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曾和上海齊名的武漢爲什麼現在落後那麼遠?

浩然之士


這個問題本身就有挑撥的意味,估計又會一幫罵戰,但還是來答下。

清朝初中期不注重海權閉關鎖國片板不得入海,所以陸地是重中之重,上海在清朝時是屬於蘇松道下的上海縣,那時江浙一帶還是蘇杭主力,而武漢還沒誕生,那時是武昌縣,漢口縣(含漢陽縣城),但九省通衢(當然那時也沒九省這詞)的便利一直是交通要通,清末民國初,鴉片戰爭打開國門,沿海的作用就越來越佔優勢,上海被半殖民後,就成了蘇杭的出海口和長江沿路的出海口,同時也是南北和日本朝鮮水運交通的補給站(那時的船隻續航能力跟裝載的煤多少相關),還成為了當時期貨金融的集中地,而武漢清末洋務運動中張之洞在漢陽建立漢陽兵工廠,漢陽鐵廠等等大型的工廠,從而使武漢成為了工業重鎮,1927年武昌縣和漢口含漢陽縣合併成武漢市,民國末年,武漢工業重鎮,上海金融重鎮的格局成就了大武漢大上海的稱呼,但改革開放前金融無法說起,工業因冷戰備戰原因分散,同時向四川和山西等等易守區發展。

改革開放後沿海的作用再次被激活,同時金融也被激活,上海這顆東方明珠的作用愈發凸顯,而且上海從1927年至今一直是中央直轄市,這才有了上海的再次騰飛,而武漢工業一直得不到太大的發展,而南京長江大橋的建成大型海船再也無法在豐水期到達武漢,九省通衢的作用減半,陸路交通的發展又使的武漢得跟同為中部重要樞紐的鄭州進行貼面競爭,發展不如上海理所當然,但隨著外貿市場的逐漸減緩,中國內需市場的逐漸擴大,武漢又再一次的回到了大眾的眼前,於是就有了現在的武漢跟南京比較,跟鄭州比較,跟長沙比較,跟杭州比較,跟上海比較,其實這也側面的證明了武漢作用的凸顯和地位的提升。


觀其徼


這個問題本人簡單的聊一聊,要聊深了估計又過不了關,所以儘量不說敏感地方。

有人一聽說武漢叫大武漢就不以為然,說武漢人會吹牛,那麼小編給你看看張之洞在武漢的時候,武漢的經濟實力和1937年武漢大會戰的時候武漢地位,這都是大武漢的來歷,最後在來分析一下武漢為什麼在1984年--2005年的20年的武漢萎靡不振徘徊不定,暨05年以後又重新開始復興之路。

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對武漢建設與發展提出了宏偉的規劃與要求,“為武漢將來立計劃,必須定一規模,略如紐約、倫敦之大”

小編從來都是數據,新聞報道說話,不相信的可以去找出處,自己體會。

1張之洞時期武漢的經濟工業實力

由於張之洞的開創之功,武漢成為清末僅次於上海的近代大都市,張之洞可以說是武漢第一功臣。




上圖為2018/3/28,“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終於在中國最早的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成立110週年之際,向中外遊客免費開放。

從52歲來漢,到71歲離漢,在他之前,武漢地區沒有一家官辦或民營的近代工廠。

張之洞督鄂18年,創辦亞洲最早的鋼鐵企業——漢陽鐵廠;創辦湖北槍炮廠,使“漢陽造”聞名全國;設立紗、布、絲、麻等輕工企業,打破了國外企業的壟斷格局;廣開學堂,奠定武漢一個多世紀的科教優勢;修築平漢(北平至漢口)鐵路等交通體系,奠定武漢“九省通衢”格局。


20世紀初葉,武漢成為中國第二大對外通商口岸,是中國鋼鐵工業的發祥地,以“東方芝加哥”馳聲於海內外。

1890年誕生的漢陽鐵廠,是當時中國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從此,中國鋼鐵工業蹣跚起步,被西方視為中國覺醒的標誌。

1894年6月30日,漢陽鐵廠的第四個年頭,

以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煉出了中國第一爐鋼水,震動世界。到1910年,鋼鐵產量為17萬噸,而全長1214公里的京漢鐵路,它所用的鐵軌有1000公里都是漢陽鐵廠的產品。

1890年建成的湖北槍炮廠,從1896年開始,“漢陽造”武裝了無數中國武裝力量,可以說,“漢陽造”是中國軍事近代化的元老

洋務運動後,武漢開了21家工廠,其中17家是張之洞辦的。當時全國17%的官辦工業都在武漢,冶煉、造紙全國居首,紡織僅次於上海。1911年世界博覽會上,10項產品代表“武漢造”獲獎。

毛偉人曾多次強調:“講到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湖北的工業基礎,如漢陽鐵廠、紡織廠、兵工廠、京漢鐵路,都是張之洞帶頭辦的。”

2民,國時期,武漢是第一個直轄市

1927年1月1日,國民政 ,府在漢口開始辦公。國民政,府將武昌、漢口、漢陽三鎮合為京兆區,定名“武漢”,作為中華民國臨時首都。



抗日戰爭,全國保衛大武漢,武漢是中國的僅次於上海的工商城市,南京陷落後,武漢更成為抗戰的政治、軍事和經濟中心。日軍進兵武漢,意在圍殲中國主力,打擊中國民心士氣,儘快迫使中國政府屈服。日寇攻佔武漢,目的之一摧毀中國最後的重工製造中心;之二打通南北日軍交通線;之三迫使中國投降 ,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雖然武漢最終失守,但“武漢會戰”卻有著重大的意義。會戰中,中國軍隊殲滅日軍十多萬人,同時大量消耗了日本財力,爭取到時間把工業遷入西南和西 北地區,為相持階段作了重要的物資準備。自此以後,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日軍再也沒有能力調動 40 多萬大軍作戰略進攻性的大會戰了。

武漢所有可以搬動的東西都轉移到重慶四川湖南等等,武漢的家底一滴不剩,搬不走的一把火,一燒了之,也不能留給小鬼子。




新中國成立後,武漢仍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城市。“一五”時期,武漢新建、擴建工廠達160多個,代表企業有武鋼、武重、武鍋、武船、國棉一廠等。

真到80年代武漢GDP還是前面前四,北京上海天津武漢,85年左右廣州超過武漢,武漢開始了徘徊不定,經濟地位輸於許多沿海地級市,這個原因小編不細說了,說幾個要點,不一一具體說

1主要開發沿海,扶持沿海,內地不怎麼管了

2為了支持沿海發展,武漢稅收比例太高,放血太狠,

3整個中部塌陷,後來搞西部大開發,有稅收政策優惠,廠家越過中部直接去了西部

4部分領導不力也是主要原因



近10年武漢醒了,復興之路越來越好,GDP從最差的時候第17名次,又重新回到前8.9名,在給武漢十年時間,一定不會叫你失望,


武漢木蘭家家度假民居


武漢也不見得比上海落後多少,今天,京武滬仍然是中國前三的城市。至於武漢和上海相比,也是各有千秋,各有特色,也是各有優劣。

當然,上海作為國家的門戶,作為國家重點打造的金融中心,發展水平確實國內最領先,經濟實力也是全國最強。這個我毫不質疑。

但是武漢也有武漢的優勢。

一是,武漢的城市規模至今仍然比上海大得多,雖說大上海大武漢,但是大武漢更大!美國的間諜衛星遙測,武漢的城市規模至少有上海的2.5倍之多,單論城市規模武漢是全球第一大城市。龐大的城市規模,能容納更多的人口,以及佈局更多的產業。這說明,武漢的潛力也遠遠大於上海。

二是,武漢的區位優勢遠遠好於上海。其實,武漢和上海是整個世界區位最後的城市,上海處於中國海岸線中心和長江出海口的交匯點,在海權時代有著無以倫比的優勢。但是隨著產業的繼續升級,服務業所佔比重越來越高,而重化工業所佔比例越來越低,特別地,隨著物流的精細化,還有B2C的興起,大宗海運的優勢不像過去的那麼明顯。陸權在大局中的作用越來越大。這樣來看,武漢的區位優勢全球首屈一指,正好處於中國的核心位置,華夏民族的龍脈長江和中國的國家脊樑京廣線在武漢完美交匯!使得武漢四通八達,十二省通衢,全國都是武漢的腹地,包括上海!

三是,武漢的產業規模和結構遠遠比上海有優勢。武漢是全球最大的汽車,鋼鐵,光學,半導體,建築,通信產業中心。而上海,因為面積有限,退二進三,現在上海的工業大規模外遷,上海已經出現了產業空心化的現象,逆城市化也已經在上海出現,這對上海來說,不是一個好現象。

三是,特別重要的是,武漢的交通優勢物流優勢商品流通也遠遠好於上海。因為武漢是中國最中心的位置,全國幾乎所有的骨幹運輸路線都在武漢交匯,海運空運鐵路運輸公路運輸都在全國處於領先的位置,武漢有武漢鐵路局,民航中南局,長江航運集團,內陸海陸空的交通規劃都圍繞武漢進行規劃建設。在流通上,漢正街,是天下第一街,這裡熙熙攘攘,天下客商匯聚於此。而沒有聽說上海在商品流通上有什麼優勢,還不如周邊的小縣城義烏。

其它的,武漢和上海都是勢均力敵,彼此彼此。

政治地位,上海和武漢差不多,武漢歷來也是統帥整個中南幾省區的一線城市,從來也是大區機構的駐地,歷來也是總督、將軍、政治局委員的駐地城市。

科教實力是,甚至說武漢比上海略有優勢。武漢有兩所985高校,7所211高校。上海有三所985高校,9所211高校,上海確實略多。可是武漢還有中科院武漢分院,還有郵科院,還有光谷,還有中國科學院大學,還有鐵四院,大橋局,中建三局,電氣化局,隧道局,鐵四院,二航局,武船核潛艇等等,無不都是國之重器。

所以,今天比較大武漢和大上海,應該是彼此彼此,仍然同樣都是京武滬三大一線城市成員,同樣引領著整個國家的發展。當前上海略強,但是武漢的潛力更大一些。


武大東湖


確實當年武漢是中國唯一和上海齊名的大城市,說它為什麼落後之前先說它為什麼興起、在遠洋航運興起之前,武漢位於長江這條“黃金水道”的中部,被稱為“九省通衢”,可以說地理位置比上海還優越。所以在“洋務運動”中,清政府在武漢建設了大量的工業企業,這就是武漢當年繁榮的基礎。和今天的經濟特區好像也差不多吧!當年的武漢可中部的城市中外國租界最多的地方。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武漢的發達。但和上海不同的是,武漢並沒有形成移民文化。對外來的人口也很排斥。“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這句話好像是說武漢人比外地人聰明很多。當也可以理解為武漢當地人對外地人的一種缺乏誠信的表現。武漢雖然有很多租界地,但是沒有形成向上海十里洋場的那種繁華。

後來之所以落後於上海,一是建國後取消了武漢的直轄市地位,這是非常重大的一個改變,就是說在行政傑級別上,國家已經承認了上海是高於武漢的。想想深圳如果沒有特特區的地位,當年也只是珠三角的一個小鎮。還有就是改革開放後,貿易對象主要是在海外。處在長江入海口的上海。自然就比武漢更有區位優勢。另外就是上海邊緣的蘇浙兩省,也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方。產業層次也遠遠高於武漢的周邊地區。對上海的經濟升級提取到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所以上海可以從一個工業城市,成功的轉型為一個已經貿和金融為主的城市。武漢到現在也沒有完成這種轉變,所以到現代以來,他就遠遠落後於上海了。


皓月千山


這其實就是海和江的區別。上海洋山港第四期已完工,年吞吐量達到了4000萬標準箱以上。這四千萬是什麼概念?是美國所有港口吞吐量總和還多!武漢港是內河港,只能進萬噸輪,上海洋山港是深海港,可進40萬噸以及以上無限制的海輪,這是大象和小羊羔的區別。還有就是國際知名度,還有就是中央政策扶持,如直轄市與否。太多太多談不完聊不盡,但最主要的就是這三點。


用戶5548795449陳淑芳


除了航運不如上海還有一個關鍵就是鐵路橋樑的發展,過去東西運輸靠航運,南北靠鐵路,清政府過去建造的京漢鐵路是南北運輸的重要命脈,武漢地處航運和鐵路的中心點,南北貨物運送到了武漢被一條天塹~長江阻斷!所有貨物到了武漢就必須卸貨然後上船過江,這導致武漢變成了東西南北一個重要的樞紐,但建國後,建造了公路鐵路兩用的武漢長江大橋!鐵路不在需要在武漢停留,可以直接過江!武漢失去了天塹,因此地位就一落千丈!所以一直以來被武漢人引為自豪的長江第一橋,恰恰就是武漢沒落的關鍵因素!當然,全國的運輸也因此而得利,而武漢本地的經濟發展不可能總依靠著某些天塹,早點打破對地利的依賴有利於發展新興產業!


暈了暈了284


我是武漢人,在上海工作過一年多,就我來說吧,上海07年的時候我去過一次。當時可以說比武漢基礎建設要領先10年,經濟上海是全國的中心,武漢只是華中城市排名第一,與周邊省會城市比優勢不大。教育上海我的瞭解相對與武漢要好,教學質量要比武漢高很多。武漢主要是大學太多100萬多學生。


薅羊毛網


一是上海比武漢早開放20年。一步領先步步領先;二是國家對上海的政策傾斜。這是其它城市無法比擬的,上海有大汽車、大飛機、大船舶、大石化、大鋼鐵等。三是上海國家定點有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黃金交易所、外匯交易所等金融市場機構,還有浦發銀行,交通銀行等金融總部等。


金融老兵新生


一個國邊,一個國腹,外國人再有膽也不敢在強佔了你國家的時候深入腹地啊,但要交流要生活要賺錢啊,肯定就選個離海近的,隨時可以撤,一開始國家窮沒錢又想創匯就只能那裡發展的好就節約成本的往那靠,現在有錢了,武漢國之中心的寶地,國家現在政武皆強,肯定就會以中心為輻射的向外發展政治經濟了,只需要十年武漢趕超上海只是順時而為而已


風凝歲往


彆著急,武漢已經蓄勢待發,在不久的將來就會超越小上海,這是肯定的,而且武漢有超越上海的能力!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象武漢、重慶都有可能超越上海,而且超越上海對中國來說是值得慶賀的事情……上海的發展已經飽和,而武漢的大發展才剛剛開始,只要大武漢發力必將完成超越上海的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