設備,一方面派員接收永利錏廠,發現設備損毀甚多。範旭東壯志未酬,因積勞成疾於1945年10月在重慶病逝。

他去世後,侯德榜繼任永利公司總經理,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費時十個月,耗資十萬元將工廠的設備修復,勉強於1946年8月復工生產,但產量只有戰前三分之一左右。南京解放後,南京市軍管會接管了該廠,並於1958年1月將工廠改組為南京化學工業公司。這個奄奄一息的"遠東第一大廠"終於獲得了新生。

「歷史上的儒商」崛起於荒原的中國化工之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