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魂永鑄楊家祠

忠魂永鑄楊家祠

晉北的滹沱河沿線文化遺產豐厚。代縣境內的河谷,北有勾注山,南有五臺山,河谷兩側田野豐饒。代縣東約20 公里處有一鹿蹄澗村。當地民間有個傳說,說的是元代時,楊業後裔楊友、楊山兄弟在此打獵,放箭射中一鹿,追逐至此而鹿不知所蹤。因鹿同祿音,以為吉兆,就在這裡建立村落定居下來,並命名此地為鹿蹄澗。這僅僅是個美麗的傳說。真實的情況應該是元代一支楊氏族人因為看中此地在河谷中的適宜位置,於是定居下來。

為凝聚族人,楊家在村裡建起祖祠,經歷代修繕,一直至今,這就是楊忠武祠。祠堂就在村子中心的小坡上,坐北朝南,大門外是一座捲棚頂戲臺,名頌德樓。左右兩座高大牌坊。祠堂大門為三開間硬山頂,當心間為門,上掛“忠武祠”豎匾。在前簷下還有書“奕世將略”、“一堂忠義”、“三晉良將”橫匾。大門兩側各一石臺上的石獸雕刻,明顯為一對金元建築臺基上的轉角鎮獸。進入一進院,左右廂房的外立面牆壁上有古樸的花卉磚雕,顯然是從其他位置遷來。北面是過殿,然後進入第二進院,居中是鹿蹄澗村的鎮村之寶——元代的鹿蹄澗石。據說這件奇石就是楊氏兄弟追鹿無蹤後掘地發現的,正面為山形,上有人物、鳥獸形狀,背面上有鹿形、溪流,有隱約“泰定元年(1324 年)二月石匠劉寬甫”的題記。這一頗費心思的作品顯然是人為而非天成,楊氏族人為給祖先定居於此賦予權威和永恆,創造了這一奇石。

忠魂永鑄楊家祠

東邊碑廊內有幾通早期碑刻,是瞭解此地楊氏歷史的絕佳史料。其中同樣立於泰定元年的《弘農宗祖圖》,雖然敘述早期世系多有錯訛,但記述元代的世系應是正確的。最有歷史價值的《題世將楊族祠堂記碑》立於“大元天曆歲在己已(即天曆二年,1329 年)秋季吉日”,雁門後學趙鶴鳴所書,記載“楊族乃宋將中書令楊無敵之後也……貴生殊祥院判懷玉,尊祖敬宗,建祠堂於鹿蹄澗村。上溯遠祖之所自,以及祖父皆塑像。各立冢於馬峪雁頭村,護墳地壹頃二十畝,凡翁仲、石獸充列具備。更外推本修霍山始祖墳壹十頃……仍置遠祖圍三處,遠楊圍、郭家莊、高崖溝圍柵子山地叄十餘頃以供春秋祭品……”。

可見這座祠堂是在元代中期由楊氏後裔楊懷玉帶領族人所建。祖塋、石像生、香火地等均有明確安排和記錄。早有學者認為此碑記所記楊家輩分傳承多有錯誤,此支楊氏與宋將楊業未必為同族。但碑文所記元代的楊氏譜系應該大體是有跡可循的。如楊懷玉的官職為殊祥院判,這是個管理元代皇家寺廟事務的七品小官。其祖楊思恭為代州達魯花赤,即楊山之子。雖然元代的地方長官和部門長官達魯花赤多為蒙古、色目人擔任,但也不乏由親近漢人擔任的實例,尤其是在蒙元統一全國之前。聯繫到楊友楊山兄弟是歸順蒙古軍的地方大族,由其子孫擔任代州達魯花赤也屬正常。

祠堂正殿也是三開間硬山頂,殿內居中木龕中為楊令公、佘太君夫婦坐像,周圍供八子和後裔中的傑出人物。當然這些彩塑多為近年重裝。正殿後一重簷凌煙閣為近年楊姓臺商捐資興建。前廊下有一文臣石像生,看樣子估計為元代墓地遺物。楊家祠堂的建築群體量不大,時代不早,元代此支楊氏後裔和楊業家族的血緣關係,在世代上也多有存疑之處。但楊業在代州一帶駐軍守邊的事蹟,確在當地廣為流傳,楊家將的故事和傳說早已膾炙人口。元代這支楊氏族人如本非楊業後裔,或因時代久遠找不到祖先歸譜於楊業,也是出於仰慕楊家將,以忠義做為家族凝聚力的號召。如此看來,楊家將故事的積極意義是我們應該弘揚的。這一規模不大的祠堂幾百年來一直存在,也得到了當地人們的認可。

忠魂永鑄楊家祠

出祠,看到保衛制度牌上的所有人名均為楊姓人。這裡的楊氏後人也會用楊家將的忠孝精神激勵子孫,這無疑是應該千古不衰的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