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里竹竿河

1

《左傳·昭公五年》有這麼一句話:“楚子以馹至於羅汭。”馹,與“日”同音,意為驛站專用的車,後亦指驛馬。楚國作為南蠻,一向不被中原諸國重視,更何況是周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封國魯國,所以在魯人寫的書中對楚王就蔑稱為“楚子”。其實,也不能算是蔑稱,因為楚王是楚國國君自封,沒有得到周王朝的冊封。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楚國的馬車到達了羅汭這個地方。

古人寫史歷來注重簡潔明瞭,這句話其實涉及到一場戰爭,就是楚國對羅國的進攻。羅國和楚國同祖,屬於羋族,在殷商高宗武丁征伐羋族之前,羅國的世居地就是羅山(即今天的河南羅山縣)。羅汭即羅山之東的竹竿河,古名谷水。

殷高宗大概生活在公元前13世紀前後,距今有3300多年。換句話說,關於竹竿河的歷史記載也就最少有3300年。因為在禮山縣,也就是今天的大悟縣成立之前,宣化、豐店一帶是歸屬於河南羅山管轄的,所以歷史上都是記載竹竿河屬於羅山。

2

竹竿河是淮河上游右岸一條支流,全長142公里,流域面積達到2610平方公里。它源於五嶽山東南麓,地處宣化、三里、東新、豐店等四個鄉鎮交界處。海拔865米,為大悟縣群山之最。祖師頂為五嶽山之頂峰,站在山頂,能盡覽方圓數里之景。

竹竿河在今大悟境內蜿蜒流經豐店、宣化兩個鎮20餘村,然後由南崗入河南。清嘉慶年間,這裡是豫、鄂邊界的商貿重鎮,水運十分發達。由於水運工具全為楠竹排筏,每逢旺季,河上往來竹排甚多,首尾相銜數里,故名"竹竿河"。竹竿河沿岸還有胡河、麻田河、九龍河、養馬河、小潢河等支流。

在羅山一帶,有一句民謠,叫作:“一出羅山十里塘,雙店槐店到莽張,半夜落雨龍升鎮,周黨畈上水汪汪。易家店的分店莊,到了定遠莫嫌良,南大橋上出猛虎,北勝關上出霸王,清水塘裡洗個澡,棗林崗上望家鄉。”其實,這也基本反映了竹竿河的大致流向方位,即宣化、豐店、定遠、山店、周黨、莽張、廟仙、竹竿等鄉鎮,經河南羅山縣、息縣邊界處入淮河。

3

竹竿河匯山溪水南流至丘家灣折向東南,注入豐店水庫,出水庫折向東並轉向東北,北流至大勝關進入河南省,縱貫河南省羅山縣東南部。

三百里竹竿河

宣化店湖北會館

在湖北境內,她滋養著宣化、豐店兩地人民。道光元年(1821年),湖北商人為經商便利,集資在宣化店竹竿河西岸,建起一棟坐北朝南、兩進五間且帶廂房的“湖北會館",它作為楚人商會,對帶動宣化店本地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一段時間內,它又是私塾“文成宮”的舊址,為本地培養了文化的種子。後來又是國民黨孝感縣政府、黃陂縣政府、禮山縣政府所在地,同時又是孝感中學和禮山中學所在地。其重要的戰略位置可想而知。到解放戰爭前後,又發生了董老慰問,周總理談判,中原突圍等重大歷史事件。

竹竿河見證了宣化的商業繁榮,目睹了風雲變幻,千百年往事盡收心間。歷史悠悠,山河見證,知古鑑今,宣化的明天必然更加美好。

4

竹竿河從五嶽山發源,往東南流,則流向了豐店鎮,最後流向了豐店水庫。這裡與宣化的方言、環境大致相似,依然是屬於大悟縣。這裡是方毅華少將的故里,也是1942年豐王店殲滅戰的發生地,李先念在這裡親筆題寫有“豐王店殲滅戰烈士紀念碑”。

三百里竹竿河

豐店永宗寺

豐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永宗寺。永宗寺位於豐店鎮東北三公里處,在五嶽山的東段付堂村境內,與宣化店鎮旦莊村接壤。永宗寺,原名付家堂,明朝萬曆十三年,付思誠攜妻蔣氏從麻城遷移到此,開墾田地,落業居住,取名付家灣,為求神仙保佑,在現在永宗寺井旁建立祖廟,繼妣談氏生三子。傳說二子其惠在廟旁井中撿到一對金鴨子,能天天生金蛋,他用此資興建寺院三重,修神鑄像,公元1657年至塔兒灣拜僧為師,釋名懷秀,法號湛文。春秋二祭,僧俗同堂,為表敬宗不忘做人根本,故改名永宗寺。

土地革命時期永宗寺逐步成了地主武裝的據點。1930年9月底,徐向前率領的紅一軍一師三十二團和羅山赤衛隊攻克反革命據點陳家燕窩後,利用反動民團頭子陳秋甫到永宗寺喊話,寺內民團見大勢已去,繳械投降了。隨後在宣化店建立了羅山蘇維埃政權。永宗寺逐步成為了紅色游擊區。1940年10月11日,日軍為加強鐵路防務,一個團從宣化店出發去廣水,一路樓舍灰滅,永宗寺的炮樓等建築基本毀了,只有“大雄寶殿”等依舊保存。解放後,永宗寺回到了人民手中,又名付家堂。

永宗寺至今依然保留有幾百年前的雛形,是豐店重要的文物單位,時不時仍有香客敬香。它是一種精神信仰,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在困難的時期,正是依靠這種樸素的理想,讓我們的先祖篳路藍縷,度過時艱,才有了中華命脈的一系傳承。

5

竹竿河水從宣化流出,經東北而流向了河南省羅山縣定遠鄉。支流麻田河流經羅山縣山店鄉境內,在定遠鄉春秋村也匯入竹竿河。位於羅山縣正南方,處竹竿河走廊地帶,故有南大門之稱。明萬曆年縣誌記載,縣南80華里有引遠鄉,即今日之定遠。

竹竿河水滋養了定遠人民,培養了許多傑出人才,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治水大臣黎世序。黎世序(1772一1824),字景和,號湛溪,定遠劉店人,嘉慶元年中進士。

嘉慶十六年黎世序任淮海道員。為疏通海口,黎世序力排眾議,改開挖新河與修築長堤為“束水攻沙”,使海口淤積疏浚,河復返故道入海。兩江總督百齡和嘉慶皇帝對此大加讚賞。嘉慶十七年,升任南河總督,他在家鄉的兒子和一些親朋故舊聽說後欲前往南河總督府謀求官職,黎手諭家鄉的兒子:“今黃河水患頻仍,運河急待疏浚,……功以才成,業因才就,爾其能否?”任職內,黎世序勤學博採,運用“分洪治水”理論建造大壩,使得工期縮短,成效較大,節省白銀二三十萬兩。道光四年一月二十一日黎世序病逝於任,終年52歲。黎世序病逝消息傳出後,“清河縣民罷市停業,無分男婦老幼,皆諮嗟,擗踴相向失聲,士紳設位哭之,建祠以志遺愛遺摺;至京,宣宗(注:道光皇帝)震憚,加尚書銜,贈太子太保,諡襄勤,入祀賢良祠。”

目前在他的故鄉劉店村,有一處歷史名勝——御碑亭,建於清道光四年(1824年),因亭內有御製三通祭告文碑而得名,為道光皇帝紀念表彰治水大臣黎世序治水功績御批而建。系河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非常值得紀念和瞻仰的地方。

6

竹竿河水繼續北流,則進入了周黨鎮。明代周、黨二姓在此開店興集,因此得名周黨,民國時期因坐落在河岸平畈上而得名周黨畈。境內有著名的龍頭山、黑虎山等山脈,戰爭年代曾有游擊隊活躍,至今山上還有地道遺址留存。

三百里竹竿河

雲貴總督丁振鐸故居

在周黨最值得一提就是這裡出現了一位邊疆大吏,他就是丁振鐸。丁振鐸(1842-1914),字聲伯,號巡卿,周黨黃湖人。先後任翰林院編修、武英殿功臣館纂修官、國史館總纂官、監察御史、京畿道臺、布政使、雲南和廣西巡撫、雲貴總督、協理資政院事兼弼德院顧問大臣。任監察御史期間,遇京城一王爺住房多年不納房產稅,他用鐵鏈銬鎖王府門前石獅,以示王爺犯法。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門人恣行京市,勒索銀兩,丁將其依法查處。在任雲南總督期間,經查雲南普河鎮總兵高德元蠻橫驕奢,縱兵殃民,立即斬高於總督府外。而對少數民族則採取寬容、爭取的政策,苗族首領丁槐不服轄治,屢鬧糾紛,丁振鐸迎來送往以禮待之。丁槐受感化,納糧交稅,接受管轄。在任雲南總督期間,他對昆明城的建設與改造做出了重要貢獻,甚至有人這麼評論他沒有“丁振鐸就沒有昆明城”。民國3年袁世凱起用丁為總統府參政,審計院院長兼大總統高級顧問,同年8月,病死於北京。

丁振鐸的故居和墓地在“破四舊”中遭到損壞,至今只有些殘垣斷壁了。不管怎樣,他能從小地方走出去,堅持理想,做出了那個時代他應盡的貢獻。這一點已經很了不起了。竹竿河水,無聲地見證著這一切,歲月劃過的滄桑太多,唯有沉默才是對歷史最真實的回應。

7

莽張位於羅山縣中部,也是竹竿河水流經的重要地方。莽張鎮天湖村有著名的後李商周墓地,在竹竿河西岸。該墓地是在1979年4月中旬一次水利施工中發現的。後經兩次大規模發掘,共發掘商代墓17座,周代墓24座。其中,八號墓出土的提樑銅卣內所封存的2公斤液體經北京大學化學系化驗證明是三千多年前的酒,而被《吉尼斯大全》記載為世界最早的酒。經專家認定,商代墓屬於安陽殷墟文化第二到第四期,從武丁開始到商紂王。

《中原文物》發表評論指出:“楚文化淵源於中原文化,春秋中期開始形成起來的楚文化是在這個基礎上的繼續發展和創造。商代武丁以後,南方的荊楚已經是中原商王朝的控制之下,這既有文獻可考,又有羅山莽張商代墓地的考古實證。”該地也因此被稱為“小殷墟”。這說明在商周時期當地已經有人類居住,並且達到了一定的發展程度。竹竿河,毋庸置疑,發揮了母親河的重要作用。

莽張王樓村上張崗傳統的張大姑廟會,在當地具有重要影響力。張大姑廟會時間是農曆二月十三至十五日,據說農曆二月十五日是張大姑的生日,這天是正會,有心事的和許願的人們都前來趕會,他們上香、燒紙、鳴炮、磕頭、祈禱、許願,都說很靈驗,所以人聲鼎沸。

因為是農村民間廟會,還有很多南來北往的藝術團體、商家聚集到此,如羅山皮影戲、羅山戲劇團、大篷車等,一時之間,形成了蔚為壯觀的廟會。廟會的時候,格外值得一去,只有親自融於,才能更深切地感受豫南民間傳統文化的魅力。

8

三百里竹竿河

羅山境內的竹竿河

竹竿鎮,位於羅山縣東北部,因鏡內的竹竿河得名。東與光山毗鄰,北與息縣隔淮河相望。竹竿河水在此地最終流於淮河,也為綿延近三百里的竹竿河畫上句號。境內保留有明代初期修建古寺大王廟,此廟為湖廣商人祭水而修,距今已有800餘年。自古以來香火旺盛,每年的正月十五廟會期間,前來上香禮佛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人山人海,為竹竿鎮第一大名剎。

從五嶽山到竹竿鎮,從湖北大悟縣到河南羅山、息縣,竹竿河綿延不絕,她不分地域,不分貴賤,安然地守護著沿河兩岸百姓,哺育了兩岸兒女。昨天,她為我們創造了輝煌,讓我們有了無比自豪的光榮歷史。立足今天,我們需要繼續努力,繼往開來,創造出屬於新時代的新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