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足傳統,探尋文化——道教四大名山(上)

1 武當山

治世玄嶽 大嶽武當

踏足傳統,探尋文化——道教四大名山(上)

武當山,主要供奉真武大帝,在道教四大名山中最為出名。武當山的出名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武俠小說中對於“武當派”還有“張三丰”的描寫。實際上,武當武術是中華武術的重要流派,張三丰歷史上也確有其人。元末明初的時候,道士張三丰集武當武術大成,開創武當派。

踏足傳統,探尋文化——道教四大名山(上)

武當山歷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高祖劉邦就已經設置武當縣。到了魏晉時期,求仙學道之風盛行,武當山在當時已經成為了求道者們的棲息隱居之地。唐朝年間,唐太宗詔令武當節度使姚簡到武當山祈雨而應。於是下令建造“五龍祠”,武當山名聲大振。以後的歷代歷朝,武當山都受到皇帝的高度重視。

武當山旅遊主要景點推薦

踏足傳統,探尋文化——道教四大名山(上)

太和宮

太和宮位於天柱峰南側,有古建築20餘棟 。整個建築處於孤峰峻嶺之上,殿字樓堂依山傍巖,結構精巧,佈局巧妙,古樸壯觀,是武當山的最高勝境,無論是道士還是香客遊人,只有登上頂峰,走進太和宮,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到了武當山。明永樂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下令敕建太和宮,建成後嘉封武當山為“大嶽太和山”,封這座建在絕頂上的道宮為“大嶽太和宮”。

踏足傳統,探尋文化——道教四大名山(上)

小蓮峰金殿

金殿位於天柱峰前小蓮峰上。懸山式屋頂,全部構件為分件鑄造,卯榫拼裝,格扇裙板上鑄有“此殿於元大德十一年鑄於武昌梅亭萬氏作坊”,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銅鑄木結構建築。

踏足傳統,探尋文化——道教四大名山(上)

紫禁城

紫禁城建於永樂十七年(1419年),延天柱峰環繞,周長345米,牆基厚2.4米,牆厚1.8米,城牆最高處達10米,用條石依巖砌築,每塊條石重達500多千克,按中國天堂的模式建有東、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結構的城樓象徵天門。該石雕建築在懸崖徒壁之上,設計巧妙,施工難度大,是明代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

其他景點推薦

踏足傳統,探尋文化——道教四大名山(上)

玉虛宮

踏足傳統,探尋文化——道教四大名山(上)

逍遙谷

踏足傳統,探尋文化——道教四大名山(上)

玄嶽門

踏足傳統,探尋文化——道教四大名山(上)

南巖宮

2 青城山

道教起源 名山之首

踏足傳統,探尋文化——道教四大名山(上)

青城山,主要供奉道德天尊(太上老君)。青城山貴為道教四大名山之首。原因在於,東漢順帝初年,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入鶴嗚山修道,創立五斗米道,即天師道。鶴鳴山與青城山同屬古岷山山脈,張陵最早從鶴鳴山來到青城山結茅傳道,並羽化山中。至此,奠定了青城山道教發源地之一的地位。

踏足傳統,探尋文化——道教四大名山(上)

青城山歷史悠久,相傳黃帝軒轅遍歷五嶽,在青城山遇到仙師寧封子,寧封子曾向黃帝傳授能御風雲的“龍躋之術”,黃帝拜鑄壇拜寧封子為“五嶽丈人”,因此青城山古名又叫丈人山。青城山原名為“清城山”,因古代神話說“清都、紫薇、天帝所居”故名“清城”,唐代時佛教發展迅速,佛教和道教在山上發生地盤之爭,官司打到皇帝那兒,唐玄宗信道,親自下詔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然而詔書將“清城”寫成了“青城”,所以改稱青城山,此據並非傳說,山上至今保留有唐代碑文詔書全文。

青城山旅遊主要景點推薦

踏足傳統,探尋文化——道教四大名山(上)

老君閣

老君閣位於青城第一峰絕頂(即彭祖峰頂,或稱高臺山、老霄頂),海拔高一千六百多米。老君閣閣基寬四百平方米,共六層。下方上圓。寓意天圓地方;層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觀呈塔形,頂接三圓寶,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老君閣建築群包括東華殿等處。其中東華殿一百平方米,長五間,中祀東華帝君,左右龕分祀呂純 圓明宮陽及鍾離權。老君閣於一九九二年秋興建,歷時三載竣工。為八百里青城聖境,又創一宏偉奇觀。

踏足傳統,探尋文化——道教四大名山(上)

天師洞

天師洞又稱常道觀,是青城山最主要的道觀,天師道創始人張道陵曾在今四川省灌縣青城山山腰第三混元頂峭壁間修煉佈道,俗稱天師洞。原觀早已經毀壞,清代重建,有殿三重,名三清殿、三皇殿和黃帝祠。

踏足傳統,探尋文化——道教四大名山(上)

祖師殿

祖師殿位於天師洞右後側山腰間,出天師洞過訪寧橋即到。祖師殿又名真武宮,創建於唐代。唐代詩人杜光庭、薛昌,宋代張愈均在此隱居。唐睿宗的女兒玉真公主也曾在此修道,以求成仙。該殿環境幽靜,殿內在真武祖師、呂洞賓、鐵柺李等神仙塑像及八仙圖壁畫、詩文刻石等。

其他景點推薦

踏足傳統,探尋文化——道教四大名山(上)

建福宮

踏足傳統,探尋文化——道教四大名山(上)

上清宮

踏足傳統,探尋文化——道教四大名山(上)

朝陽洞

走出家門,用心去接觸傳統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