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中國記憶|客家圍屋——一不小心就白頭偕老

尋找中國記憶|客家圍屋——一不小心就白頭偕老

吾乃客家人

我是一個客家人,小時候爸爸媽媽會跟我講客家人故事。

“爸爸,為什麼我們是客家人啊?”

“因為我們是從遠方遷徙過來,客居這裡的客人啊。”

因為不明白“客居”的意思,這就成了小時候我跟爸媽經常出現的對話。

尋找中國記憶|客家圍屋——一不小心就白頭偕老

史書上說,在兩晉至唐宋時期,因戰亂饑荒等原因,黃河流域的中原漢人被迫南遷,歷經五次大遷移,先後流落南方。由於平坦地區已有人居住,只好遷於山區或丘陵地帶,故有“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之說,也被人稱之為“丘陵上的民族”。

當地官員為這些移民登記戶籍時,立為“客籍”,稱為“客戶”、“客家”,此為客家人稱謂的由來。

尋找中國記憶|客家圍屋——一不小心就白頭偕老

客居他鄉不容易,為防外敵及野獸侵擾,我的祖先們聚族而居,形成了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士圍樓、四角樓等,其中以圍龍屋存世最多和最為著名,是客家建築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築。

尋找中國記憶|客家圍屋——一不小心就白頭偕老

長大後,才漸漸明白客家人的意味:因為是遠徙而居,所以客家人必須團結,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處,都能見到圍龍屋的蹤跡,鄉情入心頭,客家圍屋也成了我夢迴牽縈的建築物。

應住客家屋

如果有人看過《大魚海棠》的話,會發現裡面獨特的建築風格:走廊長長兜兜轉轉,行雲流水圍成一圈一圈,雨點落在中間,像滋養一顆竹筍,月牙彎在天穹,像聖誕樹頂端的星,孩童嬉笑追逐、樓梯上下盤桓,方寸之地能玩上一天……

尋找中國記憶|客家圍屋——一不小心就白頭偕老

其實這也是一種客家人建的土樓風格,和客家圍屋頗為相似。客家圍屋結合了漢族古樸遺風以及南部山區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國五大民居特色建築之一。

尋找中國記憶|客家圍屋——一不小心就白頭偕老

如有天公俯視,能看到神州大地上竄出來的一個個“堡壘”,堡壘連在一起如寶石珠串,有著大雅至樸的美感,線條流暢,又如長城上的小烽火臺,炊煙從堡壘裡升起,吹起一天生活的號角。

終歲無煩事

因為獨特的建築結構,所以除非邀請,不速之客是很難進來的,如果哪家糟了事走火走水,也很快會被圍屋裡人察覺到,幾乎是剛冒了個苗就被扼殺在搖籃裡了,鄰里和睦,串門在這裡極其正常和容易,李家嫂子做了點糕點,在樓廊上嚷一嗓子,下一秒就聽到樓梯啪啪嗒嗒——嘿,下邊小屁孩們聞聲而動爭先恐後的爬上來要吃的了。也有要置辦貨物的,出門前嚷一嗓子,忽略掉啥都想要的小蘿蔔頭們,一些婦人也會回應需要幫忙帶些什麼回來。

尋找中國記憶|客家圍屋——一不小心就白頭偕老

因為圍屋設計的問題,走廊很長,要是辛棄疾在這裡把“欄杆拍遍”,雙手怕是要腫上一腫。

一座普通的客家圍屋,三、四層樓的高度,共有百餘間住房,可容納二三百人。同一個祖先的子孫們在一幢土樓裡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共存共榮,共亡共辱。各家幾乎無秘密可言,結構合理,祭祀、會客、聚會分工明確,細節處極盡精巧華麗……不敢想象我的祖先們竟然有如此磅礴的智慧。

白頭可偕老

一座客家圍屋,是所有客家人心中揮之不去的鄉愁,也是縈繞在腦海裡永不消散的中國記憶,長大後,你或許喜歡高樓大廈的巍峨莊嚴,或許喜歡歐式建築的優雅浪漫,或許喜歡小洋樓的自在愜意……但你肯定最懷念的,還是客家圍屋裡雞犬相聞、一呼百應的熱鬧和親切。

尋找中國記憶|客家圍屋——一不小心就白頭偕老

在這裡,各家幾乎無秘密可言,也不需要秘密。

在這裡,大家相親相愛,白頭偕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