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有沒有共贏的方式和平共處?

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有沒有共贏的方式和平共處?

作者 | 蓮悅

聯繫微信號 | youhistory1

首發 | 《財經國家週刊》,原題為《長城下的關市》

公元前129年,即漢武帝元光六年,這一天,秋高氣爽,一支漢軍騎兵部隊悄然出上谷(今河北懷來東南),直撲長城下關市附近的匈奴軍民屯駐地,一舉攻破匈奴的龍城,殺敵700,得勝而歸。

這就是漢匈戰爭史上著名的關市之戰。漢軍4路大軍從不同的地方出塞,目的地都是長城下關市附近的匈奴軍民屯駐地。

此戰漢軍勝少負多,出擊的4路軍隊,僅有首戰匈奴的車騎將軍衛青所領的一路人馬取得了龍城大捷,其餘3路軍隊不是無功而返,就是大敗而歸,名將李廣甚至全軍覆沒,自己也被匈奴人生擒。

漢軍為何會選擇長城下的關市作為戰場呢?

匈奴是遊牧民族,其自身的遊牧經濟並不能滿足生產生活所需,所以他們對與周邊民族和國家,特別是與南方富庶繁榮的中原王朝進行貨品交易的欲求非常旺盛。即便在漢武帝發動馬邑之謀,試圖誘捕匈奴單于後,兩國雖然在邊境上衝突不斷,但長城下的關市依舊開放,匈奴人依舊大量往來於長城下。

賈誼在《新書·匈奴》裡這樣描述這些關市的繁榮景象:大每一關,屠沽者、賣飯食者、美臛炙膹者,每物各一二百人,則胡人著於長城下矣。 

關市附近匈奴聚居,急於在戰爭中求得一勝的漢軍於是策劃了關市之戰。此戰也的確是漢匈戰爭史上漢軍第一次有所斬獲。而且,龍城是匈奴人祭祀天地祖宗的地方,位置並不固定。衛青所至的龍城,大致在今天內蒙古正鑲白旗附近。龍城被破,不僅打破了匈奴不可戰勝的神話,鼓舞了漢軍士氣,更對匈奴造成了精神上的打擊。

中原王朝在邊境上設立關市,或稱互市,始於漢文帝時代。

史書並未記載漢文帝設置關市的具體時間。文帝之時,漢匈關係一度非常緊張,匈奴數次大規模南下犯境。賈誼在《新書·匈奴》中說:“願上遣使厚與之和,以不得已,許之大市。”我們可以想見,漢文帝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之下,才同意在漢匈邊境上開放關市。

不過,關市的開放對漢匈之間的和平作用極為明顯。整個景帝時期,漢匈之間鮮有戰事發生。漢武帝初年,邊境上甚至出現了“匈奴自單于以下皆親漢,往來長城下”的昇平局面。

關市之戰後,長城下的關市應該也隨之關閉,隨後即是漢匈兩國之間數十年的不斷征戰。到漢武帝晚年,匈奴狐鹿姑單于便攜擊敗貳師將軍李廣利之威,提出要和漢王朝恢復和親關係,開出的第一個條件即是開放關市。

在匈奴衰落以後,我們的北方不斷有新的遊牧民族崛起。他們的風俗習慣與匈奴大致相同。東漢著名學者應劭在分析鮮卑時,曾這樣說:“唯至互市,乃來靡服。苟欲中國珍貨,非為畏威懷德。”

由此可見,匈奴以及後來的北方遊牧民族,對與漢王朝在邊境上的貿易往來都是非常的重視,甚至於依賴。

在古代希臘和羅馬人的認識中,遙遠而神秘的東方有一個盛產絲綢的國度——絲國。生活在公元一世紀的古羅馬作家普林尼在《自然史》一書中認為,除了大量的絲綢,絲國人還有一種重要的出口商品——獸皮。這些獸皮包括中亞雪豹皮、貂皮以及西伯利亞黑貂皮。

漢初之時,匈奴強盛,向西域以及周邊被征服的國家和民族徵稅。他們向東胡人的後裔烏桓人徵收的稅種即名為“皮布稅”,獸皮應該就是這種稅收徵收的主要物品。而在與南方漢王朝進行關市貿易的時候,我們可以想見,獸皮正是擅長遊牧和狩獵的匈奴人用來換取生活所需品的常見交易物。

因為絲綢和獸皮,西方世界的大量財富滾滾流向東方。

關市,給了漢王朝一把鑰匙,用以解決北方遊牧民族的邊患問題。

遺憾的是,漢王朝有著抑商的傳統,崇尚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通過構建一個貿易共同體,以非武力的方式來解決邊患,這樣的理念對於漢王朝的統治者而言,完全等同於天方夜譚。

關市,原本應該是邊境貿易的口岸。貿易,亦是能夠讓原本相互敵視的雙方實現互惠共贏的方式。然而,自設立之初,關市便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羈縻手段,中原王朝往往通過關市的開和閉來實現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控制。

兩千多年來,關市的政治意義遠遠大過了它原本應該具有的重大經濟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