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存在到底應該有怎樣的意義

南國的夏季如此之長,長到心傷。在溼熱的夏季日子裡,看到節氣立秋、感受到黃昏時分吹來的縷縷微風,心裡稍微明晰,即使還需要等很久,但秋還是會來的。

一個人的存在到底應該有怎樣的意義

四季分明

小時候,大人出的試卷總會問尚不知世界為何物的小孩,最喜歡哪個季節。懵懵懂懂的小童,也總不出大人意外地回答:喜歡春天,因為春天草長鶯飛、是有生機的季節。其實,有時候不知道是大人在問小孩,還是小孩子已經知道標準答案在迎合大人。

對於生活在這個世界裡的人、即使有幸又是一個四季分明的地方,每一個人真的有最喜歡的季節麼、或者真的知道自己喜歡哪一個季節麼、抑或者真的知道什麼是喜歡麼?尚沒有好好感受世界、尚不知道哪種感情是喜歡,就用標準答案去回答原本應該仔細思考、仔細領略的問題,忽略了自己最真實的感受,這樣的問和答哪裡才是存在的意義?

時至今日,竟然還記得小時候自己關於這個問題的糾結。猶豫是寫春天還是秋天,春天似乎能寫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秋天好像能寫碩果累累、秋風送爽,後來春天勝過了秋天,因為春天能用擬人、可以寫活潑潑的小孩子,剛好能夠合上大人期待的小孩子模樣。

上週,來可以看作工作場所的實驗室,進行交流的暑期生做彙報總結。我理解的本科生彙報、其實更多的是真誠地講述自己在這個地方、生活了兩個月,學到了什麼。兩個學生,一個韓國的男孩子、一個澳大利亞的女孩子。男孩子按照學到什麼、是什麼,講了自己的學習;女孩子端端正正地按照研究生答辯般地模版、彙報了自己兩個月的暑期交流,還涵蓋了學科背景和展望。毋庸置疑,評分的教授很輕鬆地用分數,區分了兩個學生的暑期實踐。但,學到了什麼、就講什麼真的不可以麼?一定要按照研究生的標準,來要求尚不知專業為何物的本科生麼?這樣不明所以的壓力, 真的要給那麼年輕的學生們麼?

我不知道什麼樣的教育對孩子更好,但我不喜歡看到小孩子的成熟懂事模樣。那樣小的孩子,尚拿不穩一支鉛筆,就得端坐在書桌前,一筆一劃地寫拼音;那樣小的孩子,尚不明白手指到底能做什麼,就得一個又一個地用手指數數。不小心寫錯、數錯,還會被罵、被打掌心、被狠狠地糾正,這樣的生活真的是給那麼小的孩子的麼?還算漫長的人生,為何要糾結起跑的速度快還是慢?快還是慢,真的有意義麼?對於一代人而言,遠遠不如出生的地方。何苦給那樣小的孩子壓力,這樣的孩子窮其一生,也只不過是將家族階級提升一點點,而更大的突破,一代人遠遠不能。

今天,聽到消息,特別厲害的一個同學想放棄研究生、去學音樂。家裡人不同意,讓那孩子至少將研究生唸完,可孩子已經很不情願、認為音樂才是自己的興趣所在。家裡萬般不同意,孩子心裡幾種糾結、已然不喜歡研究生的生活。聽到家裡人和我講這家事時,我笑笑地和家裡說,有一門手藝多好啊、不喜歡一件事情了,隨時還有一件可以換。家人卻是不高興了,術業有專攻之類的話語,就噴薄而出了……對於在這個世界生活而言,能夠擁有選擇,是多麼值得羨慕的一件事啊。很多時候、很多孩子其實從一開始就沒得選。

昨天晚上,去學校較高的餐廳吃晚飯,因為學校建在山上,所以走路的時候有涼涼的夜風吹過。風穿過層層樹林而來,是山間清風特有的感覺、溫潤、亮潤且夾雜著樹香。微風拂過,帶起小時穿行山林尋找蘑菇的記憶、十八歲清晨走在秦嶺薄霧裡的記憶、還有一個人聽山寺風鈴的記憶。那些風吹了多久啊?吹過江河歲月、山川湖海,吹過秦漢時節、明清光陰,吹過世世代代,這樣的風裡,一個人的存在到底應該有怎樣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