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總是人滿爲患,爲什麼不投資建設更多醫院?

hugh007


這個是現在一個比較熱門的民生問題,很難說有個很好的解決辦法。


首先說一下為什麼不投資建設更多醫院。因為醫院、醫保投入是無底洞。一家醫院每天只要開業即使什麼都不做,產生成本就得上十萬,上百萬。那麼問題來了,政府有多少支出給一家新醫院輸血直到他能收支平衡?


按照現在國內醫療資源和人群的配比程度,醫療行業收費可能是現在的5-8倍,現階段大部分人群能負擔的保險都無法提供有效的資金支持。按照縣級公立醫院改革意見,政府財政應該保障公立醫院符合規劃的基本建設及大型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人才培養、符合國家規定的離退休人員費用、政策性虧損、承擔公共衛生任務和緊急救治、支邊、支農公共服務等六項,然而實際上各個地方的財政收入有較大差距,有些地方並不能保證提供足夠的費用。


另外還有個很重要的問題,看病總是人滿為患主要集中在大醫院,社區醫院卻是寥寥無幾的病人。社區裡坐診的是全科醫生,完全具備對常見病的判斷與識別能力,如果真遇上處理不了的,再轉上級醫院也不遲,所以推進分級診療比投資建設更多醫院更加可靠。


洛陽市首屆百佳名醫,洛陽市吉利區十佳醫生,中華醫學會洛陽市醫學分會委員,洛陽市心血管內科專業委員會委員。從事臨床內科工作20餘年,對內科常見病,多發病,有著豐富的經驗。


醫聯媒體


看病真的很難嗎?個人覺得所謂的看病難是去大醫院看病比較困難,如果僅僅是在基層看病,比如衛生院或者縣級醫院看病,我覺得看病還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難。但事實是,縣級醫院的水平或者設備硬件等都不是最好,所以才有了看病要去大醫院的思維觀點。當所有人都湧向大醫院,以試圖避免因為軟實力和硬件不行而導致的誤診或者延誤治療的時候。才出現了大醫院門庭若市,小醫院門可羅雀的現狀。

二、建設更多的醫院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現階段下,如果縣級醫院和鄉鎮衛生院能夠和大醫院一樣,能夠處理更多的疾病或者把病患處理的更好,我相信沒有人願意捨近求遠的跑到大醫院看病。所以,解決到大醫院看病的根本,是強基層,把基層醫療做好做強,那麼就不會出現看病都要去大醫院的情況了。所以,看看門可羅雀的小醫院,你就知道,我們需要的不是建設更多的醫院,而是讓每個醫院的醫生都能把病人看好,把病人留住,那麼大醫院就會減少門庭若市的情況了。

三、解決醫療資源不均衡才是良策

其實,解決醫療資源的不均衡,才是解決大醫院門庭若市的關鍵。而要處理好醫療資源的不均衡,就需要有政策的支持。當基層醫院和基層醫生有更多的收入,才會有更多的人才流向基層。只有解決大醫院的虹吸效益,讓更多的有能力、有技術、有想法的醫生和人才走進基層,才能解決看病都要去大醫院的思維模式。但,這樣的均衡,需要好的政策和市場的長期調整和經濟支撐。

四、看病都去找好的醫生是人之常情

看病,誰都想找到最好的醫生,這是人之常情。否則,為什麼所有人都願意去北京去上海呢?如果有天,我們所有人都是先去基層看病,而不去北上廣看病的時候,或許基層醫療才會真的強大起來。但這,或許只能是想法而已......


但願,所有人看病都不再難!作為一個世界性難題,期待我們的改革會做的更好!


心健康


這個問題,說出了很多人的就醫心理。但是,細一想,人滿為患的應該只是大醫院,每天的客流量上萬人,從掛號、看病、交費、檢查每一項都要排隊,看結果往往還得第二天再跑一趟醫院。而像一級、二級醫院和社區門診,患者並不多,有些小醫院甚至門可羅雀。

興建醫院,如果是公立醫院,與地方財政、選址等因素都有關係。還有更關鍵的因素——要有醫生啊。大傢伙看病都是奔著專家去的,醫生資源有限,建再多的醫院也於事無補。

我國的醫生是非常辛苦的行業,培養一名優秀的醫生是實屬不易。從醫學生走進大學開始,本科四年,碩士兩到三年,再到實習、當住院醫生,獨立看病,至少要近10年的時間才能獨當一面。尤其是兒科醫生,很多城市兒科醫生面臨嚴重缺口,兒科醫生的工作量是非兒科醫生的近2倍。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這樣的問題將更加嚴峻。



遼瀋名醫


我住在重慶九龍坡區,半徑一公里內有幾家社區醫院,修得都和酒店差不多,乾淨整潔,就是沒有什麼人。還有的地方几家民營醫院並列在一起,就象美食一條街,每家都很少有病人。

人們在看病上有誤區,認為大醫院條件才好。其實大部分病不是疑難雜症,社區醫院的設備完全可以解決。


科技文化鄭軍


作為人口第一大國,看病治病的問題會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和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出現更多矛盾。人們尋求醫生幫助的意願增加期待更好的疾病治療效果渴望得到更加優質的治療服務。這些矛盾會促使我國醫療服務向前發展,我期待未來醫療有更多的解決方案。


目前優質醫療資源是比較集中的,導致北上廣的大醫院一床難求。每個省級,地級城市的三甲醫院同樣人滿為患,門診每天都可以看到長長的排隊。這樣的就醫體驗一定糟糕的。只靠加大投資建設更多醫院不是最好的辦法怎麼辦?

我覺得我國一定會走出一條不同於歐美髮達國家的路來

。這條路就是智慧醫療。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各種AI黑科技的出現,我隱約看到了和諧醫患關係的未來。

智慧影像中心:期待有一天出現一個國家主導或者大公司主導的智慧影像中心,所有非急診影像檢查都可以預約時間,準時快速檢查,不用等待。檢查後AI閱片機器人可以高速診斷,瞬間自動把檢查結果發送給病人和看診醫生。急診病人都有綠色通道快速安排檢查,檢查結果可以第一時間給主治醫生。對於複雜的檢查結果都有一個強大的大咖級別的醫生團把關。


智慧檢驗中心:一個強大的大數據庫會保存患者每一次檢查的結果,每個人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身份證識別,所有的檢查結果會被存儲,同時對每年的檢查數據進行系統分析。最後可以得出患者身體變化的大數據趨勢圖。醫院只要做一些專門檢查,其他數據可以從大數據中心下載。

智慧病歷系統我覺得病歷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病歷的記載會比現在簡單很多,醫生將從現在的病歷書寫中解放出來。病歷將記載一個人從生到死的每個一次治療過程,主治醫生,治療團隊的治療過程。下一次治療如果需要前一次主治醫生的幫助,可以非常輕鬆找到主治醫生。

智慧手術系統:手術的確存在非常大的不確定性,但是很多常規手術還是有規範化治療,手術系統將會監督和提示手術醫生關注手術的重要節點,避免一些意外的發生。手術系統將會記載每個醫生的醫療行為,促進每個醫生更加規範的行醫。同時會避免開錯刀,遺留物件在體內等等低級錯誤。



隨著醫療大數據的爆炸發展,臨床醫生完全不需要為晉級論文發愁。大數據可以提供最新鮮的科技統計,技術更新,大數據會指導醫生提高。未來醫生只需要面對病人,提供你最優質的服務。


麻醉醫生小康


人滿為患是大醫院,還有很多基層醫院社區醫院很冷清,這是資源沒有被合理利用。因為在很多人的觀念裡,總覺得大醫院水平高,設備好,總覺得去大醫院看病才有保障。其實有很多常見病、慢性病象感冒發燒、高血壓等就可以在社區醫院解決,根本不需要去佔用大醫院的資源,我估計起碼有一半的人是不用去大醫院看病的。


歐美等發達國家一般都採用分級診療的模式,即病人先由社區醫院診斷,社區醫院認為要到專科醫院的才會同意患者去專科醫院就診。現在我國也準備推行分級診療模式及家庭醫生,患者可就近在社區先由家庭醫生診斷,經社區醫院判定需要到上一級醫院看病的,才能到大醫院去看病。這樣,一些普通的感冒發燒,頭疼腦熱,以及一些常見的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的日常檢查護理和開藥,就可以在社區醫院完成,這樣就可以減少大醫院的資源佔用,減少大醫院醫生的工作量,使大醫院能真正為一些急重和住院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大家都知道現在大醫院人滿為患,很多醫生每天接待幾十甚至上百的患者,每個病人看病的時間都非常短,有時5分鐘不到就打發了一個病人,這樣看病的質量其實是不高的,誤診漏診的風險也就加大,也容易導致醫患關係緊張。但沒辦法,這麼多人排隊,而且有些可能是外地、外省來的,看個病不容易啊!而歐美港臺的醫生,由於合理分散了患者,所以有比較充裕的時間為患者看病(當然他們服務患者的理念也很重要)。每個患者就診的時間一般超過30分鐘,醫生會很詳細地瞭解和記錄你的病史、感覺、藥物過敏史,為你詳細分析病情,介紹治療方案和注意事項,這樣的服務才是真正對病人負責,也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中國未來的醫療改革也是要向這樣的方向發展的。


梅西大佬


從沒有醫療保障、公費醫療、農村合作醫療、醫保、新農合、商業醫療保險,中國在醫療、健康保障上不斷地努力。與官員、專家不同,草根談自己的看法:醫療保障關鍵是錢。患方要錢,醫院、醫務人員要錢,國家要錢,錢、錢、錢,問題、矛盾越來越大,於是乎醫院、醫務人員要盈利經營,醫保要控費,政府要解決看病貴,一系列解決錢的措施出來。個人看法這只是治標,治要錢的標,不能治醫療、健康保障的本,本末倒置,目標、方向不對,藥方也就有些問題,效果也不一定會好。個人觀點:醫療、健康保障是本,錢是標,錢是因素之一,不是唯一的。草根醫療、健康保障改革6點:1.明確目的:醫療、醫療和健康保障、醫改是為什麼的?是為人民醫療、健康的!為人民醫療、醫療健康服務是初心、是問題的關鍵,是政策、措施的依據,是人民的需要。不是為了錢搞盈利,不是為保證醫保支付。2.依靠科學進步解決醫療、健康保障問題。包括醫學、醫學相關科學、其他高科技、社會科學、管理、經濟、金融、信息科學。比如,(1)現在很多傳染病已很少見。(2)愛國衛生運動開展,按傳染途徑的科學方法,不隨地吐痰,我國城市結核曾一度被控制。(3)採取醫療保險增加醫療、健康保障等。3.各方共同努力解決醫療、健康保障錢的問題。嚴厲打擊騙取醫保的錢,政府投入,醫院管理,醫務人員生活水平的保障,醫保合理控費,患者分級醫療,對醫療費用高的疾病組織有關人員想辦法、研究降低費用等。4.堅定走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制度醫療、醫療健康保障的路,採納其他國家好的做法,避免他們的弊端。5. 堅定為人民醫療、醫療健康的目標,按國情量力而行,有要求、有進度,有達到要求的保障,不能急功近利。6.對社會主義制度下為人民醫療、健康服務的醫療、健康保障要有信心!中國現在能解決貧困,也能夠解決醫療、健康保障的問題。總之,要為人民醫療、健康服務對醫療、健康保障進行改革,不僅僅是為了錢、為了發展、醫保支付而改革。


手機用戶52398583773


之所以大家都去大醫院,是因為我國的分級療診體系沒搞好,基層醫院得不到民眾的信任,導致小病也去三甲找專家,其實沒必要。

關於醫院的選擇,可以參考我的其他文章與回答,總的原則是:

二、社區衛生、基礎醫療沒有做好,家庭醫生、全科醫生沒有發揮好作用。

在英國,老百姓80%的醫療需求是全科醫生提供的,生病了首先找自己簽約的家庭醫生,視病情需要再轉到上級大醫院。中國也會走這一條路的。

三、健康教育與促進沒有做好,預防醫學沒有做好,健康管理沒有做好。

其實很多病是可以預防,包括癌症也有三分之一是不應該生的。病得多了,醫院也就擠了。要從源頭上解決這個問題,讓人少生病、晚生病才是正道。建再多的醫院有什麼用?

四、民營醫院沒有發展好。這個原因挺複雜,先不說了。

(請關注我的頭條號,每日發送原創內容,升級你的健康認知,讓你少生病、晚生病,學會管理自己的健康,並給你知情權、選擇權以及明智就醫的能力)


生活教練劉西權


應該引入國外的醫院,取消醫保,國外的醫院用外國的藥品,派外國的專家醫生來中國,和中國醫院競爭。醫院人滿為患,說明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擔憂,投資建設更多醫院?怎麼不去消除健康隱患,尤其是食品。


社區醫院沒人去,說明社區醫院設置是錯誤的,應該關閉社區醫院,開著也是浪費人民的稅收,合併幾家小社區醫院不就成大醫院了嗎。中國為什麼這麼多有病人,第一是現階段老令化嚴垂,二是空氣汙染嚴重,重點是農村,三是良食十品,發往農村的食品有哪一種是放心食品,作假的遍地都是,自然是病人,越耒。這不是投資問題,一臺儀器投資幾十萬乃至上百萬,但收益多少?

比如我做CT,一做一、二百,大醫院成百上千的人去做,按500人,每天200元一做,一天醫院要回收十萬元,一個月三百萬。本錢就差不多收回來,怎麼說醫院負債經營。政府替百姓著想,就要打破壟斷,讓更多的不同性質的醫院參與競爭。使價格降不來,醫療水平升上去。這樣老百姓才看得起病,也放心看病。醫患關係自然和諧。社區醫院小病還行,而且每天值班醫生是好幾個人輪流的,你可能連續幾天去醫生都不一樣。就遇到過問題每個醫生的處理都不一樣,容易小病日託成大病或者加重病情。切有望上級醫院推自己覺得無能的自卑要面子的感覺。


春日盛宴


我也是我想問的,為什麼政府不多修建點醫院呢?我們也就不用這麼辛苦了。來看看最近我們醫院的人。



只有這個時候,我才真正感覺到了龍的傳人。大部分人都跑到三級醫院裡來,這也是造成了一二級醫院閒置的現象出現。

一個醫院的修建,尤其是做為一個高等級醫院來講,必須要有好的選址,投入,更多的專家,現在醫學行業培養出一個合格的醫生也真心是不容易,醫療行業的艱辛,讓大部分人望而卻步。

但是,以我個人建議,其實如果不是很嚴重的病,可以不用找專家,一般的醫生都是可以看的,把更多的機會讓給更需要看病的患者,這樣也可以適當緩解就醫壓力。



大家盲目找專家,專家也只是某一領域比較在行,不是所有的病都能看,請大家有針對找專科醫生對症治療。真正實現分級診療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